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趁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的東風,站前路學校將繼續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智能技術,探索智慧校園、創客教育,創新課程體系,推動“智慧云”,完善學校管理,促進師生成長。
在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南昌市西湖區以智慧教育、網絡研訓、數字平臺為“云梯”,著力打造云錄播、云閱讀、VR云等信息化生態圈,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作為西湖教育的先行者,站前路學校教育集團(以下簡稱站前路學校)充分發揮一校五區六部的辦學優勢,構建開放、共享、多元的協作平臺,通過管理、師訓、課程三大板塊,令學校、教師、學生充分享受到“云”帶來的高效與便捷。
“智”取大數據,“慧”管更聚能
智慧校園的目標是以智能服務于教育教學和管理,為師生營造方便、舒適、高效的育人環境。學校各項信息收集易而聯通難,為更好地解決“數據孤島”問題,實現教育信息互通互聯,站前路學校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在一年級和七年級新生入校前的摸底中,采用自定義掃碼填報的方式,完成學生信息的全面收集。這些基礎信息將被收納到學校的數據庫中,各部門可根據相應權限靈活地查詢、導出、新增、修改、整合數據。
考勤管理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以往的簽字、指紋、掃碼等方式不夠精準,且效率低下。為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率,站前路學校華僑城校區采取人臉識別系統,自動甄別走進校門的教師,在后臺記錄數據并實時上傳,既減少了煩瑣的簽到手續,又精準地記錄了考勤情況。倘若老師有事需要請假,也不需要逐級打電話,只需在手機里的學校企業公眾號中提交申請,就可自動轉到相關審核人的手機上。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還可以通過短信提醒,后臺將自動記錄,極大地減少了人力和時間成本。
資產管理中,人工處理數據煩瑣且易出錯。我校著力從三方面進行資產管理。首先是借助信息平臺讓資產信息透明化。學校固定資產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初始錄入簡單,但是一兩年之后如果想精準地知道資產的去向,往往力有未逮。現在通過技術平臺對錄入、收存、發放、借閱、歸還、清點等情況實時記錄,資產情況一目了然、隨時可查。第二是依托信息技術促進資產的高效運轉。通過對資產運行情況進行分析,獲取到資產更新或升級的數據,進而對資產進行全面管理和有效調配。第三是應用信息技術保障資產安全。通過資產管理信息項目,對學校資產進行梳理、評估、研判,全面掌控資產信息,避免人工疏失,提高資產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師”出云平臺,聯動助成長
智慧教育是智慧校園的重點與核心,從這一基點出發,站前路學校利用網絡多元化、交互性的特點,助力教師成長。學校收集整理了大量數字資源來建構云平臺,每位教師在云平臺上都擁有自己的個人云盤空間,可實現手機、電腦等多端登錄、操作、上傳、下載,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將智能云終端及智慧辦公系統安裝在電子備課室、云機房等多處場所,支持多種教學外設,滿足圖像、視頻等的應用需求。通過云平臺的構建,提高了教學資源利用率,節約了教學成本。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研成了常態化的教研模式。為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站前路學校針對集團化辦學模式,打破校區間的地域界限,開啟了“坐、立、行、走、跑”五聯動的云端師訓模式:“坐”即周一“坐診吧,名師”——教學名師在線“看診”,教師提前預約登記,與專家云中對話;“立”即周二“林立吧,社團”——學校在云端收集熱點話題、組建社團,進行座談對話或案例分享;“行”即周三“同行吧,青年”——學校為每位青年教師量身定制了“1+x”培訓成長清單,在云端開展個性化的線上培訓;“走”即周四“急走吧,教研”——學校實現跨校區、跨年級合作,開展線上集體備課模式;“跑”即周五“奔跑吧,課堂”,骨干教師進行示范課展示,各校區共同觀摩優質課例并實時互動。
每學期末,站前路學校還會利用云平臺的大數據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立體的動態監測,依據“收集原始數據—數據處理與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全方位評價—反饋整改、動態追蹤—數據關聯與共享”的流程來操作。為保證數據收集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學校采用“全集團一把標尺、雙軌并行”的策略。在筆試環節,打破校區邊界,以年級為單位,在全集團統一閱卷,強化不同校區、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橫向差異比較,實現了校區間的信息共享。
在素養測試階段,集團針對不同學科成立了專業測評團,在各校區之間隨機抽樣、常規巡查、與學生互動,從專業的角度測評學生各學科的素養水平,融合筆試加素養測評雙軌道數據,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質量生成定量及定性的評價,為教師專業發展診斷和指導培訓提供依據。同時關聯每一個數據點,形成數據群,結成數據網,橫向指向年級、縱向指向校區及學科,真實、客觀、全面地測評核心素養。數據的沉淀和積累還為教師的全方位成長提供了數據參考,如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一鍵關聯,全面共享。
“悅”享云未來,“課”創新基地
學校將信息技術服務于課程,并不斷創新課程,提升學生素養,如學校構建線下閱讀、線上誦讀、平臺測讀三位一體的閱讀課程體系。教師通過平臺向學生推薦書目,在線下開展系列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在朗讀亭中誦讀經典,并分享到班級群、微信群,進而推送到家長的手機上,優秀的誦讀作品還會被推薦到校園廣播站、電視臺。完成個人閱讀后,學生還可在云平臺發起線上PK賽,鞏固閱讀成果,激發閱讀興趣,讓孩子們在智慧應用的過程中打開閱讀之窗。
勞動課程中的無土栽培課是四年級學生的必修科目。學校正在研究智能種植項目,通過電腦編程預設室溫控制、注水、增加營養液等環節,實現勞動與科學技術的有效融合,讓孩子們成為智慧應用的實踐者,感受科技帶來的便捷。
教育部為推動和規范編程教育發展,將編程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中。早在2004年,站前路學校就組建了機器人科技活動小組,常年開展相關活動,至今已探索了17年,并摸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梯隊培養模式。第一梯隊是在中高年級進行機器人和樂高編程普及培訓,激發孩子們的興趣;第二梯隊是開設編程活動,學生學習圖形化編程軟件,感受編程帶來的無限樂趣;第三梯隊是在社團中選取優秀的學生,建立“羅伯特創客基地”,組建創客校隊。如今學校的創客校隊在國家、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的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多次在全國競賽中奪冠,部分項目甚至填補了江西省在這一領域中奪冠的空白。最值得稱道的是學校的阿爾法舞蹈機器人。機器人全身由23個可編舵機和其他傳感器組成,孩子們通過編程設計動作,并將音樂與動作精準結合,同步接發信號,只要按動開關,多臺機器人就跟著音樂節奏整齊劃一地舞動起來。站前路學校的學子正努力從學習者、實踐者轉化為創新者,每年學校的“奇思妙想節”上,孩子們的科技創作都大放異彩。
趁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的東風,站前路學校將繼續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智能技術,探索智慧校園、創客教育,創新課程體系,推動“智慧云”,完善學校管理,促進師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