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
【關鍵詞】家庭戶 單身社會少子老齡化 空巢青年獨居老人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人普”)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下同)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62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了0.48人,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數量底線。從統計數據上看,舊中國家庭戶平均規模約為5.2-5.4人左右,1953年“一人普”時為4.30人,1964年“二人普”為4.29人,1973年為4.78人,1982年“三人普”為4.41人,1990年“四人普”為3.96人,2000年“五人普”為3.44人,2010年“六人普”為3.10人,2020年“七人普”時只有2.62人,一路下滑,家庭戶的繼續小型化恐怕是大勢所趨。
“家庭戶”是指在中國當前的戶口管理中,把以家庭立戶的,即以“具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系”立戶的稱為“家庭戶”,把以“無血緣關系而居住在一起的人員”立戶的稱為“集體戶”。無論城鄉,“祖孫三代共居之家”已越來越少,“兩代三口核心之家”是當前主流,老年空巢之家也比較常見。我國家庭的平均人口已經從此前經常談及的“3人家庭”,正向“2人家庭”過渡,這無疑是深刻的社會變遷。
在平均數值背后,是家庭類型的變革。在家庭規模小型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風險家庭、空巢家庭、獨居家庭和脆弱家庭。我們可以想見,在2.62人平均家庭戶規模背后隱伏著三人戶、二人戶、一人戶和多人戶幾種類型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存在著大量的單身家庭戶和獨居家庭戶,這些家庭戶離健全的家庭結構都有一定距離,都有較高的脆弱性、風險性和不完整性。譬如,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高風險家庭,風險性就在于其唯一性。單身家庭戶如獨居老人,遇到急難如突發疾病風險等并不罕見?!捌呷似铡睌祿l出強烈信號:大國空巢化開啟,“單身社會”和“獨居時代”已經到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戶規模縮減是人口轉變與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其一,是因為家庭生育子女的數量減少,家庭出現了少子化趨勢。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TFR(總和生育率)從2000年以來就一直低于1.5,屬于超低生育率,“五人普”時為1.22,“六人普”時為1.18,“七人普”時為1.30。家庭結構核心化(即由夫妻與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戶占總戶比重越來越大),是驅動家庭規模小型化的人口動力。中國獨生子女家庭估計在2億左右。其二是“單人戶”數量的增長,未婚單身青年是單人戶的主力軍,目前我國單身人口規模已經達到2億多。其三是受到了我國人口流動日趨頻繁、流動范圍擴大、流向流量多變的影響。其四是因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代溝”擴大以及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的訴求、年輕人更重視小家庭和兩代人分住偏好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現在已經很難看見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景象了,代際居住分離已然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這個詞由“空巢老人”演化而來,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狹義的“空巢青年”特指年齡介于20到35歲、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單打獨斗”、遠離親人、獨自居住的單身年輕人。2017年以來,“空巢青年”一詞開始走紅,它是單身青年的自嘲??粘睬嗄甑脑黾哟俪闪藛紊砩鐣牡絹?。空巢青年幾乎就是中國年輕一代流動人口的縮影,他們出于個人奮斗目的,告別親人、故鄉和“熟人社會”,涌入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舉目無親,成為“生人社會”的一分子,開啟新城市人社會化的新進程。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城市以鄰為壑的生活割裂了人際關系,年輕人不得不適應孤島般的寂寞生活,這不利于空巢青年的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
不容忽視,單身人口和社會的出現是一場深刻的人口與社會變革,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已經進入了這一人口和社會形態。2013年,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里·克里南伯格在其《單身社會》著作中將“單身人口在大城市里越來越多并逐漸趕超核心家庭數量”的社會定義為“單身社會”。在1950年代,美國人口中只有22%的人過著單身生活,到2010年代初,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處于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占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獨居戶數則占到了美國總戶數的28%,這一比例據稱已成為美國普遍的家庭戶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18年中國有超過7700萬獨居狀態的“空巢青年”,根據民政部的數據,預計2021年,“空巢青年”的數據會上升到9200萬人。日本的《無緣社會》一書也指出,人們可以輕易地獨居生活,可是一旦失去無以替代的關聯,事情將變得難以承受,獨居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
人是文化的生物,新人口現象的出現也意味著文化的深層變革??粘睬嗄甑牟换槲幕錾隙】思彝サ牟挥幕瑢⑹怪袊斚碌幕橐黾彝ノC更加復雜、積重難返。這是當今之世重大的社會變革,新生代人口不得不適應全新的單身生活方式。據人民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空巢青年”是主動選擇獨居,其中“想有自己的隱私空間”而選擇獨居的占比47.5%。“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陪我夜已深,無人與我把酒分”是空巢單身青年的真實寫照,寂寞無伴、孤獨無依的滋味躍然紙上。不婚不育的單身青年常常三餐率性、經常熬夜、黑白顛倒、生活不規律,導致個體的身心健康透支——例如,空巢青年猝死事件時有耳聞,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宏觀上人口生育率的持續低迷,并產生了 “獨居老人的后備軍”。
時代變了,婚姻-生育-家庭存在的價值開始被一些“先鋒派單身群體”所質疑?!敖Y婚不過是一張紙”,這是很多人的共識,而紙里包裹的不一定是真情。一紙結婚證的意義早已不同過往,歷史上國人的婚姻還負載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核心需求,而對情感的需求和滿足是當代年輕人步入婚姻的關鍵指標。民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813.1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后,再次跌破900萬大關。同時,這也是2003年以來的新低,僅為最高峰2013年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