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
“三段五環”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通過“明確目標、主體參與、反饋矯正”課堂三個階段和“展、思、議、評、測”五個環節,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三段五環”教學模式的內涵及目標
三階段中,明確目標是任務,即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主體參與是途徑,即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持久度等,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反饋矯正是手段,通過反饋矯正回看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五環節里,“展”是指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為后續有效自學作準備,通過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思”是指自學質疑,即自主學習,確立疑難,讓學生通過自學發現疑難問題,帶著問題學習,使學習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議”是指合作解疑,即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解決疑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給學生創設學習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增進學習的主體性、體驗性、實效性。“評”是指梳理歸納,即回顧過程、梳理思路、歸納方法、總結規律、尋找技巧,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搭建知識網絡、構建知識體系、體會知識中蘊含的方法和規律。“測”是指達標測評,即當堂練習,及時檢測,反饋效果,積極評價,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評價、矯正,同時向教師反饋教學效果,以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段五環”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首先,通過向教師征集課堂教學方法,了解教師對課改的理解,掌握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其次,向學生發放《中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喜歡的學習方式、喜歡的課堂形式等。在此基礎上組織師生座談,發現共性問題。
在探索實踐過程中,及時檢驗并修正:
一是宣傳動員,營造氛圍。及時召開全校教師會,向教師講述這種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使之認識到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利用班會、年級展板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每個環節中的活動,讓學生了解這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利用家長會,向家長講清“三段五環”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目的和意義,取得家長的支持。
二是全面學習,培訓先行。教師培訓主要圍繞理論提升、基本功掌握、教學模式解讀等展開,為理解和全面實踐教學模式奠定基礎。學生培訓主要面向全體學生,重點是合作學習小組長,培訓內容主要是抓習慣養成、小組建設和學法指導,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組織小組學習活動以及學會學習。家長培訓主要指導家長進行正確適當的家庭教育,配合學校和教師做好“三段五環”教學模式的實踐,利用系列活動開展培訓與指導,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協助家長制訂有針對性的策略。
三是集思廣益,共同研究。研究共同體的聽評課是一項完整、連續的專業性活動,分為課前議課、課中觀課、課后評課三個環節。課前議課以明確聽評課的觀察點為主要任務,執教者根據所授課程進行教學分析,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定位、教學模式中各環節的設計、學生活動設計等內容。共同體成員相互交流,討論確定并分解觀察主題,明確各自的觀察點,選用相應的觀察工具。課中觀課的主要任務是收集課堂資料,共同體成員攜帶各自的觀察工具,依據各自的觀察任務進入課堂,選擇有利的觀察位置進行觀察,并按照時間序列和空間場地記錄課堂中的種種現象。課后評課的主要目的是反思、總結、分享,上課教師從教學目標的生成與達成、五環節的體現及各環節中教學方案預設產生的變化、主要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和資源利用的實效性三點進行反思;聽評課成員根據觀察的原始資料進行點評;綜合研究共同體成員的建議,形成課堂聽評課建議。這種聽評課方式實現了從對立走向合作、從經驗走向專業、從簡單走向復雜的轉變,提高了教學水平。
四是展示推廣,總結改進。學校通過以賽促研、以評促研、以展激研、以談導研等方式,推出優秀課,表彰優秀班級、課改新秀、課改能手等,推廣成熟經驗,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同時,反思教學模式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研究和探討,發揮群體智慧,分享成功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效果初顯
一是學生樂于參與,分層提高。課堂上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高,各層次學生成就感倍增,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初步形成。
二是教師更新理念,合作共贏。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更加重視學情分析,課堂上給予學生活動的時間、空間更加充分;教研氛圍更加濃厚,學科組、備課組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合作氛圍更加和諧,年級組、班級組形成合力,共建小組評價制度,致力于學生的全學科發展、全面發展。
三是學校教育教學成績全面提升。學校獲得了“全國教科研優秀校”“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并連續七年獲得“通州區初三畢業班工作優秀校”。
“三段五環”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助推器。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基于五步教學環節的學情分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課題批準號:CBDB17119)的研究成果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