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紅琴 陳洋


1938年夏,新四軍率部挺進華中,先后開辟了蘇南、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8塊根據地,組成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40年以后,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在華中的局部執政。教育事業是根據地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蘇北抗日根據地是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是華中敵后抗戰的中心。本文擬以蘇北抗日根據地為例對根據地的中小學教育進行比較清晰的勾勒,并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及啟示進行簡明論述。
一、華中抗日根據地中小學教育事業的恢復、鞏固和改革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中小學教育大體經過了恢復、鞏固和改革三個階段。
1.1940年至1942年夏是中小學教育恢復階段
1938年4月,新四軍遵照中央指示精神,開始東進,1940年3月陸續北上,創建根據地。10月黃橋戰役后,新四軍與南下增援的八路軍在鹽城白駒鎮勝利會師,開辟了華中最大的一塊抗日根據地——蘇北根據地,包括淮海區和鹽阜區。為鞏固根據地,組織軍民投身抗戰,根據地立即著手建立各級政權組織,同時,根據3月和11月中共中央先后發出的《關于開展抗日民主地區的國民教育的指示》《關于各抗日根據地內小學教育的指示》精神,一面著手恢復因戰爭動亂而停辦的學校,一面想辦法籌建新學校,確保基本覆蓋每保每鄉,改變淪陷初期教育無人管、學校停辦、教師失業、青少年失學的情況。在恢復學校工作取得進展的基礎上,兩區進一步加強了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公署專設文教處(或教育處),縣設立教育科,鄉保設教育股(或教育委員會),具體職責是:①宣傳人民送兒童與青年上學,負責組織與領導市鄉小學校。②組織市鄉俱樂部,進行有益于人民身體及抗戰之娛樂,并宣傳抗戰時事,提高人民民族自尊心與抗戰勝利信心。③開辦男女識字班、補習學習與夜校等,開展識字運動,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消滅文盲。④籌辦學校,在政府協助下解決經費困難。教育管理的制度化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經過一年多的恢復,1942年,鹽阜區小學數量已由行署成立前的200所增至773所,共有學生35265余人,教師128余人。中等教育恢復及創辦中學9所,文教處設有編審委員會,編輯出版各類教科書10萬余本。教育經費每年280多萬元。淮海區也非常重視發展教育,積極恢復中小學校,這一階段恢復小學100多所、中等學校4所。各個學校都設立了校董會,每校二三十人不等。據《新華日報》報道,到1942年6月,蘇北(包括鹽阜區和淮海區)已有小學5000余所,私塾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高初中有30余所。[1]
2.1942年秋至1944年春是中小學教育鞏固階段
這一時期,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召開了參議會,頒布了《施政綱領》,提出了對教育文化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著重抓了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學業務的提高,進一步改造私塾和原有學校,繼續恢復并興辦了一批中小學。1943年,鹽阜區和淮海區都頒布了《小學暫行法》《中學暫行規程》,確立了中小學教育方針,對培養目標提出了要求。《規程》對中學的課程設置、考核辦法及學習年限、休假、教育及經費等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法規的制定,標志著根據地的教育工作已趨向正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管理體制。1944年7月止,鹽阜區實行初等教育的學校已有1186所,學生67453人,教師2064人,實行中專教育的學校13所,學生1878人,教師207人,較抗戰前增加了一倍多。[2]
3.1944年夏以后是中小學教育改革階段
抗日根據地從毛澤東發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后,就開始了教育改革。目的要使教育從教條主義的思想方法中徹底解放出來,從舊的一套制度、課程、辦法中徹底解放出來,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發展教育事業。但蘇德戰爭爆發后,日本連續對華中各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國民黨頑固派也趁機發起反共摩擦,剛剛開始的教育改革被迫停止。1944年夏,華中各根據地在取得反“掃蕩”、反摩擦、反“清鄉”斗爭的勝利后,隨著整風運動的結束,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各根據地先后召開由教育行政機構負責人、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代表參加的教育會議,認真討論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并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研究貫徹黨的教育改革方針及具體措施。淮海區行政公署7月召開全區中等教育會議。7月16日,鹽阜區行署也召開文教會議,歷時12天。