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彬彬



摘?要:巧設情境,可以活化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渴望,促使他們主動探索,形成能力。利用情景化策略可提升課堂效率,靈動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巧設情境;策略;提升學科素養
當今世界,知識更迭飛速,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數學思維水平與數學能力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凸顯。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標志著我國的教育開始進入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新時代。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這其實是“學科本位”到“人本位”的改革。在很長一段時間,數學課堂都是延續“展示定義,定義剖析,例題講解,變式訓練”這種單調、乏味的課堂模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師常常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探究。再加上數學知識所特有的抽象性,造就了一部分人對數學“愛不起來”。眾所周知,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僅學習知識信息,還要學習智慧信息。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合作者,在處理教學內容時應多下功夫,針對不同類型的課型采用不同教學策略,讓課堂多一些“喜氣”和“靈氣”。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或思想語境之中。知識本來產生于某種特定“境域”,按照科學社會學的觀點,產生于知識發現者的生活、情感與信念,產生于研究者的知識,產生于研究共同體內外的爭論、協商和各種思想支撐條件。巧設情境,可以活化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渴望,促使他們主動探索,形成能力。因此,情境是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的策略之一。如何設置“氣象萬千”的情境導入知識?筆者結合幾個課堂實例,談談如何利用情景化策略提升課堂效率。
一、 操作性情境
情境案例1?人教版數學八上十二章“12.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活動:請同學們用圓規和三角板(含30°),畫一個△ABC,且△ABC有一個內角為30°,兩邊分別為3,4。
學生動手操作,畫出圖形。
教師在黑板展示學生作品1。
師:所有同學都是這個形狀嗎?
還有沒有形狀不同的三角形?
生1:我的圖形狀不一樣(作品2)。
生2:我的也不一樣(作品3)。
師:大家支持兩位同學的觀點嗎?有沒有不同看法?
生3:他們兩位畫的三角形通過紙張翻折都可以重疊在一起,所以這三個三角形全等。
師:解釋得非常好!這兩個三角形通過對稱、旋轉、平移等圖形變換,確實都可以和原三角形完全重合,所以它們三個是全等的。同學們還有其他滿足邊、角條件,但形狀不同的三角形嗎?
生4:我畫的不一樣。
教師在黑板展示作品4。
這時候通過對比觀察,學生發現滿足這3個條件的兩個三角形確實不全等。
師:同學們,請對比分析4個三角形中已知角和已知邊的相對位置,思考一下,滿足什么條件,構造的三角形能全等?
生5:當已知角是兩條已知邊的夾角時,構造的三角形能全等;當已知角不是兩條已知邊的夾角時,構造的三角形不全等
設計意圖:傳統課堂里教師在處理這節課都是條分縷析,對待“SSA”這個易錯點,往往是老師自己先提出問題,再自己舉反例展示“邊邊角”不成立。本次情境引入,尊重學生的體驗,把問題“放下去”,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構圖,讓學生“利用邊、角探究三角形全等”有了切實的生長點。接著把問題“收上來”,讓學生對比觀察4幅圖里已知角和已知邊的相對位置,自主探究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只能是“SAS”,不能是“SSA”。一樣的知識內容,不一樣的情境引入,最終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設計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操作性情境導入,促使學生腦動、手動、眼動、口動、耳動,多角度認識和體會外部世界,使得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究而得。它靈動了課堂,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增強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的素養得以提升。
二、 生活化情境
情境案例2?北師大版數學九上“2.3確定圓的條件”
PPT展示圖片:一塊珍貴的文物——圓形瓷器碎片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72年我國的考古界有個驚人的發現,對世界考古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使一大批沉睡了2000年的珍貴文物出土。一位考古學家在挖掘過程中,發現一圓形瓷器碎片。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研究如何運用數學相關知識,復原圓形瓷器,以便考古學家進行深入的研究。
PPT展示問題:復原圓形瓷器需要什么數學知識?
生1:圓的知識。
師:很好,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建立數學模型對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有重大意義。基于挖掘出的是圓形瓷器碎片,請大家進一步思考,要將瓷器復原實際是探究圓的什么問題?
生2:構造圓需要的條件。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2.3確定圓的條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是數學學科的最大特點。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很多學生都覺得學習數學十分枯燥、乏味,并且由于生活經歷和閱歷少,部分學生甚至會疑惑,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何在?針對這種情況,本節課以復原圓形瓷器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種“真實感”讓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了“確定圓的條件”的意義和價值。
設計作用: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化的情境,讓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接地氣”,讓原本“死寂”的課堂充滿探索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各個領域都有重要價值。學生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才能明白學習數學是一種需要,才能明白數學學習是一種樂趣,更能引發他們的探知欲,提出問題,形成猜想,科學論證,使素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