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緒
雖然中美關系依然處于緊張的狀態中,但近期以來,隨著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到中國進行工作訪問,以及中國新任駐美大使秦剛赴美就任,雙方試圖尋求將雙邊關系向前推進的愿望仍然是客觀存在的。中美關系在低水平、低熱度的情況下,依然有可能注入一些推力。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方即以“競爭、合作、對抗”的標簽來定位與中國的關系。 但事實上,美國對華政策的本質仍然是對抗、遏制,而合作只是權宜之計;尋求合作,往往只想解決美方關切的問題,只為了得到美方想要的結果。
面對中國的存在,美國似乎陷入了一種進退維谷的局面。或者說,美國已進入一個深刻的困局。一方面,美國的政策圈和社會精英意識到,在社會經濟、國家治理的諸多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發展、可持續能源開發利用、碳中和、5G通訊等方面,美國要么處于劣勢,要么暫時不具備壓制中國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實質性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解決本國重大問題和幫助他國實現發展的能力上,美國在很多方面已經落后于中國。
另一方面,美國面對中國仍有兩方面的相對優勢。一是它強大的軍事力量,二是它在一些國家所樹立起來的“價值觀”優勢——如今,西方國家和受它的話語體系影響的人仍認為,美國代表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民主、人權等價值觀。
但是,美國這兩方面的優勢,卻難以在對華競爭中得以有效使用。
在軍事上,美國要避免和中國發生直接沖突。中國當然不會主動進攻美國,但是,如因臺灣問題等原因和中國發生戰爭,對美國而言,很可能也是得不償失的。
至于在意識形態或價值觀領域,很顯然,拜登政府致力于拉攏主要西方國家和一些亞洲國家,構建以所謂“人權民主價值觀”為基礎的意識形態聯盟。這一聯盟進攻中國的主要手段,是在香港、新疆、臺灣等問題上,制造中國侵犯自由、民主、少數民族權利等謊言。
但是,美國與其聯盟國家實際上也很難在這些領域對中國造成實際的壓力。畢竟,我們處在全球信息傳播十分快速和充分的時代,任何國家的政府和媒體,都是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的。
而且,中國近年來也在這些領域對美國等國家發起了有力的反擊,揭露了它們歷史上的種族主義災難、黑暗的殖民主義和種族屠殺等。例如,不久前加拿大國內發現的大量無名原住民兒童的墳墓,就代表著這種黑暗歷史上的一筆。
無論如何,如果美國要是和中國進行“負面競爭”,即不是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給世界做出更好的榜樣、給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而是通過削弱和遏制中國來維持其優勢的話,就要面對全球巨大的“聽眾成本”。其結果是,會損害其自身的全球領導力。
這就是今日美國面對的困局:正面競爭難以擊敗中國,而負面競爭則可能更多地損害自己。要想破除這個困局,美國需要深入地理解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最近所闡述的觀點:美國需要承認中國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權利。需要接受雙方誰也取代不了誰,誰也打倒不了誰的現實。找到一條兩個大國在這個星球上和平共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