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靈魂。馬克思主義發端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伴隨著革命斗爭傳播到中國、影響著中國。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斗爭中一以貫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并在領導新的偉大斗爭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譜系。清醒認識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大勢,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發展環境,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增強危機意識、傳承斗爭精神,在新的偉大斗爭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不斷創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引領承載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行。
關鍵詞: 斗爭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2.01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張建.傳承斗爭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竭動力[J].克拉瑪依學刊,2021(2)3-11.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1]這一論斷深刻表明,馬克思主義發端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并在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斗爭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始終貫穿著傳承斗爭精神這一主線。斗爭精神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竭動力,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靈魂。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的偉大斗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新的重大課題。因此,站在科學和時代的制高點上、立足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視野,梳理中國共產黨人以斗爭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脈絡,深刻明晰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品格,對于我們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把握新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在新的偉大斗爭中拓展理論視野、深化理論思考,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蓄勢、賦能、布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動因
萌發于現代無產階級覺醒之際的馬克思主義,以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為出發點,是在同封建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以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為落腳點,是在謀求人類解放的斗爭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17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同反動思潮進行著堅決的斗爭,彰顯出真理的力量;同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各種錯誤思想進行著反復的斗爭,捍衛著道義的本真。同時,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投身于那個時代規模巨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指導工人的革命斗爭,以新的斗爭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革命理論。作為科學思想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在與各種錯誤思想斗爭中閃耀著真理光芒、真理價值,彰顯著斗爭精神、斗爭智慧。
(一)無產階級迫切渴望科學理論的指引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催生出大工業資本家階級,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與之既對立又聯系的近代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發了歐洲一場大變革。一方面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資本主義自身矛盾也迅速激化,社會兩極分化、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繁爆發,造成了深重的社會災難。變化的時代提出了“資本主義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去”的重大課題。同時,在這一時代轉換中,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漸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反對資產階級的歷史舞臺。在革命斗爭中逐步走向自覺的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組織程度的提高,以及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展開和深入,迫切渴望科學理論的指導,需要認識本階級的社會地位、歷史使命、社會理想和斗爭策略。時代課題吸引著偉大先哲,工人運動召喚著理論巨匠。馬克思、恩格斯以自覺的歷史擔當,擁抱時代大潮、回答時代課題,回應斗爭期盼、創立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就是適應無產階級這一代表人類未來的階級的需要而產生的偉大理論。
(二)與唯心主義、一切舊唯物主義作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基礎上,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馬克思在批判地看待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斗爭中轉向唯物主義,其博士論文即試圖表達對于個人主體性的尊重和主觀能動性的弘揚。但當他們從書齋走向社會立刻認識到,社會的變革不僅僅需要進行理論的批判,還需要廣大的群眾基礎。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揭露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國家觀的實質,提出“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2],并將無產階級作為改造社會所依靠的物質力量?!渡袷ゼ易濉分刑岢隽酥挥性谖镔|生產中才能了解歷史,標志著在與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斗爭中,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向。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哲學的缺陷,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系統闡述唯物史觀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對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通過與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哲學的堅決斗爭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在與以蒲魯東為代表的機會主義的斗爭中批駁了“社會天才”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揭露了其思辨唯心主義實質,進一步闡發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則是對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運用的杰出成果,以深邃的斗爭思想揭示了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三)與形形色色的思想派別作斗爭是馬克思主義得以發展的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在時代的呼喚和斗爭的實踐中產生,也在回應時代和斗爭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就受到了形形色色思想派別的挑戰,甚至是惡意歪曲、全面篡改。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來者們以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勇敢地回擊這些挑戰和攻擊,在與形形色色的思想派別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面對以巴枯寧、拉薩爾為代表的機會主義的進攻,馬克思、恩格斯給予堅決回擊,深刻批判了否認一切權威的無政府主義觀點,有力地捍衛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針對杜林全面歪曲和詆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大肆宣揚其創造的“世界模式論”,恩格斯給予嚴厲的批判和全面的清算,揭露了其先驗唯心主義的本質,全面系統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有力地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相繼去世后,列寧勇敢地與各種思想流派和時代局勢作斗爭,擔當起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任,全面分析和深刻揭露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和考茨基主義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的嚴重危害,重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立場,在新的斗爭實踐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譜系,增添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力。