會議確定,鹽阜區今后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是:培養為民主政治服務的干部和適合于新民主政治的公民。教育要以培養民族精神、民主思想、集體意識、勞動觀念為主,以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在課程上,要適合于學用一致的原則;在學制上,要具有彈性。會議還要求各縣在最短時間內集中力量試辦新學校,以獲得經驗來推動全面的改革,學校教育得到空前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至1946年3月,華中抗日根據地有中學77所,班級287個,中學生1.5萬多名,教職員2803人;小學8688所,班級1萬多個,學生45萬多名,教職員1.3萬多人。由此可見,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教育事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華中抗日根據地中小學教育的教材和教法
1.中小學使用的教材
華中抗日根據地建立初期,以國民政府教育部頒發的教材為基礎,用增、刪、改、剔的辦法,對舊教材進行改造,以滿足根據地受教育者的需要。增,是增加抗日救國和鄉土教材的內容。刪,是刪去課本中思想性不強的部分。改,是對難懂的詞語和習題進行改動。剔,是把舊教材中的反動內容加以剔除。隨著根據地的鞏固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改變舊的教材體系,重新編寫符合新民主主義教育方向的新教材,便成為根據地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各根據地的黨政領導也予以關注,并將其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從1941年起,各根據地先后設立了教材編審機構,制定出編審教材的具體實施方案,統一編寫和審定各科教材。華中抗日根據地編印的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各科教材都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內容,有很強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戰斗性。這在社會科學教材中尤其突出。如語文課本中有介紹毛澤東、朱德、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的內容,有歌頌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林則徐的內容,有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內容等。在歷史、地理甚至算術練習題中,也貫穿著政治思想方面的內容,從而使教科書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對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第二,各科教材都有很強的實用性。各年級語文教材介紹了許多應用文的書寫格式,如書信、墻報、挑戰書、應戰書、發票、通知、收據的寫作方法。數學教材上有大量實際生活中用到的計算內容。這些知識,學會就可以拿到實際中去應用,容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第三,各科教材內容生動形象,文字簡明扼要,注重通俗性。許多教材大量吸收“三字經”、順口溜、歇后語,有的教材還配以木刻圖畫,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和學生的歡迎。
2.因地制宜,創新教學方法
根據地認真貫徹教育為抗戰的方針,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抗戰進行靈活教學。
一是普遍采取教勞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一貫的教育思想,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教育的基本經驗之一。在抗日根據地繼續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更為重要和迫切。因為各抗日根據地都處在物質生活條件極端困難的環境中,在這里既要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掃蕩”,還要維持當地人民群眾和軍隊官兵的生活。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中小學教育,根據自身的特點,組織師生參加生產勞動,在教學內容上,增加生產常識的課,如選種、浸種、耕作方法,防病蟲害,以及紡棉紗、搓棉紗、寫收條、記賬等等。學校還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老農上課。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注意與生產勞動相適應,隨農時閑忙采用全日制、半日制、早午制辦法,還以班級教學、小組教學或個別教學等形式開展教學,以便讓學生既能學習又能參加生產勞動。當時《鹽阜報》報道,淮安縣馬邏小學校長沈顧宣針對農忙假中學生不到校讀書的情況,創造了“農忙假教學法”。他根據學生在家勞動的種類,將其分成“看門”“揀豆”“放豬”“割豆”等小組,每天利用各組學生的勞動空閑時間分頭上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
