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xiāng)、社區(qū)。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要明顯提高,以順應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勢和人民群眾新期盼。南京市六合區(qū)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部署,創(chuàng)造性構建了“黨建引領、網格為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1+1+3”基層治理新模式,為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提供了鮮活的案例樣本。
一、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內在邏輯與現實需求
網格化治理是將轄區(qū)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網格,依托單元網格巡查建立的一種監(jiān)督和處置相分離的社會治理模式。網格化治理的興起,既源自社會發(fā)展的實踐需要,也源于現代治理理念的廣泛傳播。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基層治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基層治理模式亟須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適時提出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要求。另一方面,從“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變化,深刻影響著基層治理中的主客體關系。全覆蓋、無縫隙、精細化的公共管理理念,“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理念,全面而深刻地融入基層政府治理創(chuàng)新實踐當中。因此,網格化社會治理可謂因時而生、應勢而新。
網格化是適應經濟社會大變革的需要。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tǒng)的村(社區(qū))作為社會治理基本單元,經過不同程度的合并重組,行政管理半徑變大,服務人口數量增多,衍生出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基層組織功能弱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細分單元進行“小區(qū)域治理”。
網格化是適應群眾需求新變化的需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主體價值建構的治理體系,天生具有較高的社會回應性特質。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需求的重點發(fā)生了較大轉移,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群體需求的差異性也越來越大,必須通過新的方式推動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下沉,以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多元化、復雜化的利益訴求。
網格化是適應基層精細化治理的需要。精細化治理水平體現著基層治理的“溫度”。隨著各類社會風險的不斷積聚,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破解粗放型管理模式弊端,都必須聚焦于精細化治理方式。以網格單元形式整合鏈接資源,通過信息收集、政策宣傳、問題巡查等不同方式了解民心、民情、民意,能夠有效填補行政職能在基層治理中的缺位,從而有利于精準把控社會風險。
二、六合區(qū)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實踐創(chuàng)新
六合區(qū)是南京市的北大門,地處江蘇、安徽兩省及多市交界,具有城鄉(xiāng)共存、農村地域面積大等顯著特征,因此面臨著提升治理能力與解決治理盲區(qū)的“雙重挑戰(zhàn)”。2018年以來,六合區(qū)在總結網格化社會治理、網格化黨建等試點經驗基礎上,聚焦基層現實問題,創(chuàng)新推動基層黨建、網格治理和“三治”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和效能。
黨建引領,筑牢基層治理“橋頭堡”。把建強黨組織作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先手棋”,按照“一網格一支部”原則,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充分發(fā)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推動黨組織與社會主體、人民群眾共商日常事務、共建美好家園。全區(qū)共成立了822個網格支部、135個“網格黨群之家”,351個機關黨組織與村(社區(qū))網格黨支部結對,并將1.29萬戶重點戶確定為定期走訪對象。26個國有企業(yè)、非公企業(yè)黨組織進入網格,1.3萬名網格黨員全部掛牌亮身份,常態(tài)化聯系網格內群眾。
網格為基,織密基層治理“覆蓋網”。城區(qū)以居民小區(qū)、樓棟為基本單元,農村以自然村落、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劃分綜合網格,行政中心、各類園區(qū)及企事業(yè)單位等劃為專屬網格。在此基礎上,搭建區(qū)級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指揮平臺,全面整合部門工作網絡,推動各方資源向網格集聚,以“一張網”整合全要素服務。全區(qū)共劃分為995個網格,其中綜合網格826個、專屬網格169個,實現了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和地理要素的全覆蓋。
“三治結合”,打通基層治理“最末梢”。充分發(fā)揮自治、法治和德治各自優(yōu)勢,以自治提升治理原動力,以法治提升治理約束力,以德治提升治理感召力,引導群眾自治組織、社會機構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推進法治長廊、法治廣場、法治公園等法治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廣泛開展“最美六合人”“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全力構建基層善治的“鐵三角”,努力實現基層信息準確、民意反映順暢、遇事處置快速。
組織推動,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六合區(qū)委、區(qū)政府成立了創(chuàng)新網格化治理工作機制領導小組,各專項組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不斷形成“區(qū)—街鎮(zhèn)—村(社區(qū))—網格”四級聯動、層層推動的工作合力。經過幾年來的實踐與探索,六合區(qū)網格化社會治理初見成效,相關經驗做法被國家級和省市級媒體刊載推廣。2019年,六合區(qū)獲批第二批省現代社區(qū)治理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2020年,六合區(qū)高質量發(fā)展網格化績效考核位列南京市第一、江蘇省第四,群眾安全感達99.04%(位列全市第二),網格員巡查服務工作知曉率全市第一、群眾滿意率全市第三,“1+1+3”治理模式獲評全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最佳案例。
