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摘要:議題式教學應當落實議題、情境、問題、活動“四要素”,以議題為引線、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抓手、以活動為形式,做到議題內容專題化、情境素材結構化、問題呈現體系化、活動設計序列化。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議題;情境;問題;活動
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思政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的重要形式。筆者認為,議題式教學應當落實議題、情境、問題、活動“四要素”,以議題為引線、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抓手、以活動為形式,做到議題內容專題化、情境素材結構化、問題呈現體系化、活動設計序列化。
一、議題內容專題化
思政議題式教學中,議題是基礎。議題“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在設計議題時,要以大概念為核心對學科內容進行專題化改造,并在專題化的學科內容中提煉出教學主題,進而將其轉化為具有價值引領作用的議題。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九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其中的大概念就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立法機關科學立法、行政機關嚴格執法、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全體公民自覺守法都是圍繞這個大概念展開的,它們共同構成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體系。以“科學立法”為大概念建構起“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知識專題,進而將其轉化為“如何認識科學立法”這一議題,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科學立法”。
二、情境素材結構化
情境是議題向問題轉化的重要載體。情境的創設除了具備真實性、辨析性、復雜性、挑戰性等特點以外,還應該具備結構化特征。因此,我們要對來自于真實生活的情境素材進行建構,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等環節,創建有助于議題式教學順利展開的、結構化程度高的情境。
例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第四課時《全民守法》的教學,將一個真實、復雜的案例分解為三個情境。
情境一:2021年4月的一天凌晨,李某發現家中的摩托車被偷了。報案后,他開車沿路尋找,看到別人騎著自家摩托車時一腳油門追了上去,逼停了摩托車,但是兩車撞到了一起,致使偷摩托車的陳某受傷。陳某被送往醫院后,花去醫療費近2萬元。事故發生后,交警部門認定此次交通事故中,李某負主責,陳某負次責。陳某出獄后,向法院提起訴訟,向李某索賠18萬元。
情境二:一審法院審理認定,李某為保護自己的合法財產對陳某進行追趕導致事故發生,陳某具有明顯的重大過錯,酌定除交強險賠付外的損失由陳某承擔90%的責任,李某承擔10%的責任。因此,一審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償陳某11.5萬元,李某賠償陳某1255元。
情境三:二審法院審理認為,李某發現摩托車被盜后駕車追趕,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并追回自己的合法財產;而陳某駕車逃離的過程,對李某合法財產的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因此李某的行為應認定為正當防衛。李某的行為沒有超過必要限度,不構成防衛過當,不具有過錯,不應對陳某的損害后果承擔民事責任。保險公司同樣不承擔賠償責任。
從案例到情境,教師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盜竊摩托車陳某出獄后一審、二審都做了結構化處理。三個情境間邏輯關系清晰,具有很強的結構化特征。同時,情境創設也充分體現了學科內容情境化,既反映了如何認識“全民守法”的專題化學科內容,也體現了“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專題化學科內容。
三、問題呈現體系化
議題式教學中,問題是議題與情境素材的連接點。一定意義上說,問題是議題與情境之間的橋梁。
仍以《全民守法》教學為例。結合情境一提出的問題是:“有網友吐槽說,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小偷太可恨了!沒撞死已經便宜他了,還有臉索賠。試運用《政治與法治》相關知識評析該網友的吐槽。”這要求學生結合全民守法的內涵、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及如何維權等學科內容,厘清追趕摩托車失竊者與因盜竊摩托車被追趕產生事故之間的關系。結合情境二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你是李某,不服該判決,請寫一份上訴書。在這份上訴書中寫明依法維權的重要意義以及樹立法治觀念的重要性。”這兩個問題都是圍繞“如何認識全民守法”這個議題并在學科內容與情境素材的深度融合中產生的。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第二個問題解決了“怎么樣”的問題,兩個問題之間存在著嚴謹的邏輯關系。結合情境三提出的問題是:“有人根據一審法院誤判引用思想家培根的話——‘犯罪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是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可見,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最堅實的基礎。試評析這個觀點。”該問題要求學生整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的內容,在肯定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最后一道防線的同時,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自覺守法等。第三個問題不僅對整課內容進行了總結,而且明確了本課時內容與其他課時內容之間的關系。
四、活動設計序列化
活動是議題式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活動設計應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線索,應與議題、情境、問題等內容進行整合,達成序列化。
《全民守法》一課教學,組織學生在議題引領下圍繞探究問題開展活動時,分別結合三個情境,設計獨立思考、組內分享、相互辨析三個活動。結合情境一,圍繞“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話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是否人人都可以“打”,從而形成正確行使權利、正確履行義務、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及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共識。結合情境二,鼓勵學生依據“全民守法”的相關知識在組內各抒己見,指名幾位學生在課堂上宣讀分享,其他學生評論。結合情境三,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展開辨析,將“全民守法”的教學內容擴展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獲得完整的認識和理解,以實現由知識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