二是實行教武結合的教學方法。戰爭中需要教育,也能進行教育。1942—1943年兩年內,在日偽軍頻繁“掃蕩”“清鄉”的環境下,華中抗日根據地根據中心區、游擊區、敵占區的不同情況,因時因地采取集中教學、分散教學、跑反教學、隱蔽教學等方式。中心區的學校和學生人數穩步發展。游擊區分散教學,敵來則跑,敵去上課,弦歌之聲不輟,學校堅持辦下來,學生基本沒有減少。敵占區的學校隱蔽教學,表面上用敵占區的課本,暗地里教抗日教材,師生還為新四軍偵察敵情,提供情報。抗日民主政府的教育行政干部隨敵后武工隊潛入敵占區,檢查辦學情況,幫助學校克服困難。這對以后的中小學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是采取教宣結合的方法。在農村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中小學校師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41年7月,蘇北文協發出《告蘇北教育界人士書》,要求教師利用暑假,在家鄉辦識字班、民眾學校、大眾俱樂部,進行有益的娛樂生活,唱歌曲小調,演戲,幫助農民自衛隊和農、工、青、婦、學救會進行文化教育工作。在為推進社會教育而制定的《中小學推行群眾教育辦法》中規定:中學每校要為農村辦理俱樂部1—3所,組織學校劇團1個(以演地方戲為主),常在附近村莊和參加當地各種會議進行文化宣傳工作,出版墻報1—3處。小學應協助當地群眾辦理農村俱樂部,開辦讀書識字班,出版墻報,組織劇團或秧歌隊,配合當地政府、群眾團體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宣教文娛工作。[1]各個學校組織劇團或宣傳隊在蘇北非常普遍。他們圍繞根據地中心工作進行課外宣傳。1943年蘇北組織大參軍運動,當時海南中學師生劇團到各縣區作巡回演出,宣傳參軍,歌聲響徹四面八方,影響極大。1944年2月21日,蘇北鹽阜行署在給各校長的指示信中專門強調學校教育要“配合各個時期的政治任務,進行社會活動。例如春季中心工作有參軍,學校應有計劃地發動師生參加這一活動,除組織宣傳隊、演講、演劇、寫標語、出墻報外,還要實際動員擁軍參軍……”
三、華中抗日根據地中小學
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中小學教育在抗戰時期產生了重要影響,提高了農村兒童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保障了農村兒童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中小學生和教員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對敵斗爭,支援了根據地的生產建設和軍事斗爭。除此之外,至少還有以下兩點:
1.促進了中共權威被逐漸認同
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在根據地民眾中得到逐漸確立的重要法寶,就是賦予自身所有主張和政策的某種正當性,并給自己的行為以合理的解釋,獲得民眾的認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大力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讓更多的人了解共產黨。而中小學教育是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的重要傳播媒介。其宣傳的主要受眾是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同時小學還與社會的文化活動相聯系,與社會教育、文化娛樂、消滅文盲運動等緊密結合,成為小學所在地的文化活動中心。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小學教育積極宣傳本黨主張,抗日救亡的道理;大量地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真面目,反對封建遺毒;引導中小學生及相關民眾自覺地同國民黨頑固派和封建地主斗爭,以最大限度地獲得民眾對共產黨的了解和認同,最大化激發民眾積極參戰的熱情。華中抗日根據地為人民辦教育,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擁護。
2.創造了一支文化大軍
各根據地的黨委和政府正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政策,把團結和爭取文化人及廣大知識分子作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重要組成部分來落實。當時在華中抗日根據地不少教師存在錯誤思想,例如,有的認為教師是“自由職業者”,無所謂政治立場。在蔣介石統治時代是教書,共產黨來了還是教書,甚至到日偽占領地區,也還是一樣教書,把教育看成是超政治、超階級的。也有一部分教師,存在狹隘的地域觀念,不愿意離開自己所熟悉的一塊小天地,不愿服從民主政府的調派。在教師中還有相當多的人存在著雇傭觀點。各根據地民主政府針對上述錯誤思想,貫徹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普遍開展師資培訓工作,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宣傳教育,啟發教師的自覺性,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覺悟,端正教育思想。黃克誠在《鹽阜區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問題》中說,1943年反“掃蕩”后,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的政治態度完全轉變。他們已經由雇傭觀念轉而認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由只知在屋子里教學生,改變為領導學生做各種抗日救國社會活動。總之,根據地的學校不僅是文化教育機構、基地,而且還是一支強有力的文化大軍,它將文化教育與宣傳抗戰合為一體。這種教育與文化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的關系,猶如丁華在《普及大眾教育》一文中所說:“一切文化人、知識分子、教師、學生、各種民眾團體以及每一個工作同志都是大眾教育的播種人……一切大眾的宣傳與組織,如歌詠、戲劇、說書、集會、參加群眾團體都具有教育作用。”
