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立新

54歲的張先生常年吸煙且咳嗽、咯痰,他每年都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胸片上沒任何問題,于是就沒太在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查了一次CT,發現右肺上有個0.9毫米、形狀不規則的結節,診斷為早期肺腺癌。張先生很納悶,為啥每年體檢都沒能發現癌。
普通的體檢都是常規檢查項目,只能初步確定受檢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對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篩查比較有用,卻無法準確、有效地診查出早期癌癥。尤其是以下一些檢查方式,很多患者以為能及時查出癌,但其實效果并不好,最終延誤診治,大家應有所了解,避免走彎路。
錯誤一:用CT早篩乳腺癌。胸部CT用于乳腺癌檢測時,存在靈敏度不高、乳腺特異性不強的劣勢,通常不作為乳腺癌篩查的手段。相較而言,超聲對腫塊較敏感,是檢查乳腺的常用方法;若結合對鈣化較敏感的乳腺鉬靶檢測,可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早期發現率。此外,核磁共振在軟組織檢測方面要明顯好于CT,可用于進一步篩查乳腺癌。專家建議,30歲以后,應每1~2年進行一次超聲檢查;如果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既往其他癌變以及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20歲起就要進入篩查程序;40歲以后每年可做一次鉬靶篩查,必要時做核磁共振。
錯誤二:拍胸片早篩肺癌。拍X光片只能獲得一個平面的影像,分辨率不夠高,很難發現直徑小于1厘米的結節。由胸片檢查篩出來的肺癌,臨床上通常已經到晚期了,其早篩意義不大。專家介紹,CT通過重建,可以形成一個三維的立體清晰影像,是一種更精確、有效的肺癌早篩方式,低劑量螺旋CT甚至可以發現毫米級別的肺部結節。4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應至少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肺癌高危人群如經常吸煙(包括香煙、油煙、煤煙)或二手煙、有肺癌家族史、長期接觸致癌物質的人等,最好每年做一次。
錯誤三:用化驗指標早篩胃癌。胃鏡檢查和胃組織病理學活檢是目前篩查早期胃癌或癌前病變的“金標準”,可以在肉眼下分辨是否發生胃黏膜改變、息肉或其他新生物。至于體檢中常見的實驗室化驗指標如幽門螺桿菌檢測,只是對高危人群進行初篩的一種方式,并不能確診胃癌。建議年齡大于45歲,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嗜酒、喜食高鹽或腌制飲食,以及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的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普通人可每年查一次血清癌胚抗原或血清胃癌相關抗原,每2~3年做一次胃鏡。
錯誤四:篩查早期前列腺癌只做超聲。前列腺癌是一種進展極其緩慢的癌癥,通常發生在前列腺外周帶,且會產生低回聲的結節。因此,經直腸的超聲檢測確實是篩查前列腺癌的一種常用手段,但并不能作為檢出前列腺癌的首要依據。目前,被廣泛用來早篩前列腺癌的方法為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測,結合直腸指檢可以有效提高檢出率。一般情況下,50歲以上男性需至少每年做一次PSA檢測;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癥史的男性則應從45歲開始,每3~6個月做一次前列腺癌篩查。
錯誤五:迷信基因檢測。專家提醒,如果發現某些機構的體檢表中有“一滴血查出幾十種癌”或“基因測序”的項目,大家一定要警惕。基因檢測本質上是通過分析遺傳物質確定一個人的患癌易感性,并不能“確診”,患癌與否還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環境有很大關系。尤其現在很多機構對易感基因的檢測技術還不成熟,容易得出錯誤結果,給患者帶來恐慌,因此需要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