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琴
摘 要:環境是一個眾多學科都會使用的概念。人們對環境的認識來自《辭海》中對環境的界定。環境是幼兒學習時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改變已有環境,創設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很重要。在打造班級環境時需要思考的是環境傳遞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從物質環境到心理環境的創設,能給幼兒留下什么。優化班級環境要遵循以下幾個要點:首先,環境讓幼兒感受到從參與設計和共同規劃所帶來的愉悅;其次,環境要讓幼兒體驗到與其互動產生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最后,環境要讓幼兒感受到融入其中進行觀察和探究所帶來的好奇感與滿足感。
關鍵詞:優化;班級環境;策略
一、 巧用空間設施,變大空間
部分幼兒園會有空間狹小、人員過多、家具擁擠等現象。如何巧用這些角落、墻面、柜面空間,讓它們發揮本身的特性,挖掘潛在的功能,成為適合幼兒活動、拓展游戲空間的新領地是文章探討的重點。
(一)一角巧用
在人多空間小的現實條件下,充分發揮每一個空間的作用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統籌利用區域空間、墻體空間、垂掛空間、地面空間,巧用活用每一個角落十分重要。例如,閱讀區需要創設在一個安靜的空間,盡量避免嘈雜的區域(如表演區),靠近相對安靜的區域(如美術區),區域環境呈現一個半封閉圍合空間,為閱讀區的安靜創造氛圍,使幼兒延長自主閱讀活動時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閱讀區對光線也有一定的要求,結合以上兩點,通常會把閱讀區創設在靠近窗口的相對安靜的位置。安靜、半封閉特點與班級空間十分的吻合,從而使空間靈活共享多用。
(二)一室多用
比如,通過靈活多變的整理、角落空間的開發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固定空間的作用。比如,將原來固定的、靜態的、占據班級三分之一空間的小床調整為可移動、可作為隔離物的區域,充分發揮每一個空間的價值。許多幼兒園班級的格局是一成不變的,柜子、椅子、小床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柜子、椅子占據了大半的教室空間,大大阻礙了幼兒教室內的活動范圍。打破原有的固定空間,讓柜子、椅子等變活,發揮其潛藏的能量,成為幼兒游戲環境、角色游戲、集體教學活動場地的助力和工具。空間根據幼兒的需求而變,一室多用發揮每個空間的價值,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三)一物多用
櫥柜既是收納、擺放物品的設施,也是用于分割區域的物品。柜體是日常收納的設施,柜背面是幼兒游戲操作的游戲板,柜面是幼兒作品的展示區,同時它又是區域之間小天地的分割物。柜子能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不同時間段發揮它的作用,教師一物多用的設計雖然看似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蘊含的教育價值是不可忽視的。通過環境創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去探索和學習,通過環境中的教育價值,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多向思維,促進幼兒的創新創造能力。
二、 合理規劃,有序推進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興趣與實際需要,結合主題活動,對活動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在規劃區域空間格局時考慮:區域空間的大小;合理地選擇位置;主要操作材料和輔助材料的豐富性;允許幼兒涂畫、做記錄材料的投放;支持幼兒經驗發展的材料投放;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擺放;激發幼兒興趣的區域活動內容等。在設置區域時可以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豐富和有序
材料的投放、內容的豐富性是隨著幼兒主題活動的推進、幼兒興趣和實際需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做到有序準備、有序推進。以美術區的活動創設為例,材料準備要有序,教師在投放材料時可以從幼兒的興趣點與實際發展需求出發。參照美術領域幼兒發展基本規律,即美術關鍵經驗出發,同時考慮材料與幼兒當前已有經驗之間的關系,發現材料隱含的學習價值。根據幼兒當前經驗與能力發展需求,即最近發展區,有目的、有層次地投放材料,并不斷調整材料的難易程度,促進幼兒已有經驗和新經驗的有效銜接,推動幼兒能力經驗的持續性發展。活動內容的有序推進,幼兒的活動內容源于本身具有的經驗與能力,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適宜的學習計劃和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把積累的新經驗運用到實際活動中去,在實踐中驗證并產生新的經驗。例如,運用廢舊臺歷制作美術區幼兒折紙圖集,從基本的技能要求到復雜的折紙內容,對幼兒的操作能力進行
分析,讓圖集成為自主學習的工具。折紙圖集為幼兒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和探索的路徑,幼兒通過圖集實物折紙步驟圖,可以更直觀地學習折紙的步驟,為幼兒自主學習提供環境。
(二)開放和封閉
利用開放的櫥柜隔斷及屏風、豐富的物質資源、靈活的桌椅櫥柜擺放設計等,建立區域之間緊密的聯系。開放與封閉并不矛盾,以幼兒的需求為前提,可以利用班級中數量較多的小床、椅子和玩具柜形成“天然”的區域,靈活多變地分割空間,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空間,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班級環境創設理念。
(三)固定和轉變
區域內的物品擺放、布置格局要根據幼兒的具體活動開展需要而轉變。根據具體活動開展情況及實際需求區域空間進行調整,區域活動的空間可以擴展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延伸到教室的任何一個角落,甚至延伸到教室外的走廊等外部空間中。當然,教師也可以縮小甚至取消某一區域。
(四)單一和多維
讓區域內容設置與幼兒經驗需求、傳統節日、季節特征等建立聯系。同時關注區域內時間、空間、材料等多維度關系,盡可能發揮單一空間的多元發展價值,保證幼兒完整的、有益經驗的獲得。
在“生活區”真的能學會生活嗎?首先將生活區的活動劃分為自我服務的活動、保護環境的活動,例如,疊衣物、系鞋帶,制作食物的活動:泡果茶、剝橘子、拌黃瓜等。其次,根據每種活動的需要,將其放置在方便幼兒操作的位置。例如,將制作食物區創設成小廚房,盡量讓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嘗試操作,而且操作區靠近水池,方便幼兒自己清洗食物和工具。另外,提供便于放置器具材料的分層柜,便于幼兒整理和取放材料。再次,注重提供食物制作步驟圖,例如泡茶、拌黃瓜、水果色拉。生活區的設置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不僅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獲得基本的生活能力,還有助于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形成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