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靜
摘 要:繪本教學是兒童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家及社會各界對于教育的關注度逐步提升,繪本教學的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家長所認可。而且在當前注重培養核心素養、鼓勵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的背景下,
兒童繪本教學逐漸從課堂上的臨時“借用”上升為特色校本課程。泉州地方文化與兒童繪本的契合度高,將泉州地方文化與兒童繪本進行有效融合,可以增加兒童對于本地文化的了解與感知,從而逐步創作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作品。基于此,文章從四個方面分析泉州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合途徑。
關鍵詞:兒童繪本;泉州地方文化元素;教學
繪本的視覺性與兒童的讀圖特點相匹配;繪本的敘事性與兒童的認識方式相匹配;繪本的多樣性與兒童的表現能力相匹配,兩者的緊密關系決定了兒童繪本引入小學美術課堂的必然性,教學實踐也證明了兩者的特殊關系。在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搜索關鍵詞“兒童繪本”“小學美術”,可以得到幾千條數據。概覽這些學術論文,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與兒童繪本相關的實踐與研究,主要集中于將兒童繪本視為教學資源或創作形式,探討其在美術課堂上的應用策略。這種情況下,課堂是“體”,繪本是“用”,兩者的關系仍然屬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的范疇。在當前鼓勵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的背景下,教師可以拓寬與創新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將兒童繪本由簡單的“用”升級為特色校本課程的“載體”,再吸納兒童生活中的素材,融入繪本之中,成為校本課程的資源,這就拓寬了兒童繪本在課堂內外的應用范圍。文章即是在這樣的視域下,探究兒童繪本與泉州地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及路徑。
一、 可行性——泉州地方文化與兒童繪本屬性的契合度探究
繪本具有敘事性強、題材多樣、表現手法靈活等特點,泉州地方文化所具有的故事性、生活化、多元化等特點與繪本的特點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泉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沉淀了大量的故事,可供敘述的內容非常豐富,契合了繪本的敘事屬性;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各種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很濃的商業與生活氣息,貼近人們的生活,將之表現于繪本中,對兒童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匯聚了古代歐亞文明的元素,它的文化極具豐富性,這就給表現手法靈活的繪本創作提供了空間與平臺。這些屬性決定了泉州地方文化元素(建筑、風物、工藝品、美食、方言、民俗),可以作為創作內容,自然地融入繪本當中,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美術校本創作活動。典型的泉州地方文化元素,如,開元寺“桑開白蓮”、《巷遇·承天巷》“三箭破龍穴”,閩南大厝“皇宮起”;民俗故事——“年兜跳火囤”“飛錢”;民間“仙公山的傳說”;美食故事面線糊、深滬漁丸、牛肉羹、菜包等。這些文化元素,詼諧幽默,生動有趣,富有生活氣息,可以作為創作內容融入繪本之中,創作出兒童喜愛的繪本讀物。
二、 基本原則——泉州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兒童繪本的要求
(一)合理的敘述順序
繪本本身所具有的敘事屬性,決定了在創作繪本時,必然要考慮內容呈現的順序,借用寫作敘事學的概念,就是敘述順序。繪本內容的呈現順序也可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欄目曾到泉州西街拍攝當地美食“潤餅”,即以時間順序呈現美食的制作過程。一般情況下,對于當地故事性強或具有動態特點的文化元素,如,文化名人的故事、歷史遺產的變遷等題材,適合采用時間順序進行繪本創作。
對于靜態的歷史建筑或空間感更強的,如,泉州本地的宗教建筑、各類亭臺樓閣等,按照一定的空間順序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現事物的特點。
(二)巧妙的想象加工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決定其高度的,往往是想象。想象可以是“無中生有”,可以是“牽強附會”。泉州地方文化元素中靜態的事物非常豐富,但需要在這些元素基礎上,進行適當變形,建立有機聯系。這就需要調動兒童的想象力,在不影響優秀的地方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添加屬于自己的個性想象,進行加工,創作出有滋有味的繪本。如,在指導兒童創作以泉州洛陽橋為內容的繪本時,可加入適當的想象,聯系古往今來的相關元素,豐富其形象,創建一個方便講述的故事藍本。
(三)適當的生活化處理
將泉州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繪本創作,是將大部分靜態的歷史遺產融入自身的認知與感受的范圍,拉近其與兒童的距離。從生活的角度去觀察這些元素并做生活化的處理,是一個理想的途徑。設置生活化的場景,引入地方文化元素,將之形象化、擬人化,建立與生活的聯系,可以激發兒童的創作興趣,促使其創作出有趣的作品。如,創設“古城游記”的情境,塑造虛擬的人物形象,在人物的“帶領”下,于虛擬情境中敘述泉州文化故事。
三、 實施路徑——用兒童繪本講述地方文化故事的方法
(一)多閱讀本土文化繪本,激發創作興趣
這里的本土繪本是指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的原創繪本,這些繪本關注的是中國文化,包含民間工藝美術、傳統繪畫藝術、建筑、民俗等。這些繪本與國外繪本相比,更貼近兒童生活,并運用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審美視角,易于感染兒童,并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例如,《傳統節日》一書把古老傳統的節日,用有趣的故事與溫馨的畫面相結合,讓兒童輕松地接觸和了解傳統節日,繼而在繪本里找尋更多傳統節日的精彩之處。如,趙燕翼先生的《金瓜兒銀豆兒》是以中國民間故事作為創作腳本,這本繪本中揉合多種傳統藝術,在扁平式的彩色剪紙造型中融入皮影和年畫的特點,書中還有戲曲藝術,如反面角色李員外和他的跟班,都畫上了京劇里的臉譜,角色的服裝則取自傳統漢服。熊亮的《兔兒爺》則以圖畫書的圖像來詮釋傳統的民間技藝——兔兒爺,呈現出對傳統的重新認同。當世界越來越接近所謂的地球村時,我們越來越講求人性化,且越來越強調彼此間的差異,越來越堅持自己的傳統,越來越積極地守住自己的根與文化。把這類本土繪本推薦給兒童,讓他們在繪本中感受本土文化、涵養人文素養,可以引發他們對家鄉泉州文化的關注、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