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磊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就業價值取向
2021年3月19日,人社部印發了《關于做好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21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人,大學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與就業挑戰,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探索分析大學生就業的價值取向、影響因素就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提出意見,以進一步提高高校就業指導的成效。
一、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特點
(一)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出就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1.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就業去向和就業領域呈現多元化。在就業去向調查中,考研和考公熱仍然是大學生就業時首選,考研熱一方面是為了緩解暫時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也是通過繼續深造,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和鍛煉就業能力,以進一步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而大學生在就業時候熱衷于事業單位、教師行業、銀行系統、國有企業、國家公務員等,是因為這些行業薪水高、工作穩定性強、認同感強等特點,凸顯了大學生追求工作穩定性的特點。在擇業過程中,行業性質的選擇也出現了多元化態勢,考慮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學生占較大比重,自主創業和到基層、服務西部的比例相對比重較小。
2.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就業途徑呈現多元化趨勢。大學生畢業后,有的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順利就業,有的則淪為“啃老族”;大學生正處在多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加詳細和多元的就業信息和更加多樣的選擇,大學生善于利用線上和線下校園招聘等多種方式,投遞簡歷,展示自己,實現就業目的。
(二)大學生擇業時就業地域的選擇存在較強烈的就近性特點
就業地域的就近性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生源所在地,另一種是學校所在地。學生就業地域選項中首先是生源所在地,再者是學校所在地。在學校所在地就業,可以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和學校的就業基地以及招聘信息,提高自身就業能力。但就業地域的就近性不利于人才的流動,同時因為就業地域性選擇,造成很多較好的就業單位因為地域原因出現無人問津的狀況,形成了學生“有業不就”的局面。
(三)擇業過程中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存在個體的功利化色彩
大學生與用人單位洽談時,關注點往往集中在薪酬工資、工作環境等方面,薪酬是大學生就業首選的因素,求職的學生大多具有很高的就業標準,大學生熱衷于考研和考公以及到國有企業就業,就是看中了優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而忽略了個人發展潛力、專業匹配度等,優先考慮事業單位或者國有大中型企業,功利化色彩較重,造成了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個人期望的落差。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個體創新創業意識不足、創業過程的艱辛、創業帶來的風險以及創業勇氣的缺乏等都制約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進程。
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影響因素
(一)社會層面——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給大學生價值觀帶來了多元化的影響,對個人薪酬、就業環境等方面的追求,造成了個人求職中的功利化色彩。如果畢業生在求職中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會造成大學生求職的失敗。另外,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工作穩定、待遇優厚或者社會認同感好、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受到大學生的追捧。例如大學生熱衷的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教師招考、銀行招考等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大學生在報考時存在專業不對口、對報考職業缺乏熱情、不喜歡或者無法勝任報考職位等情況,但是受到社會輿論或者父母方面的影響,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報考。
(二)學校層面——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的短視
畢業生人數增長,人才培養質量卻不能與之匹配,導致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滯后。一是部分高校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對社會需求進行科學的研判,造成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二是高校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水平有待提高,沒有達到教育的期望效果。
(三)家庭層面——家庭環境的影響
人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對兒童性格的培養有很大影響,同時傳統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形成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學生獨生子女占多數,家境優越導致大學生吃苦耐勞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獨立能力較弱,他們在就業中會更加傾向于選擇工作穩定、環境好、待遇高的工作,不愿選擇工作環境較差、勞動強度大的工作。父母對于孩子的期望也是工作穩定、待遇優厚、工作環境好、上升空間大。這就造成了上述大學生都想進入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而對于其他職業關注度低的狀況。
(四)個人層面——個人定位不準確
從個人層面剖析,個人定位的不準確使個人就業價值取向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具體表現為:一是就業心態不端正。部分大學生在就業中過分依靠別人,自己不愿努力。二是大學生就業動力不足。有些是因為大學生所學專業在市場趨于飽和,而自己又沒有其他特長,造成就業競爭力下降;有些是因為大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在校期間過分側重理論的學習,創新能力、動手和社會實踐能力差;還有些是因為大學生責任感淡化、團隊意識差,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導致就業困難。
三、高校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策略
針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表現出的個人功利化、多元化、區域就近性等特點,應在不同階段對大學生加強就業價值取向的正確引導,這對樹立大學生科學的就業價值觀、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大學就業指導水平有重要的意義。
(一)家長應轉變觀念,改變家庭對子女就業教育和就業期望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就業壓力大,在實際的就業指導過程中,出現了大學生“有業不就”,而部分企業“就業招聘荒”的情況。家長要摒棄傳統的“鐵飯碗”思想,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去掉“拜金主義、走后門、走關系”等不良行為,重視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及擇業時的主觀意識,減輕大學生對家庭的依賴。另外,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就業意向,在就業地域、行業上尊重孩子的選擇,減少子女的就業壓力,鼓勵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大學生應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重視職業操守、社會交往能力、文明禮儀、社會實踐等能力,多參與各類社會活動,要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見習實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優良的品德,提升就業能力。要正確認識自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另外,加強大學生對職業的感情和認同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不亢不卑,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就業。
(三)高校應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實效性
第一,高校應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優化就業指導課程,讓大學生在入校初就明確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進行及時修正和總結,逐步確立適合自身的、科學的就業價值觀。第二,應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疏導,尤其是在擇業階段的大學生,及時發現學生在就業方面出現的不良就業心態,并進行及時的梳理和引導。第三,提高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管理能力及就業指導老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便捷性,創新就業指導課的授課形式。
(四)健全就業保障體系,改善就業環境,鼓勵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熱衷于公務員考試等,其中重要原因是因為這些行業就業保障體系完善。國家應優化人才培育結構,增強學生就業創業的能力,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引導,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扶持。
參考文獻:
[1]宋麗英.大思政視域下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09):1-2.
[2]程敏梁,旭華,李超,等.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及其提升對策[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5):16-21.
[3]祁靜靜,張杰.大學生就業選擇及就業心理問題分析[J].輕工科技,2020(12):99-101.
[4]李智鋒.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影響就業質量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20(10):31-33.
[5]萬浩潘,剛峰.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路徑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21(01):37-42.
[6]畢瑩.培養大學生價值觀緩解大學生就業現狀[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2):229-230.
[7]魏驛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8):88-90.
[8]戴法珍.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現狀探析[J].廣西教育,2019(04):283.
【本文系2017年臨沂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取向狀況及引導策略研究——以臨沂大學為例”(2017LX27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