二、民族復興偉大斗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行的根本動力
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其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在引領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斗爭中,將馬克思主義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將發展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在反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中,在反對反動政權統治的斗爭中,以及在抗擊西方敵對勢力封鎖遏制、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斗爭中,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歷史的實踐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傳承斗爭精神、勇于進行偉大斗爭,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共產黨人開展偉大斗爭的歷史進程同向同行、相互交織、內在交融。
(一)理論選擇:在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教訓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鴉片戰爭以后,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在中華民族的心頭。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召喚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然而,無論是地主階級自強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農民運動的社會理想、維新變法的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的三民主義,還是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等,都在無數的仁人志士不屈不撓頑強抗爭中走向了破滅。究其根源,在于這些思想和實踐不能真正代表當時中國社會的前行方向。也就是說,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失敗的根源在于缺少一種系統的、科學的理論加以指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的炮響中自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送來了先進的斗爭思想,成為引領中國革命的旗幟和方向。從此,中國共產黨人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決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問題,又在中國革命的斗爭實踐中不斷書寫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既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也在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斗爭的洪流中結出新的果實。
(二)理論清醒: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在中國革命道路和方向處于混沌狀態時,毛澤東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強烈的斗爭意識和斗爭精神率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課題,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同黨內“左”、右傾錯誤進行堅決斗爭,科學回答“進行什么樣的革命,如何進行革命”這一重大問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同志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一經典文獻,提出了階級立場的分析是進行革命的前提;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一重要論斷,樹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態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新的斗爭實踐相結合,在糾正黨內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危害的斗爭中寫下《實踐論》《矛盾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光輝文獻,深刻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新民主主義論》,更是豐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杰作。而寫于新中國成立前夕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全面系統地闡明了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系列理論和政策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成為建立新中國的一塊奠基石。
(三)理論自信: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寫下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文獻。這些文獻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特點,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斗爭實踐,是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中國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思想雖然未能在實踐中得到很好地貫徹落實,但為開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斗爭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作了思想鋪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洞察新的斗爭形勢,科學闡釋社會主義本質,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聚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斗爭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把握新的斗爭要求,在社會轉型、蘇東劇變、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動的復雜斗爭中,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斗爭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應對世界處在大變革、大調整的嚴峻斗爭中,胡錦濤同志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斗爭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結出的具體果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傳承斗爭精神、把握新的斗爭要求,開展偉大斗爭、解答新的斗爭問題的理論碩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交出的合格的斗爭答卷。
三、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催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時代新的社會主要矛盾,領導全黨勇于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斗爭問題,在新的斗爭實踐中凝練新的斗爭經驗,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重大理論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斗爭哲學在新時代的接續篇章,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斗爭實踐的理論升華,是在新的偉大斗爭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使然。
(一)防范意識形態風險的斗爭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夯實思想理論之基
進入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挑戰日益嚴峻,既有社會主導意識形態主流地位的式微,也有社會多元化思潮的沖擊;既有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滲透和顏色革命,也有信息時代網絡空間話語權的爭奪;既有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淡薄,也有青年一代信仰的缺失和動搖,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重大風險的斗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新的斗爭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主動權,在新的斗爭實踐中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重要論述既指明了新時代打好防范意識形態風險攻堅戰的正確方向,又提出了新時代打好防范意識形態風險攻堅戰的明確要求,是新時代打好防范意識形態風險斗爭的經驗總結,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化躍上了新高度。
(二)打贏全面脫貧攻堅的斗爭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立起社會發展之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極富遠見的斗爭視野把扶貧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從基層調研到召開座談會,就脫貧攻堅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有力地指導了我國反貧困斗爭,為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動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么樣”“用制度體系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這一系列關于扶貧工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系統全面的扶貧脫困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對新時代我國反貧困斗爭實踐的經驗總結,引領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開辟了新境界。
