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論



摘 要:魯迅及其作品在娛樂浮躁的當代社會正處于被國民疏遠的尷尬境地。文章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篇魯迅選文為研究對象,從教學現存問題、原因分析、教學策略三方面著眼,使廣大師生真正親近魯迅。在閱讀大量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等資料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歸納出“主題解讀單一,教學內容淺顯”“虛假的板塊式教學”教學問題;繼而通過訪談法,與被訪教師共同探討問題的原因所在;最后,針對教學問題,筆者在自主思考和研讀相關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相應教學策略并進行親身實踐:一是于文本矛盾處設計問題;二是補白式教學,關注標點;三是整本書閱讀。
關鍵詞:部編版;初中語文;魯迅;教學問題;教學策略
一、 教學現存問題
(一)主題解讀單一,教學內容淺顯
錢理群指出,對于任何一篇課文,學生應該做好預習功課,獲得對文本的初步體驗。爾后,帶著初體驗走進課堂,轉動思維,比較自己所想的與教師所講的有何不同,這才是積極主動、有效率、有效果的學習。為此,教師在課堂上不應過多講解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而力求于文本矛盾處、空白處、疑難處等學生不大理解的地方鉆研文本,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
然而,對于魯迅選文的教學,不少教師文本解讀膚淺,致使主題闡釋較為單一,教學內容較為淺顯。例如,《社戲》一文,傳統解讀多為表達作者對童年自由歡樂生活的懷念,對淳樸善良美好人性的向往。據此,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分析“雙喜”“阿發”“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卻忽視了成人之“我”在小說中的關鍵作用。然而,讀者只有通過品味文字背后“我”那“敏感的,被扭曲的,受傷的靈魂”,才能真正走近魯迅的精神世界,才能領悟《社戲》位于《吶喊》最后一篇的意義所在。又如,《阿長與〈山海經〉》的多篇教學設計,部分教師將教學目標定位于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作者情感兩層。分析“我”對阿長的情感時,教師大多歸納為“懷念”“贊美”,這些詞語還未觸及作者對阿長的核心情感;少數教師關注到文本中與阿長名字有關的文字,歸納出“同情”“愧疚”。可是,使學生感悟出這些情感的中間的引導過程則過于倉促,讓學生匆匆朗讀后,教師就將答案說出。個體的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噴薄而出,是經由時光荏苒的點滴積累而成。情感教學不應缺失引導、漫游的過程,否則,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虛假的板塊式教學
“板塊式教學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塊狀分布排列。”其中,“不同角度”是指教師從語言積累、朗讀訓練、語句鑒賞、學法指導等角度中靈活選擇、組織,形成3~5個板塊,亦指圍繞一個層面設計不同角度的教學。要求教學流程清晰,課堂節奏明快簡潔,更要求各板塊之間形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層進式的邏輯關系。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模仿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卻只注重外在形式而未真正習得其內在精髓,形似而神不似,表現出模式化、形式化的弊病,板塊間缺少邏輯聯系,板塊間的過渡語也尤顯生硬與突兀。如某教師執教《社戲》,從“學生活動與能力”的角度設計以下四個板塊:“記住一句話”“說清一件事”“認識一個人”“吟詠一處美”。前兩板塊呈遞進關系,從朗讀結尾體會作者的懷念之情到深入探究結尾句的意蘊,是感性至理性的升華。但“吟詠一處美”與“認識一個人”兩板塊之間沒有形成邏輯關系,人物形象的分析后直接轉入景物描寫的鑒賞,中間缺少過渡過程。
二、 原因分析:語文教學天平的失衡,工具性大于人文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夢想著在學生心中播灑人文情懷之種的青年教師在日復一日煩瑣的事務中消磨了幻景,泯滅了初心,在一張一張永無窮盡的試卷下荷重前行,卻也讓自己的學生淪為應試的機器。
魯迅選文教學困境的根源,在于教師把課文當作一種“知識”來教,“考試考什么,我們就花主要力氣教什么,其他內容或不講或兩三句帶過。”教師往往教授文章知識性層面的內容,而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教師僅僅單篇解讀課文,而未將其納入魯迅整個思想體系、生活世界研究,教學自然流失了魯迅精神之魂。學生只將語文作為一種工具運用于實際生活中,那還不夠,更應將母語融入自己的血脈,陶冶性情、鑄造心魂。這一切的實現需要教師擺正教學的天平,適時刪除帶有功利色彩的“工具”砝碼,勇于增添“人文”砝碼,使學生輕裝上陣,欣賞魯迅作品流淌的生命之思。
三、 教學策略
(一)于文本矛盾處設計問題
孫紹振曾提出“矛盾還原分析”的文本解讀方法。他認為,文本分析的對象是文本的矛盾。它既可以是文本表層明晰可見的矛盾,也可指潛藏在文字背后難于發掘的深層矛盾。如魯迅選文中表層矛盾有:《孔乙己》結尾處的“大約”“的確”二詞的矛盾。深層矛盾有:《社戲》中那夜的豆本普通、戲本不好看,可“我”卻說它們“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壽鏡吾先生矛盾的言行。教師若能關注魯迅選文的矛盾處,運用“矛盾還原分析法”解讀文本,通過一定的日常經驗與想象能力,還原文本原生態的、未經加工的形態,再將之與現在的文本形態對照,挖掘矛盾,相信教學能夠呈現文本的深刻意蘊與多元主題。以下是筆者著眼于壽鏡吾先生的矛盾言行,引導學生感知其人物形象的教學設計片段。
一、 從人物矛盾言行出發,感知壽鏡吾先生人物形象,并理解先生給予“我”的影響
提問:默讀課文10~24段,找一找,先生身上有哪些矛盾的表現?抓住關鍵語句,從這些矛盾表現中談談你對先生的評價。
預設:
①知識淵博卻不回答“我”“怪哉”蟲的問題;②最初對我很嚴厲,后來好了起來,給我看更多的書,對課要求越來越高;③有戒尺和罰跪的規則,但不常用,最多不過瞪幾眼,大聲說:“讀書!”
1. 第一處矛盾
提問:先生為什么不愿意回答“我”“怪哉”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