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季節,正是早稻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上高縣錦江鎮新華村脫貧戶徐冬春這段時間一刻也沒閑著,他天天起早摸黑在他流轉的土地上忙碌著,看著自己親手耕耘的150畝早稻長勢如此喜人,他知道馬上又將是一個豐收季,想到金燦燦的稻子不久后將顆粒歸倉,這位不善言談的憨厚黝黑中年漢子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誰曾想到早已進入不惑之年的徐冬春曾經還是一個生活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他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還致富奔了小康,實現了從貧困戶到致富能手的華麗轉身。
徐冬春一家五口人,妻子患有精神智障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大兒子患有慢性病,小兒子有聽力障礙且不會說話,母親年邁,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他一個人肩上。2016年初,村里根據徐冬春的實際情況將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徐冬春內心其實是不樂意的,他想,凡是要面子的人誰愿意被人稱呼為“貧困戶”呢?這不就是等于告訴全村人自己是政府認定的窮人嗎?這怎么能在別人面前抬得起頭啊!
駐村第一書記找到徐冬春,告訴他脫貧攻堅是全國的大事,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大家會一起幫助他脫貧摘帽。徐冬春認這個理,也打消了心里頭的顧慮,他很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按照扶貧政策,駐村扶貧工作隊為徐冬春妻子申請了低保和殘疾補助;為他的大兒子落實了教育資助政策,辦理了慢性病卡,報銷了醫藥費;為其小兒子也開展送教上門……一條條幫扶政策減輕了困擾他多年的生活負擔,讓徐冬春倍感黨和政府的溫暖,也讓他在脫貧的路上鼓足了信心。
同時,村里考慮到徐冬春妻子有殘疾、大兒子有慢性病等,家庭需要人照顧,要他背井離鄉掙錢根本行不通,駐村扶貧工作隊就給他支招,希望他利用會種田的特長,流轉更多土地種糧食。徐冬春正有此意,雙方一拍即合。
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2016年春,徐冬春流轉了別人閑置的土地30畝種植高端優質稻“兆優5431”,這個品種加工的大米顆粒長,綿軟、爽口,市場賣的好價錢。可是到了收割時節,徐冬春又遇到了新問題,30畝地靠人工收割根本忙不過來。正當犯愁之時,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時間幫他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用這筆錢幫他購買了一臺聯合收割機,稻子收割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糧食生產過程中鎮農技站的技術員隔三差五的光顧他的田頭,在病蟲防治、合理施肥、科學灌溉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為他豐產豐收助力,解除后顧之憂,使他省心不少。嘗到甜頭的徐冬春在鄉村干部的張羅下種植規模也一年一年的擴大,從2016年的30畝到2017年的100畝再到2018年的200畝步步登高,家庭年純收入也從當初的不到萬元到2018年的5萬元。2018年,余冬春順利脫貧了。
徐冬春雖沒讀過很多書,但腦瓜子靈活,也是個閑不住的人,自從種地掙了錢,他的“野心”也更大了。2019年他到臨近的宜豐縣再流轉土地100畝,種植總面積達300畝,2021年他承包的土地總面積達400余畝,正常年份年種糧純收入可達15萬左右。
摘掉了“窮帽子”徐冬春并未因此滿足,脫了貧的他總想要拉著村民一起致富干。他想發起成立一個農機耕作合作社,成片流轉土地,搞規模化種植,不僅種水稻,還種其他經濟作物,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效率。這個想法再一次得到了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和認可。很快村里其他4位種田大戶就加入了他的合作社,5戶農戶流轉的土地總面積1000多畝,農業機械從耕田機、插秧機、噴藥機到收割機等樣樣齊全,實行一條龍作業,忙完了合作社的活再幫助其他農戶,方便快捷。
“感謝駐村扶貧工作隊對我的大力幫扶,今后我不僅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更要帶著周邊的貧困戶跟我一起富起來。”徐冬春沒有忘記比他生活更苦的村民,農忙季節他總是主動邀請貧困勞力幫他拋秧、放水、曬谷、裝卸等等,讓他們在家門口掙份工錢。徐冬春的暖心之舉贏得了大家的好口碑。
從昔日的貧困戶到現在的脫貧能手,徐冬春以實際行動向貧困群眾展示了一個用勤勞雙手改變生活的新時代農民形象。2020年10月,他被評為宜春市“脫貧示范戶”,2021年1月,他應邀出席宜春市“十三五”脫貧攻堅成果上高縣專場新聞發布會,分享他自強自立脫貧致富的心路歷程。
去年他還在縣城購置了一套商品房,過起城里人的生活。“活兒越干越順手,收入越來越高,好日子還在后面哩!”談起未來生活,徐冬春滿是憧憬。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