(三)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斗爭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架設黨的建設之梁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9 000多萬黨員的大黨來說,如何解決好黨內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斗爭中,書寫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新篇章。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到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從堅持民主集中制到堅定“兩個維護”,從“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到“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從健全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體系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從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到堅決做好反腐敗斗爭……在偉大斗爭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以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突出成就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中國化融注了新“血脈”。
(四)應對外部環境風險的斗爭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筑牢外部環境之墻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面臨著諸多潛在的外部環境風險,如長期存在的國土爭議問題、國際恐怖主義對我國海外利益威脅加劇、國際經濟秩序變革和國際金融動蕩加劇對我國經濟安全帶來挑戰、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管控網絡空間亂象和信息安全風險難度增大、以互聯網為陣地的網絡犯罪對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構成威脅,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全球思維謀篇布局,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力防范化解外部環境的風險,完善“一帶一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積極塑造外部安全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防范化解國際風險挑戰的斗爭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我國維護自身安全的行動指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安全觀,為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化拓展了新視域。
四、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聚蓄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動能
百年光輝歷程深刻昭示了作為一個由科學理論孕育催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在大風浪中經受考驗、在大危機中力挽狂瀾,始終高度重視推進理論創新、注重理論強黨,以不斷創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行穩致遠。今天,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更加需要弘揚偉大斗爭精神、直面風險挑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實踐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盵3]因此,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我們必須以勇毅的斗爭精神、高度的理論自覺,創造性回答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科學解決黨治國理政面臨的新問題,把傳承斗爭精神作為理論創新的突破口,以新的斗爭實踐作為理論涵括的源頭活水,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在把握歷史發展大趨勢的斗爭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創新離不開在斗爭實踐中把握歷史大勢。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環境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諸多不確定性和變數,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新機遇、新挑戰,要著力在深化認識時代主題和我國歷史方位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要把握“兩個大局”聯動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4]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世界正向發展立穩“壓艙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為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攜手解決全球治理問題提供“航向標”?!皟蓚€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是我們開展新的偉大斗爭的基點。我們必須深刻把握二者多方面、深層次的聯動關系,在推動21世紀世界歷史大變局的斗爭中涵括新的時代特征。
二要領會兩個“深遠影響”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場疫情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對我國安全和發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盵5]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變局加速變化,使全球治理體系中不適應、不匹配的問題充分暴露,人類生產生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這場疫情對我國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國國家治理諸多短板和薄弱環節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兩個“深遠影響”交織重疊、同頻共振,對未來的世界和我國發展產生激蕩效應,是我們開展新的偉大斗爭的坐標。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在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斗爭中重塑新的安全理念。
三要正確看待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盵6]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相并行,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當代中國,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論斷要求我們辯證地認識機遇和挑戰的關系,既要堅定信念,做到居安思危;又要順勢而為,善于化危為機。我們必須堅持辯證思維,在冷靜審視國內外形勢深刻復雜變化的斗爭中闡釋新的發展方位。
(二)在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斗爭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創新離不開在斗爭實踐中推動發展。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重大斗爭越來越多,斗爭形勢越來越復雜。如何把握正確方向,保持戰略定力,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課題。我們要以戰略思維把穩前行方向,以底線思維做好長期斗爭準備,著力在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盵7]新發展階段這一重大戰略判斷表明,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堅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全面、辯證、長遠地認識我們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的深刻變化,科學認識危機與新機、變局與新局的辯證關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為辯證看待發展、推進理論創新謀篇布局。
二要以科技創新聚合新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盵7]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國際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全面提升我國國際科技競爭力和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為立足科技創新、推進理論創新夯實基礎。
三要以改革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盵8]面對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新情況,我們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氣神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深化改革中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在對外開放中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依靠改革開放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破除發展瓶頸、消解發展痼疾;依靠改革開放培育新機、搶抓新機,匯聚發展優勢、服務發展大局,為把握戰略主動、推進理論創新提供動力。