三、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面臨的難點痛點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優(yōu)勢得到充分彰顯。但對照中央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六合區(qū)在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
網格管理職責不清晰。對“哪些該管、哪些能管、該管到哪一步”界定不是十分清晰,不少行政性事務也被納入網格之中,準行政化傾向比較明顯,出現了“網格是個筐、什么都要裝”的情況,分散了網格員的工作精力。
協調聯動機制不完善。由于對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成立網格中心開展實體化運作沒有明確要求,職能部門網格與綜合治理網格尚未有效融合,“區(qū)——街道——村(社區(qū))”三級聯動機制缺乏銜接,“綜合網格上報——專業(yè)網格依法銜接——綜合網格后續(xù)跟進”還沒有真正形成完整閉環(huán),“聯而不動、動而乏力”現象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線上線下信息不同步。線下公共服務職能已由網格和網格員承接落地,但在線上數據融合共享方面還面臨諸多信息壁壘。由于基層專業(yè)平臺大都由上級開發(fā)、研制和管理,受管理權限、信息保密、技術要求等因素限制,信息兼容互通并不理想,網格員采集、報送需提請職能部門處置的信息,到街道、鎮(zhèn)一級就無法向上流轉。
專職隊伍建設不到位。網格員兼任現象比較普遍。由于經費保障標準不一、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加上網格員群體要直接面對基層一線復雜的矛盾糾紛和疑難困惑,能力與需求不匹配、收入與壓力不匹配等情況比較突出,網格員隊伍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自我認可度較低、工作獲得感不強、隊伍不穩(wěn)定、流動性較大等問題。
四、深化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管理和服務。
堅持黨的領導,黨員聯戶推動黨群聯結。推進基層黨委、支部、黨員和群眾四大主體聯動共建,打通黨員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一是促進網格支部建設。緊扣“一網格一支部”,健全“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戶”組織架構,實現“一網格一支部一個黨群之家”陣地建設全覆蓋,深入開展黨員包重點戶工作,形成黨員密切聯系群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二是促進支部結對網格。根據黨員數量“一對一”“一對多”結對綜合網格,統(tǒng)籌排定、個性定制任務清單,有序進網入格,平時服務聯系、“戰(zhàn)時”參與工作。同時鼓勵支持機關黨員到所在村(社區(qū))報到,積極融入群眾“生活圈”。三是促進群眾性團體多向下沉。充分發(fā)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性團體作用,統(tǒng)籌調度各方資源,緊貼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全面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
堅持靶向發(fā)力,精準聚焦服務群眾需求。社會治理的核心,就是要解決民生需求。通過網格“最優(yōu)配置”,讓網格能夠更好地托得起事,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解決群眾關心問題。一是更加精準科學地設置網格。在定網定格、總體穩(wěn)定的基礎上,建立網格動態(tài)調整機制。對新建小區(qū)、新增單位及時劃網入格,對撤并村莊、退出企業(yè)及時進行調整,確保“不丟一村(社區(qū))、不卯一戶”,推動網格精準全覆蓋,著力解決“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位”的問題。二是更加精準細致地界定權責。對照2021年1月正式實施的《江蘇省城鄉(xiāng)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健全網格、網格長、專兼職網格員職責清單,杜絕非社會治理功能進入網格,讓網格員干好該干的事。同時不斷完善考核、獎懲、退出等制度,用制度管人、用人、激勵人。三是更加精準高效地提供服務。健全事項流轉交辦機制,構建閉環(huán)流程。網格員要定期上門走訪、談心交心、收集民意訴求,相關部門要及時走進網格服務、貼近群眾辦事,讓群眾辦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加快建立統(tǒng)一的網格服務管理標準,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堅持多元參與,網格共治匯聚各方合力。以深化“三治”結合為抓手,推動社會力量在網格內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群眾出卷、網格吹哨、部門答題、各方響應”的良性互動局面。一是建立一個共治機制。在農村,探索加快建立以小組為單元的村民議事會;在城市,充分發(fā)揮社區(qū)業(yè)主委員會作用;在園區(qū)商圈,加強企業(yè)商戶聯合會建設,同時以群眾性志愿隊伍和社團組織為補充,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形成聯動效應。二是建好一套共治制度。加強政策引導和有效指導,建立完善村規(guī)民約、社區(qū)公約、行業(yè)自律、協商議事、村務監(jiān)督、物業(yè)管理以及矛盾調解、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用制度構建和諧健康的社會秩序,形成有序治理的社會環(huán)境。三是建強一批共治組織。推進網格文化建設,找準公共領域切入點,挖掘一批公共活動項目,讓群眾在豐富的活動中內化主流價值觀、提升法治意識和文明素養(yǎng)。
堅持系統(tǒng)謀劃,以制度保障提升工作成效。網格化社會治理涉及多領域、多部門,需要健全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一是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全面對標“一張網”“五統(tǒng)一”要求,將創(chuàng)新網格化社會治理作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建和諧社區(qū)、為民辦實事的重要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督查督導,推動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等事項落細落實。二是進一步強化部門聯動。推進集成改革工作,健全部門協商機制,將橫向職能和縱向需求匹配對接,實現“協調各方、形成合力、發(fā)揮實效、推動工作”的目標。三是進一步強化信息共享。建強網格化管理中心,進一步加強與上級部門、同級單位的對接溝通,推動形成統(tǒng)一的數據結構、數據內容、數據交換、系統(tǒng)接口等技術規(guī)范,加快實現橫向網格單元之間、縱向層級網格之間的互聯互通。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9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中共南京市六合區(qū)委副書記、區(qū)人民政府區(qū)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