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
2016年5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69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WHO)194個成員國共同承諾“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健康威脅”(簡稱“2030目標”)。這一目標成為全球肝病防治領域的“一號課題”。如今,余下時間已不足10年,任務是否能順利完成?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種肝炎病毒,其中甲肝和戊肝多為急性發病,預后良好;丁肝只有與乙肝病毒同時或在乙肝病毒感染基礎上才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后稱HBV)和丙肝病毒(后稱HCV)因患病率高、感染易慢性化,成為目前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病毒性肝炎。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估計仍有2.96億慢性HBV感染者,5800萬慢性HCV感染者,而在中國,這一數字分別是7000萬、1000萬,占全球的23.6%、17.2%。也因此,中國肝病防控形勢對實現“2030目標”來說,至關重要。
2020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報告全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1%以下,標志著我國在防控兒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這得益于1992年開始,我國要求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如今我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已從9.75%下降到目前的6%左右,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率降到0.32%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增量已經非常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教授表示,這是我國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一步。
但要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脅,仍有很長的路要走。2021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267萬例,報告死亡2.6萬人,其中病毒性肝炎分列發病數第一、死亡數第四。
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仍有7000萬HBV攜帶者,其中至少2000萬~3000萬為急需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這意味著我國乙肝患者、感染者存量依然很大。
與此同時,乙肝診療的另一難點在于,超半數慢乙肝患者從未進行過規范的抗病毒治療,1/3患者不知道目前已有強效的抗HBV藥物。我國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占比分別為77%和84%。
相比之下,沒有疫苗可預防的丙肝,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從數量上來看,HCV感染者大概只有HBV的1/7,但多數HCV感染者長期處于未知狀態。這是因為HCV感染后,早期階段癥狀輕微甚至完全沒有癥狀,很多感染者都未能主動篩查,或即使發現感染也未能積極治療,以致于發展到了肝硬化、肝癌的階段。
近年來,隨著對傳染性肝炎研究的不斷深入,病毒性肝炎防治難題正在紓解。
最新版《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提出,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為“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復制”,通過使用創新藥物,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遠期肝癌風險。同時為鼓勵乙肝患者盡早啟動抗病毒治療,《指南》中乙肝抗病毒治療適應癥被擴大,規定只要HBV DNA檢測結果為陽性、谷丙轉氨酶(ALT)升高(排除其他原因),或正常但有高危風險因素(年齡超過30歲、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或沒有家族史,但發現存在明顯肝臟炎癥或纖維化的);或已經出現HBV相關性腎小球腎炎等HBV肝外表現的;或肝臟組織活檢結果顯示炎癥纖維化患者,均應推薦抗病毒治療。

微電影《成全他們的普通之事》于世界肝炎日前夕上線。
賈繼東教授對此表示,乙肝目前已經可以有效預防和臨床控制。乙肝患者應盡早啟動并堅持規范的抗病毒治療,定期接受高敏檢測,把HBV DNA長期控制在20 IU/ml以下。
在我國,丙肝的抗病毒治療則更進一步,主要以泛基因型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為主進行治療,堅持連續服藥12周,大部分患者可以獲得病毒學治愈。當然,前提是發現更多患者。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提出,有醫源性暴露史,包括手術、透析、不潔口腔診療操作、器官或組織移植者,準備進行特殊或侵入性醫療操作的人群;1993年前有過輸血或應用血制品者;1996年前的供血漿者;或者身邊的親人,朋友感染了丙肝,上述都屬于HCV高危人群,需盡快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丙肝篩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即使抗病毒治療很關鍵,但我國乙肝診斷率、治療率也僅有18.7%、10.8%;2013年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僅有21萬余丙肝患者到醫院就診,丙肝診斷率僅為2.1%。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是大眾及患者對疾病不了解而造成的篩查率、診斷率、治療率偏低;二是患者本身因病恥感不敢去公開檢測、治療。
因患有乙肝,小鄰(化名)畢業后輾轉換了幾份工作,不敢去心儀的大公司面試,“害怕體檢”。曾有一次,因體檢報告被同事看到而遭遇“被疏遠”,“滿公司、滿辦公室都會說她有乙肝、她有乙肝”,壓力之下,小鄰最終選擇離職。36歲的顧夏(化名)也曾因患有乙肝,被迫與談婚論嫁的男友分手,對方父母那句“為什么我們有正常的孩子不娶,要娶一個有病的人”,也讓她陷入自我懷疑。
小鄰和顧夏的故事來自《中國新聞周刊》攝制、吉利德科學支持的微電影《成全他們的普通之事》,在“世界肝炎日”前夕上線,講述了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日常工作、婚戀生活中的窘境。
正如影片中所反映的現象,賈繼東教授表示,長期以來,大家對于乙肝存在著一些認知誤區,難免會談“肝”色變,這也造成了乙肝患者、感染者因擔心被歧視,而不敢公開去做檢測、不敢公開接受治療,這樣會耽誤病情,甚至導致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事實上,乙肝、丙肝的傳播途徑為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接觸傳播,只有發生與以上傳播途徑有關的高危行為,如不安全注射、共用剃須刀、共用牙刷、修足、文身、打耳洞等,才可能因黏膜破損出血,造成感染。而日常的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中,如同一餐廳用餐或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并不會傳染HBV、HCV。
如今,隨著藥物的研發和普及,抗病毒治療被提到關鍵位置,病毒性肝炎不僅關乎患者個人,更是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應對的公共衛生問題。
作為全球領先的生物制藥公司,吉利德科學不僅推出了全球首個可實現丙肝病毒學治愈的泛基因型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和創新的慢乙肝治療藥物,還將多款全球領先的藥物引入中國,通過國家醫保準入平價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乙肝、丙肝患者。
吉利德科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金方千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多方合作,推動疾病的早診早治和規范治療,提高公眾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幫助實現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提升公眾健康水平。”
需要明確的是,在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道路上,公眾不應與患者產生隔閡,而應攜手對抗病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