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教育工委以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為重點,創新工作模式,完善黨建機制,集聚優勢資源,增強育人實效,不斷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用高質量的黨建引領東城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1.堅持正確方向,提升育人高度
守正創新,政治建設全面加強。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創造一條具有東城教育特點的學習宣傳貫徹之路。啟動“理論晨讀”與“午間學習”理論學習機制和云端學習、會前導學常態化機制,建構干部教師培訓新思想課程體系,定期組織“教育的智慧”專家報告會,以新思想武裝頭腦,以初心使命激發干部教師內生動力,以全方位、多角度專題講座和實踐鍛煉提升干部教師政治能力、履職能力、綜合素質。聯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化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開展黨史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建立思政教師培訓基地,舉辦學校正職專題研修班,打造“大學中學銜接培養”共同體。
學思踐悟,思想建設全面進步。廣泛開展“我講微黨課”“我是宣講員”活動,使“微宣講”活動成為學校黨組織動員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的有效方式,讓每個黨員、教師都成為黨的思想理論的宣傳者、傳播者、受益者,營造風清氣正的學校生態。面向全體師生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永遠跟黨走”主題活動、“見字如面·對話時代英雄”活動,引領師生感悟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
2.創新工作模式,完善黨建機制
強隊伍:以建設教育人才發展高地為目標,突出精準培養,形成領軍人才、重點人才、基礎人才分層培養的工作格局。
以才育才,抓好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在“名校長(園長、書記)工作室”“名教師工作室”基礎上增加“名學科工作室”和“名教研員工作室”,有效引領教育卓越人才成長。評選“杰出校長”和“杰出教師”,鼓勵干部教師專業成長,健全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速青年領軍后備人才培養,啟動“青年成長營”,保證干部教師隊伍的持續優質供給。
以事育才,抓好重點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人才投身改革、改革成就人才”理念,著眼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通過一長多校、選拔交流、重點培訓、對口幫扶等方式,削冗力、舉要力,選優配強班子,支持保障改革,磨練干部隊伍。
以訓育才,抓好基礎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實施“專訓、輪訓、全訓”計劃,實現所有干部思想教育每年全覆蓋、業務培訓三年全覆蓋的目標。通過“網絡繼教、骨干帶教、專項培訓”三個途徑,加大對教師的全員培訓力度。
樹品牌:在陣地黨建、場域黨建等方面精耕細作,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黨建工作品牌。
在培育黨建陣地、創建黨建示范點上下功夫。2017年至今,黨建示范點創建率達63%,逐步形成“市-區-教育系統”三位一體黨建示范點創建格局,以創建促提升、以示范帶全局的黨建創新體系構建完成。
在創設教育場域,做實黨建活動上下功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后,第一時間召開國慶先進事跡報告會,組建教育系統巡回報告團,把國慶活動中迸發的愛黨愛國熱情轉化為強大精神動力,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場。連續舉辦4屆“信仰 榜樣 傳承”主題黨日,以榜樣事跡激勵廣大黨員拼搏進取、奮發有為,形成黨員榜樣能量場。
創機制:創立“大黨建”工作機制,牢固樹立黨建“一盤棋”思想,制定《東城區教育系統“大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議事協商規則》等,創立“三大”領導小組工作機制,把牢教育改革方向。
創立“三巡”思想政治工作把關機制,建立政治理論教育“巡聽”、優秀黨員師德報告團“巡講”、意識形態工作“巡視”制度。從辦學方向把關,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師德師風建設、課程價值取向,實現全覆蓋監控與管理。
創立“321”隊伍建設引領機制,以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枚黨徽一生承諾為標準,逐級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建立“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教師”的“雙培養”機制;形成以“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學生引路人”為目標導向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創立“學區黨建工作組”運行機制,制定《東城區學區黨建工作組工作規定》,以8個學區為陣地,形成“工委-學區工作組-基層黨組織”的塔型管理模式;以民辦學校功能型黨組織為陣地,形成民辦學校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模式。
創立“紀檢組長派駐”內部監督機制,在風險點突出的招生考試等直屬單位,直接派駐紀檢組長,強化“一崗雙責”和黨風廉政建設。
網絡帶:通過“互聯網+”助推黨建工作創新發展,提升思想引領力,實現黨建工作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互聯網+宣傳”,充分發揮東教印象、東教新聞、黨建宣傳片等主陣地作用,把握宣傳方向,傳播主流聲音,展現教育系統師生良好風貌。“互聯網+課堂”,利用視頻直播平臺,開展“黨課開講啦”活動;組織黨員參與線上學習,抓實黨員思想教育;組織學校干部開展線上交流,解決特殊時期教育管理難題;組織發展對象線上培訓,確保組織發展不停滯。
3.轉化資源優勢,突出育人實效
東城區具有得天獨厚的革命傳統文化,挖掘提煉好這些豐富的資源稟賦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
樹立鮮活的資源觀,充分挖掘區域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品牌,繪制紅色教育地圖,用好《尋覓》等紅色地方教材,形成了具有東城特點的愛國主義教育地方課程體系。
樹立嶄新的時代觀,恢復、創建60個英雄集體,讓英雄故事口口相傳,讓英雄精神世代閃光,讓一代又一代學生有效連接老英雄與新時代,為學生打好成長底色,使紅色基因在學校情境和東城場域持續發酵,不斷生長,開創連點成線、多線成面、數面一體的東城育人實踐新局面。
東城教育將繼續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以“教育治理的新活力,教育資源的新供給,學校辦學的新理念,課堂教學的新方式,教師發展的新舉措,學生成長的新場域”六大舉措為載體,全面提升區域教育綜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