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黔東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外來入侵生物的擴散蔓延,給當地生態系統、農業生產環境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大對外來入侵生物的調查及防控。該研究結合淮南市實際,對外來入侵生物開展了調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為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來入侵生物;調查;防控;淮南市
中圖分類號 Q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3-0122-03
外來生物入侵問題已成為21世紀全球五大環境性問題之一,導致被入侵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給農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1]。世界各國政府一直對防控外來生物的入侵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將其作為環境問題的重心。淮南市屬于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條件適宜,生態系統多樣,外來入侵生物中多數適合在當地生長繁殖,因此遭受外來生物入侵的幾率較高。近些年來,隨著淮南市與省內外之間商貿等業務的頻繁,當地外來入侵生物類型較之前有所增加。為了做好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工作,需要對當地外來入侵生物開展調查,結合調查結果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為此,本研究對近些年淮南市外來入侵生物的現狀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梳理,探討了外來入侵生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防控外來生物入侵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淮南市的生物入侵防控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背景
生物入侵的概念最早于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即為在人為等因素的作用下,非本地生物物種進入到新的區域,經過繁殖發展獲得了持續生存的能力,進而建立起相應的種群,之后逐漸向其他的區域進行擴散。我國學者經過研究,對外來生物入侵進行了如下定義:廣義上包括所有外來生物類群,狹義上僅涉及到害蟲、害螨、病原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病毒類、雜草、線蟲和軟體動物等[2-3]??傊?,入侵生物的繁殖能力強,對環境有著很好的適應能力,擴散到其他區域的能力強,其進入到其他區域后由于天敵缺乏,導致快速生長,最終對本地生物物種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2]。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頻繁交往,外來生物入侵現象愈發嚴重,目前中國成為此類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極大地危害了我國生態環境安全,不利于農業的安全生產。為了加強對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對本土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進行有效的保護,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及相關的國際組織就此結合各國的實際制定出了一些對策,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外來入侵生物的治理,如物種引進的風險管理、傳播的監測預警和處置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4]?;谟l嚴重的外來入侵生物問題,還需要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客觀理性地取其所長,做好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管理工作,為我國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2 調查方法
2.1 調查范圍 為全面了解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情況、扎實開展防控工作,淮南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于2019年11月5日至12月5日期間組織全市6區2縣開展了外來入侵生物的調查工作。
2.2 調查內容 2019年的外來入侵生物調查主要針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以下簡稱《名錄》)的52種入侵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情況進行摸底,以對淮南市外來入侵生物的發生實際進行準確把握,為未來外來入侵生物防控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
3 結果與分析
3.1 外來入侵生物情況 通過此次對淮南市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發現在《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以下簡稱《名錄》)中的52種入侵物種中,淮南市分布的物種有10種,分別為水花生、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節節麥、大薸、豚草、毒麥、長芒莧、假高粱和美國白蛾,詳見表1。除了美國白蛾外,其中9種均為外來入侵植物。各種外來入侵物種中,在當地分布范圍最廣、對當地生態環境破壞最為嚴重的類型為水花生。隨著近些年淮南市與國內外的人員交流與經濟往來日益頻繁,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后大量擴散蔓延,導致城市與農村地區荒地的面積逐年增加。近2年淮南市才發現的外來入侵生物類型包括大薸、水葫蘆在淮南市分布面積不大,其幾乎無法在當地安全越冬,由于漁民的養殖,目前有一定的面積分布。根據淮南市有關文件精神,外來入侵生物防除及管理工作由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農田區域內的外來入侵防除工作。外來生物的入侵,對淮南市支柱產業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農牧業經濟出現較為嚴重的損失,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系統的功能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退化現象,對當地糧食安全生產、生態環境安全構成了較大的威脅。目前,水花生等外來入侵生物有逐漸往其他生態環境相似區域擴散的趨勢,防控面臨著嚴峻的形式。
3.2 外來入侵生物存在的問題 外來生物入侵的特點表現出諸多特點,如突發性、潛伏性、不可預見性等,在剛入侵時表現不明顯,不容易發現,因此防控措施不能及時有效地實施[5]。目前,淮南市針對外來入侵生物在防控上以人工鏟除等為主,實施力度不夠。整體來說,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工作比較復雜,需要長期投入精力、加大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一是當地對外來入侵生物的具體危害認識不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為有意或者無意的行為也給外來入侵生物的擴散蔓延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在人為鏟除過程中,由于不能深入地了解外來入侵生物的生態特性,可能此階段會導致二次擴散現象的發生。二是針對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淮南市防控機制相對不完善,在防控外來生物的侵入方面效果不佳,導致種群的不斷擴散蔓延,產生為害。三是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方面涉及的范圍廣泛,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投入充足的經費才能取得效果,而當地有限的財政收入無法在經費上給予足夠的保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對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產生了制約[1]。
4 對策建議
4.1 完善預警防控機制 一是結合外來入侵生物的實際,制定出外來入侵生物名錄制度、風險評估制度、引進許可證制度,并將外來入侵生物分析方面的內容納入到當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2]。二是加大對相關預測預警機制的建設及完善,建立專業的外來入侵生物檢測部門,便于進行外來入侵生物的收集、及時制定出疫情報告。針對外來的入侵生物,在監測方面要強化,對其潛在的威脅進行科學的預判,以準確地做出定性。有些經過人為有意或者無意行為引入,或自然入侵引入的外來生物,需要加強檢測力度,對其生長情況以及威脅周圍環境的趨勢進行觀察,一旦有危險發生可以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地遏制其擴散的措施[4]。
4.2 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全民防控意識 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方面的投入力度,多個方面籌措資金,為外來入侵生物的調查、監測、防控、治理等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可充分地利用多種媒體加大宣傳的力度,包括廣播、電視、報紙、公眾號、宣傳欄、各種基層宣傳車等,使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方面的知識覆蓋面不斷提高,使廣大公眾的防范、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在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控技術方面要加大技術培訓,避免二次擴散傳播現象的發生。
4.3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防治水平 加快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和轉化速度,開展針對性強、高效安全的防治藥劑和方法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提高科技含量。同時,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發達地區和國家的經驗和做法,提高對外來人侵生物的防治科技水平。
4.4 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今后應結合當地實際,對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予以明確,在農業資源環保工作中將外來入侵生物的管理防控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開展,給予更多的技術支持,在基層建立起專業的外來入侵生物防控人才隊伍,并加強技術方面的培訓。
參考文獻
[1]芮振宇,鐘耀華,劉姚,等.安徽省外來植物入侵狀況分析[J].生物安全學報,2020,29(01):59-68.
[2]朱冰濤,徐猛,劉超,等.外來魚類革胡子鯰與本地鯰的功能反應及生物學特性的比較[J].生態學雜志,2020,39(2):567-575.
[3]芮振宇.安徽省外來植物入侵現狀及環境因子對入侵的影響[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9.
[4]趙彩云.中國國際貿易往來中的“外來客”[J].世界環境,2016(S1):84-85.
[5]王瑞,周忠實,張國良,等.重大外來入侵雜草在我國的分布危害格局與可持續治理[J].生物安全學報,2018,27(4):317-32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