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清晨,初陽照向海面,遼東灣在一夜的沉靜后逐漸蘇醒,翻滾的浪潮,正見證海的澎湃。連著海的這片寬厚的土地,山硬朗,水浩蕩,也在朝陽中呈現出勃勃生機。這片土地寄托著夢想,也承載著希望,它正在喚醒潛在的力量。這,就是遼寧。
遼寧,作為我國東北地區海上門戶和重工業基地,許多國之重器從這里誕生。站立“第二個百年”的開端,遼寧省全面振興藍圖繪就,經濟社會發展由傳統模式加速向新科技革命驅動發展模式轉型。在這個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和重要階段,遼寧省人口結構、產業結構、資源結構等社會各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重點領域和諸多關鍵環節改革任務艱巨。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復雜和變化的局面,遼寧省迫切需要更多的力量支撐,尤其是人才和智力支撐。顯而易見,在影響遼寧發展的因素和力量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人們常常把目光聚焦在經濟領域數字的變化上,往往會忽視數字變化背后的教育因素,教育的功能和社會價值有時是被忽視的。教育由傳統性向現代性轉變過程中,許多矛盾待解,如傳統與創新的矛盾,板滯與活力的矛盾等,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教育各主體的共同努力。在現實提醒中,遼寧教育不回避發展中的矛盾,正用開放而冷靜的改革,改變人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行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那么,遼寧是如何認識、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我們不妨走近,去發現,去記錄。
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用開放的價值觀促進高校開門辦學
在遼寧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情境下,立德樹人,實現人的現代化是最核心、最基礎、最深層的思考,沒有人的心理、觀念和行為的現代性轉變,教育現代化將無從談起。遼寧省教育廳廳長馮守權對此有清晰認識,他談道,“教育現代化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是現代化的核心。教育要回歸人,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需要有教無類,這體現了教育公平;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尊重人的客觀差異”。
圍繞“人”這一核心,開放辦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等領域許多創新實踐破土而出,使國際間交流更為豐富多樣,區域間教育經驗共享、匹配學習,以及區域內教育資源結構調整、要素流動也隨之產生。例如,在高等教育開放辦學方面,遼寧省積極探索,縱橫交錯的開放辦學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為了加強對高等教育開放辦學工作的統籌,遼寧省建立了推進開放辦學工作領導小組,各高校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形成了跨部門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遼寧省制定了開放辦學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并印發《遼寧省教育廳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開放辦學 加強校際合作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開放辦學。
在橫向開放辦學方面,遼寧省主動搶抓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機遇,積極開拓高水平國際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新路徑、新模式,推動成立了中國—烏克蘭大學聯盟;支持省內35所高校設立一批高層次國際教育合作平臺和項目;沈陽理工大學建設了俄羅斯院士專家工作站和聯合實驗室;沈陽農業大學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院校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推進農業人才聯合培養。
遼寧省主動打開區域間高等教育合作的大門,牽頭成立了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三省一區”高等教育開放辦學聯盟,并制訂了指導意見。將在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聯合開發教學資源、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學分互認制度、開展教師互聘交流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推進平臺共建共享及重大項目申報、攻關協同創新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
在省域范圍內,遼寧省強化制度創新,拆除各高校封閉的“圍墻”,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在校際、校所、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動態推進,一批高校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和高水平重大科研平臺應時應勢而生。由此產生的“苗圃效應”,更大地激發了開放辦學的活力和張力。
在縱向開放辦學方面,遼寧省積極推動高校資源向中小學開放,讓更多的大學老師站上中小學的講臺,讓更多中小學生能夠走進大學的科研實驗室。例如,遼寧中醫藥大學與沈陽市皇姑區教育局共建附屬學校。遼寧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運動館、博物館、實驗室等向附屬學校師生開放,并組織專家力量與中小學共建中醫藥文化課程等。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這一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的探索,為全鏈條培養人才提供了更多實踐參考。
在開放辦學縱橫交叉的支點,遼寧省實施了高校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度,圍繞 “卡脖子”技術實施協同攻關,遼寧省教育廳聚焦全省重點產業,在智能制造、種子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針對企業創新發展需要的共性技術,邀請專家進行設計凝練,編制榜單,并向高校張榜發布。項目實施以來,高校科技創新的新態勢,像引人矚目的風景,為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吹來了一縷清風。
建立各教育主體良性互動關系,以開放的行動創造內生動力
教育始終伴隨著人類發展的腳步,它無比切近人的生活,對人的影響和改變觸手可及。教育的光芒有時甚至超過太陽,可以穿越迷茫,直抵人的精神世界。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它已經滲透到社會最為微小的地方,教育的鏈條又是延展的,每個家庭和社區都有教育的痕跡。教育既是政府的責任,又是全民的責任。遼寧教育對此有著清晰判斷:教育不僅僅是教育人自己的事,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遼寧教育需要更大的開放。
遼寧省通過建立各教育主體良性互動關系,變革教育治理方式,在增強教育系統穩定性的基礎上,構建了政府、學校、社會依法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體系,促使教育在自我創造中不斷產生內生動力。
學校、家庭、社區三方織就了社會生活、學習的教育關系網。遼寧以家校社聯動為切入點,積極推動學校教育向社會開放,全省成立了縱橫銜接、上下聯動的家庭教育領導機構和工作網絡,建立了省、市、縣、校四級家長學校工作網絡,并以課題方式深入開展家校社共育研究和實踐工作。目前,遼寧省已建成家庭建設研究中心11個、家教家風實踐基地47個、城鄉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站(點)1072個,基本實現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城鄉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