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述元
摘 要: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積極地學習數學,也能提高教學效率,增加課堂容量。文章從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現狀與出現的問題出發,簡要分析推進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2-0134-02
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個別教師還是習慣于將“題海戰術”“灌輸式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中,這些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定的抵觸、排斥心理,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比較低下。對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把信息技術和數學知識深度融合在一起,讓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問題的講解更為趣味化、生活化,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當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它的應用對數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數學教和學的模式正在發生重大的突破,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工具的手段較為單一,最多就是給學生展示一下多媒體課件,展現一下PPT等,導致網絡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非常低。第二,教師為了展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忽視了數學學科的特征,存在“形式重于實質”的問題,只在形式方面創新一下,但在教學內容上還存在較大的缺陷。第三,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有待提高,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導致數學課堂較為松散,不僅無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還會影響教學進程。除此之外,教師意識到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在數學課堂中過度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信息技術教學工具播放速度非常快、數學多媒體課件內容非常多等,讓學生缺乏一定的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這樣不僅無法展現出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還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視覺疲勞的情況,致使學生在課堂中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同時,在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過程中,個別教師忽視了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進而無法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策略
1.結合數學學科特征融合信息技術
數學知識的邏輯性比較強,復雜程度也比較高,由此,數學教師需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征來進一步融合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傾向于情境創設,并結合學生所熟悉的實際生活素材來引入數學問題,把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數學學習情境中。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信息技術來逐步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夠對所學數學知識有更為深刻、透徹的了解與認知。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融合信息技術,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要進一步體現出新課程標準中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真正展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
2.信息技術融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
在數學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來開展教學活動。低年級學生大多數缺乏一定的事物辨析能力,思維傾向于形象性與直觀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合信息技術,選擇一些具體、形象、直觀的素材融合到課堂中,這樣展示的數學問題學生才更容易理解與接受。此外,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存在較為強烈的情緒色彩,投入程度和情緒有著很大的聯系,這就需要教師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熟悉的信息技術素材,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喜悅感、成功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搭建認知支架,解決教學難點問題
在數學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時,教師要做到把一些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應用得更為具體、形象、直觀,讓數學知識進一步呈現可視化的狀態,實現靜態轉變成動態、抽象轉變成形象,以此來解決數學課本中的難點、重點問題 ,進一步消除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知識存在的抵觸、厭學心理。教師要善于結合信息技術來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要借助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擁有更強的立體感、趣味性、形象感,讓學生在學習重、難點內容的過程中,通過直觀的信息技術講解,在腦海中擁有一個數學學習模型,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使學生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4.結合信息技術,實現數學資源共享
當前我們處于大數據時代,數學教師更要做好數學課堂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工作,要結合信息技術實現數學資源的共享,對現有的數學課本知識展開拓展與延伸,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拓寬數學知識面。同時,要能夠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協作,構建“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數學學習模式,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自己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在數學學科資源網絡共享過程中,教師需要把生活中的知識、現象融入進去,可以是游戲、故事,也可以是場景,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善于結合信息技術,構建家校共同教育網絡平臺。學生除了在學校中學習的時間比較長,其余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所以只有實現有效、便捷、及時的家校互動,才能夠讓學生擁有較強的數學學習自律性。在家校互動網絡平臺中,家長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定期向教師匯報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實現共同監督、管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三、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思考和實踐
1.注重數學傳統教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
當前,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帶來了更多的教學便利性,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也不能丟棄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要學會適度運用信息技術,才能夠真正展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傳統教學中,教師跟學生溝通與交流的時間比較多,而且在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融合過程中,這種教學習慣也不能忽視,還是要在展示信息技術數學資源的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去進一步質疑、發現,這樣才能夠真正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
2.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數學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掌握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以及個性化學習需求,只有在了解這些信息的前提下,才能夠讓信息技術結合數學教學成為優勢,防止出現“數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如果不會科學、合理地控制信息技術引入的數學資源,讓數學課堂的容量過大,就會使得學生出現學習疲勞感、厭倦感。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來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記憶與理解課堂知識,并引入多元化的數學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
四、結語
在數學課堂教學工作中,數學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要把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在一起,將枯燥、復雜的數學知識更為直觀化、形象化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更為深入、精準地掌握所學數學知識,最大程度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他們學會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衎,曹一鳴,王立東.教師信息技術使用對學生數學學業成績的影響——基于三個學區初中教師的跟蹤研究[J].教育研究,2015(36).
[2]張屹,白清玉,李曉艷,朱映輝,范福蘭,謝玲. 基于APT教學模型的移動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與成績的影響研究——以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
[3]郭衎,曹一鳴.高中數學課程中信息技術使用的國際比較——基于中國等十四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