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社會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 自然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盛行于西方的以反理性主義文化傳統為特征的社會思潮,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及其現代性,堅持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價值觀,對當代文化藝術、學術研究和思想意識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后現代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傳入中國,是西方后現代文化移植與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深刻解構精神、實用主義和世俗傾向相結合的結果,而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結構的加速轉型和多元文化結構的形成,又為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我國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從而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學術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與現代主義深信人類理性的力量和歷史進步的必然觀點相反,后現代主義堅持相對性和多元性的價值觀,反對把歷史看成是一個連續進步的過程,不完全相信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認為歷史著述與歷史事實無關,史料只是無任何客觀性可言的文本和檔案,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史料的理解也會各不相同;歷史不等于過去,而是記憶主體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對過去的表述、解釋和懷舊。后現代主義所持的這種歷史觀,與某些著名西方歷史哲學家的觀點相似,如柯林伍德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其含義就是歷史的敘事、評判與信念不能離開歷史敘述者思想的主觀判斷;克羅齊的“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其含義也是指每一個人或每一代人,都會根據他們對自身所處時代的主觀體驗去重新發現、理解和詮釋歷史。例如,2020年夏天,美國許多地方發生了移除歷史人物雕像的行動,最初拆除的主要是美國內戰時期南部聯邦的領袖,隨后很快發展到包括華盛頓、杰佛遜、西奧多·羅斯福以及航海家哥倫布等著名歷史人物身上,因為這些歷史人物被指責帶有種族歧視或壓迫少數族裔的黑歷史。該行動本質上就是美國黑人和左派按照他們自己的主觀體驗對美國歷史進行的再詮釋,目的是要打破過去以白人為主要視角的美國史敘事。
后現代主義歷史觀在中國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它推動了史學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創新,使我們能夠走出傳統史學研究的狹隘天地,幫助我們從極左歷史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矯正了過去存在的對歷史評價過于簡單化的做法,糾正了明顯且嚴重的歷史錯誤,重新還原了部分歷史真相,豐富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繁榮了歷史學的研究。但是,后現代主義歷史觀也帶來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造成了在有關歷史問題認識上的混亂。特別是人們對疫情認識兩極化的影響下,關于一些歷史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常常為此而爭辯。學術界也一樣,一些學者以學術創新和言論自由為名,隨意臧否指點人物、評論歷史甚至戲說歷史,挑戰已有定論的歷史事件、歷史情節和歷史觀點;以重新評價、重寫歷史和理性思考的名義,不加具體分析地盲目否定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甚至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變相貶低和非難英雄人物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思想和行為,美化和拔高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以價值中立、如實還原、秉筆直書和解放思想為名,以偏概全地無限放大一些歷史中的問題,否定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及其偉大成就,認為革命只是破壞而不搞建設,推崇以歐美為師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道路;等等。這些都是后現代主義歷史觀影響下的歷史虛無主義表現,部分地違背了以史實為依據進行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對歷史的詮釋更多地采取了觀點先行的主觀和相對的態度,沒有充分尊重歷史事實,也沒有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給予同情式的理解,其結果就是加劇了有關歷史問題認識的對立,不利于形成歷史共識,進而影響了社會共識的建立。
后現代主義認為經過理性啟蒙的世界,并沒有實現理性的許諾和人類美好生活的理想,反而帶來了人的異化、物欲橫流、道德信仰缺失和思想意識禁錮等問題,而絕對理性的統治是造成這些現代性危機的罪魁禍首。為此,后現代主義抨擊一切價值標準和道德說教,否定人作為價值主體所具有的道德觀念、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遵守的社會價值規范,鼓勵通過加強人的個性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來實現對現代性的超越。后現代主義對理性的批判,對差異、多元和個性的強調,有利于人們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促進個性的解放、個體意識的培育和個人的成長。但是,由于后現代主義忽視價值理性的現存意義,夸大工具理性的負面效應,從而容易誘導人們放棄理想信念、價值規范和責任擔當,導致玩世不恭和自暴自棄的行為方式的蔓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也帶來了一些后現代主義思潮所批判的現代性問題。理性地看,出現這些問題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避免,但是卻有可能促使那些追求個性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去接受后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例如相對主義、反中心主義、多元主義等后現代主義價值觀念,容易為青年學生所認同。
因此,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一些人多多少少出現了理想信念退化和責任擔當意識淡薄的問題。在理想信念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多元化、去中心化和不確定性,傳統的主流價值認同開始受到挑戰,一些人的理想信念日益淡薄,甚至將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目標視為僵化落后的表現,認為放逐理想、活在當下、虛無人生、絕對自由的生活理念,才是每個人應當追求的真正價值。這種生活理念必然會使利益至上、自我中心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滋生蔓延,促使一些人放任自我,隨波逐流,只關注物質享受而輕視精神追求,甚至陷入精神墮落而不能自拔。在責任擔當方面,由于受極端個人主義、消解責任等價值觀的影響,一些人產生了消極避世心理,喪失了勇往直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并常常以個人渺小和能力不足為借口來規避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包括不敢直面學習、生活、就業和處理人際關系等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不愿意承擔自己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等的義務。例如,一些青年人常常以沒有合適的工作為借口宅在家里成為“啃老族”,實際上這些人多是因為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希望找一個付出少報酬高的工作,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樣輕松的工作崗位,所以最后無奈地靠父母來養活自己。現在社會上還有一些人,追求所謂“佛系”的生活,即一種表面上看起來無欲無求、不悲不喜、云淡風輕和內心平和的生活,實際上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事、生活。我們不能否認人們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也要承認不少人是自覺自愿選擇這種恬然自安的生活方式,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的一部分人是以追求“佛系”生活為借口,來掩飾自己逃避責任擔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