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智芬
摘 要:文學名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充滿了智者箴言,也是歷史的回音壁,能夠拉近古今距離,同時也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使人們在浮躁的社會尋求一片心靈凈土。名著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離不開名家的精巧構思,其中的內容和深意值得不斷挖掘和開發。將名著導讀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洗滌學生心靈,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智慧和情感,從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名著導入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獨立板塊,并且在中考試卷中占有一定分值。但結合部分學校語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名著導讀這一板塊內容并未得到應有重視,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也無法從真正意義上走進名著。加上新時期背景下,網絡技術普及范圍越來越廣泛,快餐小說大量涌現,導致名著導讀受到巨大沖擊。為了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將著力點落在如何實施名著導讀教學方面,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和價值。
二、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自身原因
學生是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受益者,其閱讀積極性和參與性能夠直接影響名著導讀教學效果。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學生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閱讀興趣。初中生年齡大約在12~15歲左右,處于幼稚與成熟矛盾期,對事物的認知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并且好奇心較強。但由于分辨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很容易被網絡中一些快餐小說、娛樂游戲所吸引,相對于閱讀經典文學名著,學生更愿意將時間花費到研究新游戲等方面。第二,存在畏難心理。經典文學名著構思精巧,其中蘊含豐富的哲學和深意,值得反復推敲和挖掘。然而,由于初中生心智不成熟,缺乏人生經驗,對文學名著中晦澀的詞句無法正確理解,導致學生產生閱讀障礙,使學生對冗長的閱讀內容失去耐心。第三,過分依賴教師。從小學到初中,對于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皆由教師帶領學生一同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逐步了解文章結構、含義以及傳達的思想情感。而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足以詳盡地指導經典文學著作,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閱讀,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對教師產生了較強依賴感,在沒有教師約束和引導下對名著閱讀產生了懈怠心理。
(二)教師原因
教師是初中名著導讀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其教學理念、專業水平能夠直接影響名著導讀效果。結合教學現狀來看,教師通常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觀念陳舊。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提高學生成績為主。雖然名著導讀在中考試卷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相對于其他板塊而言,所占分數微乎其微,這也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避難就易”心理,與其將教學時間花費在名著導讀教學中,不如帶領學生學習提分較快的板塊。殊不知,名著導讀的意義并非在于分數得失方面,而在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方面,如果沒有給予相應重視,勢必會影響學生未來發展。第二,教師專業水平有限。俗話說:“學無止境。”即使是教師,也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然而,部分教師踏上工作崗位后,因教學任務繁重、生活瑣事較多,導致教師停止學習,在語文教學方面也僅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對名著導讀板塊普遍存在應付了事心理,沒有重視情感的溝通與交流,自然無法督促學生完成閱讀內容。
(三)社會和學校原因
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雖然大多數班級布置了“圖書角”,并且其中不乏經典文學著作,但幾乎沒有學生翻閱圖書。與其說是供學生閱讀之地,不如說是書畫作品工藝擺設之地。而班級設立“圖書角”的目的,也成了學校文明班級評比的加分項,沒有充分發揮“圖書角”的作用和價值。另外,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之間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成績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學校將壓力全部施加在教師身上,教師又將壓力轉移到家長身上,而這些壓力最后又全部集中在學生身上。使得學生將大量課余時間應用到強化薄弱學科方面,沒有多余時間閱讀文學名著。
三、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有效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名著閱讀興趣
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動力。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盡可能拉近學生與名著之間的距離,有效提高學生自主能動性。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第一,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名著。名著導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推薦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名著。除了新課標明確提出需要閱讀的《稻草人》《格林童話》《駱駝祥子》《名人傳》以外,教師還應結合初中生年齡、興趣推薦其他書目。例如,初一學生可以推薦閱讀《紅巖》《童年》《愛的教育》等;初二學生可以推薦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居里夫人傳》《青春之歌》等;初三學生可以推薦閱讀《牛虻》《莎士比亞戲劇故事》等。通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方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讀書興趣。第二,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題目,為學生推薦相關名著作品。例如:在《荷葉母親》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推薦《繁星·春水》。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的教學中,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三,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性格、愛好為學生推薦書目,對于初一學生而言,由于年齡較小,并且剛剛步入初中,教師需要優先推薦篇幅短小、內容活潑的名著,如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而對于初二、初三的學生而言,由于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并且心理發育相對成熟,可以適當推薦篇幅較長的小說或歷史故事等書目。第四,教師需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文學名著,上文提到,雖然初中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但分辨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同時,教師需要做好把關工作,保證學生選擇的書目內容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并鼓勵學生閱讀,同時也可以將不能閱讀的書籍羅列出來,并闡述其危害,避免學生閱讀后受到不良侵蝕。
(二)設置閱讀懸念,以疑促讀
巧妙設置懸念,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尤其對于初中生而言,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通過設置閱讀懸念,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探索答案,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文學名著本身。而如何設置懸念,需要教師深入探索和研究。懸念既不能太簡單,又不能太刁鉆,過于簡單會導致學生失去探索的積極性,過于刁鉆會增加學生的閱讀壓力,無法達到以疑促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