四、華中抗日根據地
發展教育事業的啟示
華中抗日根據地發展教育的啟示有以下三點:
1.黨的領導是辦好教育的重要保證
194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關于開展抗日民主地區的國民教育的指示》指出:“開展抗日民主地區的國民教育,是當前深入動員群眾參加與堅持抗戰,培養革命知識分子與干部的重要環節。各地黨的領導機關及其宣傳教育部,必須認真地把這一工作當作他們的中心任務之一。”各根據地黨委和政府都把辦好教育作為日常工作職責的一部分,積極動員和組織知識分子參加教育工作,努力克服物質條件差、環境艱苦的困難,因陋就簡地辦起了一大批中、小學校,保證了廣大青少年入學權利。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華中抗日根據地基本普及教育,做到了村村有學校。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辦好教育,依然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思想政治教育是創辦教育的靈魂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1944年7月《解放日報》社論《根據地普通教育的改革問題》提出:“文化教育工作是整個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抗日根據地教育應成為進行抗日戰爭與民主建設的一個戰斗的側翼。它應該面對大眾,深入大眾,使大眾從愚昧、欺蒙中覺醒過來,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心,提高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使他們從散漫走向組織,從保守走向斗爭,為民族的解放與自身的解放而努力。因此,對現有教育必須從根本的指導思想上加以改革。”鹽阜區《小學暫行法》規定:“小學應根據‘抗建需要,遵照抗戰建國綱領及新民主主義文教方針,以培養兒童民族意識、民主精神、健康身心及生活必需之基本知能。”《中學暫行規程》規定:中學為培養“抗建”人才及新民主主義下之健全國民之場所,在教育中應啟發民族意識,培養民主精神,培植科學智能,養成勞動習慣,鍛煉健康體魄,陶冶藝術興趣,培養科學的世界觀。抗戰時期的教育指導方針突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教育,反對奴化教育及復古教育;提倡生活與教育、社會與學校打成一片;要求著重培養民主自覺之集體意識;提出教、學、做合一,以求理論與實踐一致;主張不論新舊中外,凡有利“抗建”者皆吸收之。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依然是當前教育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育擁有“四個自信”,飽含愛國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去的一代新人。
3.尊師重教是辦好教育的重要舉措。辦好抗日民主教育,教師是關鍵。根據地黨委和政府關心教師的政治生活,讓他們參加參議會,提供他們政治學習材料,幫助他們提高政治覺悟,堅定其革命立場;從各方面加以尊重,竭力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鹽阜聯立中學成立時,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三次邀請當地教育界名人江重言出任校長。[3]特別注重改善教師生活待遇。李一氓在淮海區第二屆參議會工作總結中講到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小學教師對于發展學校教育及提高教師待遇,都有很多積極提案。但政府根據鹽阜、淮北、淮南以及山東各地經驗,對于提高待遇,發展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及獎勵文化事業,都擬具了具體詳細的例則。這些提案,不僅內容比中小學教師所提更為豐富、切實,特別在待遇上,比中小學教師所希望的,還要高得多。鹽阜行政公署成立時,劉少奇就要求文教處長白桃(戴伯韜)等人團結地方知識分子,提高他們的待遇,使他們能夠贍養家屬。鹽阜區教師的待遇比縣長還要高。政治上的正確引導和生活上的關懷愛護,使越來越多的教師擺脫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影響,積極投身根據地的教育事業。
強國須強教,強教須強師。新時代要建立起完備的教師建設制度體系和有效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建立教師權益保障體系,為教師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從教確立良好環境;加深全社會對教師職業認同度,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形成尊師重教的新風尚。
參考文獻:
[1]皇甫束玉,等.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228.
[2]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蘇北抗日根據地[Z].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441-442.
[3]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華中抗日根據地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580.
(聶紅琴: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陳洋:江蘇省鹽城市大豐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