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成
【關鍵詞】延安時期 法制宣傳 法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推進法制建設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法制宣傳工作的策略和經驗對當前法治工作,特別是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宣傳與貫徹落實,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無論何種法律,都必須被認知,否則它就是一張廢紙。延安時期,為提升邊區人民的法治思想與法律意識,邊區黨和政府對于法制的宣傳主要從普及法律常識、宣傳法律觀念、提升邊區民眾對法的認識的角度著手,不斷增強邊區民眾對法律的遵從。
普及邊區法律條文。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頒布了大量法律條令。其中,僅陜甘寧邊區制定的法律文獻就有1000余部,內容涉及國家法、刑法、經濟法、行政法、民法等多個領域。這些法律制定后,為了盡快在邊區各個政權傳播開來并遵守執行,邊區政府通過報刊、書店、宣傳標語、文藝演出等方式進行推廣,使得邊區法律條文能夠及時、通俗、有效地為邊區廣大民眾所接受。在普及邊區法律條文中,黨特別注重當時最具有影響力的宣傳媒介——《解放日報》的作用,特別是發揮了《解放日報》普及法律條文、傳播法律知識的平臺作用。《解放日報》自1941年創刊開始,就陸續刊載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陜甘寧邊區婚姻條例》《陜甘寧邊區專署組織暫行條例》等諸多法律法規,有效推動了邊區法律法規的普及工作。在刊載法律條文的同時,《解放日報》還對各項法律的立法背景、立法特點、適用范圍、邏輯關系等內容進行解釋,從而加深了群眾對相關法律文本的理解。例如,1941年5月21日,《解放日報》刊發了《施政綱領——到群眾中去!》的長篇社論,指出《施政綱領》實施的“基本方針乃是團結抗戰,其所要達成之目的乃是一個強盛獨立的自由中國”。同時,《解放日報》還將《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的條款與國民政府實行的政策一一對比,詳細闡述該施政綱領的法理優勢,獲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在宣傳標語的利用上,邊區政府不但使通俗易懂的宣傳口號融入民眾生活的地方戲、語言之中,還在邊區民眾生活集中的區域使標語口號上墻,以增強標語口號宣傳的持久性。
弘揚馬克思主義法律觀。邊區黨和政府十分注重在民眾中進行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宣傳。一方面,法制宣傳工作始終堅持法律的階級性特征。“邊區司法政策的基本特點是,保護各個抗日階級的利益。這種司法政策,剝除司法表面上超乎階級,實際上則受階級決定的偽裝,而清楚規定法律是服務于階級的。”①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上對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堅守和繼承,闡明了邊區法制建設的階級性特征,說明了邊區法制建設是服務于邊區民眾的、為工農階級服務的,強調了保障人民權利在法制建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邊區法律的制定就是以邊區民眾的權益為出發點的。邊區政府的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要懂得尊重人權、保障人權,“除司法機關及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其職務外,任何機關、部隊、團體不得對任何人加以逮捕、審問、處罰”②。1946年,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在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解放日報》在詮釋這一綱領時指出,和平建國的一個重要基礎便是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具體措施便是要廢止或修正一切限制人民權利的法令,從而使“人民不受司法及警察以外任何機關或個人所侵害”。這一系列的宣傳極大地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使黨的法制理念深入人心,極大地提升了邊區民眾對法律的遵從度。
批判國民黨舊法觀念。南京國民政府在借鑒歐洲和日本成文法典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立法活動,最終形成了以“六法全書”為主干的法律體系,確立了維護封建地主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律觀。南京國民政府所確立的法律體系其實質是維護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國民黨的一黨統治作辯護,使廣大人民群眾處于被統治壓榨的地位。而在延安時期,黨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影響下,清醒認識到國民政府法律弊端,并在對國民政府法律體系批判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法律觀。1943年3月16日,謝覺哉在延安司法會議上指出:“應該從目前邊區人民的需要出發,也即從全國人民的需要出發,建設我們新民主主義司法理論。”③為了樹立新民主主義的司法觀,《解放日報》還多次公開批判國民政府的舊法觀念。如針對蔣介石發表的從思想上法理上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攻擊的《中國之命運》,《解放日報》發表《駁蔣介石的法律觀》一文予以回擊。該文從“法律”的概念、“法”“權”“律”三者之間的關系、法律的階級性等方面駁斥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的法律觀,指出:“法決不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私有品,人民也應當有法。人民有了法,那末,政府不得人民的同意就不能隨便作用一個官吏,一個警察,一個甲長;人民有了法,政府不得人民的同意就不得隨便私造一個制度,私造一個法律。”④同時,邊區政府還通過開展各種文藝活動對國民黨的舊法觀念予以批判回擊,在邊區民眾中起到了積極的反響,使邊區人民意識到國民政府的法律只是服務于其統治階級的工具,而廣大民眾僅是被壓榨的對象,這進一步強化了民眾的法制意識,增強了民眾對邊區法律的認同。
毛澤東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⑤,這表明策略的靈活運用對于革命事業的開展極端重要。延安邊區在國民黨實施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新聞統制的艱難環境下,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非常注重工作策略,注重從戰略戰術的角度分析工作,并采取靈活多樣的宣傳策略,推動黨的執政理念落地生根。延安時期黨的法制宣傳工作同樣要注重策略,以更加有效地提升法制宣傳的效果。
注重法制宣傳的方式方法。法制宣傳的形式決定了民眾對法制內容的可接受程度,有效的法制宣傳方式方法不僅能吸引民眾對法律內容的好感,更有利于對民眾進行心理暗示和引導。延安時期的法制宣傳工作在報紙、宣傳單、宣傳標語、文藝宣傳等方面都采取了民眾喜聞樂見、較易接受的方式。如《解放日報》不僅通過專版、社論、簡訊等欄目發布邊區政府制定的法律條文,及時宣傳黨的法制政策,而且還開辟了《小言論》《小信箱》《中國婦女》《青年之頁》《選舉零訊》等專欄,發表了《施政綱領——民廳將深入群眾,號召青年擁護執行》《廣泛征求人民對邊區參議會的提案》《參加選舉中婦女》《什么叫“三三制”》《關于抗日邊區土地政策的決定》等報道,有針對性地宣傳邊區法制建設成果。通過這種形式的宣傳,既滿足了人民群眾渴望了解黨的政策的要求,也增強了法律法規的闡釋力和影響力,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使“讀者透過版面可以感受到報紙對各類事件的態度和感情,并自覺不自覺地受這種態度和感情的牽引”。在諸如詩歌、小說、戲劇、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特別是各類文藝演出活動中,邊區政府特別注重通過將法律語言融入到各類藝術作品中以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使之成為邊區民眾生活中的常用語,內化到邊區民眾日常的生活習慣之中,有效地增強了邊區民眾對法治的認識,強化了邊區民眾對法律的遵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