(三)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斗爭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創新離不開在斗爭實踐中提升本領。以什么樣的制度安排和國家治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后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國家治理現代化,更加鮮明地強調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性質。我們要著力在深刻回答“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一重大問題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要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把握前進方向、推進理論創新。我們國家治理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黨的領導貫穿到國家治理各個領域和全部過程中,是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證;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以強大的戰略定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是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正確前行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促進和保障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國家治理的根本立場,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穿于國家治理的全部工作之中,是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推動力量。
二要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加快制度建設、推進理論創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既要堅定制度自信,又要加快制度創新。我們要在新的斗爭實踐中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以創新制度建設理念、優化制度設計為先導,深刻回答好“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一重大問題,加大有效制度供給,強化集成式制度創新,加速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匯聚起以制度創新推進理論創新的強勁動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葆生機活力,將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三要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強化制度執行、推進理論創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增強制度執行績效,切實夯實以制度權威推進理論創新的牢固基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而執行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度意識的強弱。我們要在新的斗爭實踐中增強制度觀念、樹立制度權威,聚焦制度執行、堅決維護制度,自覺尊崇制度、嚴防制度空轉,增強“事不逾矩”的執行剛性,不做“破窗效應”的始作俑者,從而以制度優勢更好推動治理實踐,將制度的剛性約束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有效治理實踐中強化理論概括、實現理論創新。
(四)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斗爭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創新離不開在斗爭實踐中能謀善斷。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把握時代進步的大趨勢,堅持正確方向、凝聚新的共識,以張弛有度的斗爭策略、能謀善斷的斗爭能力、科學運籌的斗爭尺度應對復雜國際安全挑戰,著力在有力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的斗爭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要積極謀求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是國際政治權力關系的體現。有效提升國際話語權,既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又需要有強大吸引力、能夠得到其他國家政府和人民認可的話語內容。由于歷史的原因,當今世界國際話語更多地體現著發達國家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在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實力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深度融入國際社會,以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為旗幟,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參與國際話語權的大國博弈,善于提出推進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理念,以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推進理論創新。
二要深刻把握“四點啟示”①。面對后疫情時代的新形勢新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點啟示”,是“從維護人類共同和長遠利益的高度,全面系統地回答后疫情時代人類將面對什么樣的世界、中國將為世界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國際秩序等重大問題”,[9]旗幟鮮明表達了中國堅定和平發展的世界潮流決不會逆轉,堅定奉行多邊主義,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的原則立場。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堅持多邊主義、摒棄意識形態爭論,加強團結合作、樹立合作共贏理念,為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更多全球性挑戰、共同開創更加美好未來提供中國智慧,以供給全球性治理挑戰的中國方案推進理論創新。
三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們黨關于國家安全問題的理論視野和實踐領域,是新時代應對國際國內安全挑戰、開辟新的斗爭局面的新理念。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立足全球發展大勢,保持戰略定力,堅守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對于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問題決不讓步、決不妥協,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相互促進、互為犄角,以著力維護和塑造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理論創新。
“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盵9]回望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清晰看到,始終保持斗爭精神、勇于偉大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攻堅克難、不斷壯大的重要法寶,是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理論創新、堅持理論強黨的強大動能,是中國共產黨人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的內在邏輯。當今中國,正處于從富向強不斷奮進的關鍵時期,正處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闊步前行的自信時代。這是一個需要勇于開展新的偉大斗爭的時代,是一個需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回答時代課題、解決中國問題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在新的斗爭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時代。堅定“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斗爭定力,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勇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征程上開展偉大斗爭,是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實踐基礎,是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接續奮斗的新征程上,面對迅速變化的時代、深刻變革的社會,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深刻理解黨的斗爭哲學的精髓,努力傳承黨的偉大斗爭精神,準確把握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就一定能以新的斗爭實踐書寫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
注釋:
①“四點啟示”,即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里;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N].人民日報,2019-09-04(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4]習近平總書記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微鏡頭[N].人民日報,2019-05-23(2).
[5]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實推進軍隊各項工作 堅決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2020年目標任務[N].人民日報,2020-05-27(1).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1).
[7]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 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則[N].人民日報,2020-08-25.
[8]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2).
[9]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不會逆轉(和音)[N].人民日報,2020-10-04(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研究”(2020SJZDA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2-28
作者簡介:張建,常州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