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芳
摘 要:文章主要就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教學難點進行分析,制定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使教師合理地使用教材進行教學,調整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解決其在教學時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教學難點;教學應對策略
一、 引言
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于2019年9月在某些地區的高中教學中使用,新型教材的使用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想要進一步地提高總體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水平,需要以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為切入點,抓住教學的契機,理解該教材的編寫理念及特征,合理化地開展歷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
二、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教學難點
(一)內容多,課時不足
某些課程的內容十分的繁雜,整體教學課時量較小,出現課時不足的問題。比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一些單元標題都會帶有“與”或“和”字,這就表明這些課程的主題不止有一個,總體的知識含量比較大。一些學校將新課的教學時間設定為36周,在這36周的時間內,完成29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那么就意味著教師每節課都至少要完成一節教學課時任務,不然就會使總體教學
進度緩慢。
(二)概念多,理解難度大
高中統編版歷史教材是以初中統編版歷史教材為基準延伸所編制的書籍。該教材的應用可以較為正確地判斷學生在初中時期所掌握的基礎歷史知識,讓學生深度地學習歷史文化。在統編版歷史教材中,其教學內容十分精煉,教學重難點較為突出。
但整體知識密度較大,并不會對一些史實的細節內容方面進行論述,一些概念及濃縮性的緒論內容比較多,大多數課文敘述的內容都較為抽象,不會對具體的內容進行陳述,每句話都能形成一個知識點。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理解模塊知識的難度,同時還會給學生提出較高的思維要求。若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那么學生就會對知識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教師也會區別對待學生,這就拉低了總體歷史課堂教學的成效,無法較為順利地開展歷史教學工作。
(三)史料精簡,注釋減少
史料是高中歷史教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高中統編版歷史教材受到篇幅的限制,常使用一些較為簡約化的史料,這部分史料帶有具體化的語境及內在的邏輯關系,如果對其史料進行刪減,就無法凸顯出全貌。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中,有一段《齊民要術·序》引文內容。若將賈思勰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內容刪掉,那么就會使學生無法較為深刻地理解知識內容,甚至還會讓學生無法掌握該模塊的知識點。在《中外歷史綱要》中,古代史部分史料會涉及地名、制度等一些專有的名詞,這就使得學生在閱讀史料內容時受到阻礙。所以,教師必須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化的指導,消除課本注釋少等因素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三、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教學應對策略
在高中統編版歷史教材特征及教學難點的影響下,教師要及時地創新并優化自身的教學觀念,使用更為新型的教學方式開展歷史教學工作。摒棄固化的教學形式,要以學生的自身發展特性以及學習現狀為基準,制訂出合理化的教學方案。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為基準,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及價值觀念,讓學生可以由被動地學習狀態轉變為自主地學習狀態,培養并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抓大帶小,內容重構
統編版的高中歷史教材各個課時的跨度大。就《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時間跨度長達數百年,分別講述了遼、宋、夏、金、元五個不同時期的政權,其時段較長,跨度較大。在這些特征因素的影響下,該章節教材的敘述會較為簡單,大多數的問題都會讓學生用結論的方式進行解決,并不會對故事的細節內容進行分析,這就導致學生整體知識邏輯會不斷地淡化。在講解該知識時,教師想要全面且細致地給學生講解各項問題的難度極大,教師沒有時間及精力去給學生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景,也不會設計帶有合作探究性的教學內容。對此,教師需要結合該模塊的教學內容,對其內容進行整合,要遵守抓大帶小的原則,凸顯該章節知識的關鍵性問題,并找出關鍵詞語,設定關鍵問題,始終圍繞關鍵問題去講解重難點知識,發揮出其助推的作用,帶動總體內容的教學。在遼、宋、夏、金、元不同時期,宋朝經濟發展水平明顯的超過遼、夏、金、元,且該時期的社會變化也較為明顯。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以宋朝為編寫內容基準,在內容學習方面更加注重兩宋時期。對此,在講解該章節知識時,教師需要以宋朝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內容為核心,以其為主線,延伸出遼、夏、金、元的相關歷史內容。讓學生可以細致化地了解宋、元農業基礎工業的發展狀況。在經濟部分,應當以商業的內容探究為主線,延伸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歷程。初中及高中歷史教材中,會對社會變化的內容進行比較,高中教材中該模塊的內容會比較多,且理解難度也會比較高。所以,教師通常會將教學重點設置到社會變化的相關內容模塊。
(二)主題統領,注重立意
“新變化”是《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課時的關鍵詞,可以依據其關鍵詞設置相應的教學問題。提問學生:兩宋時期經濟與社會新在哪里?讓學生對課時的內容進行提煉,宋代社會的流動性比較強,其商品流動速度較快,人身及社會各個階層會以縱向的方式流動。所以,可以以“流動的王朝”為該教學章節的立意點,該立意的提出不但能夠符合課標所提出的“新變化”內涵,同時還能夠切合土地及商品流轉的特性。在教學時,要始終以“流動”為主線,將“流動”貫穿到總體教學課堂的全過程,引入教學的主題。將教學章節劃分成為多個教學模塊,設定土地流轉、人口常流等一些子題目。利用這些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凸顯出宋代經濟及社會的發展狀況。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分析歷史變革的主要原因,這種實質性的動力化教學,可以將之前所講解的歷史形態內容進行拆解,同時還可以將其再次聚合,這會使歷史的解釋力量變得更加的強大。以“流動”為主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所設置的課后作業也必須要緊扣主題,以主題內容為統領,注重立意,這就會使學生的理解思路更加順暢,總體邏輯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從而更為順利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