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教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現階段,隨著時代的革新,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也不斷深化,民族聲樂逐漸融入西方美聲唱法。因此中西唱法和諧共處、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歌唱方式。但是,在概念化觀念的作用下,民族聲樂教學方式出現了“趨同化”現象。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的出現為民族聲樂教育者提供了更好的教學觀念,創設多樣性教學方式已成為未來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的新趨勢。基于此,本篇文章對高校民族聲樂的演唱教學策略進行細致的探究與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民族聲樂;演唱教學;策略
引言
中國民族聲樂去掉繁雜,其以民族審美為依據,以民族語言為原始材料,高質量的體現出了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是一種用來抒發民族情感的藝術形式。民族聲樂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藝術結晶,其未來發展趨勢備受我國音樂界的關注。由于各高校是培養聲樂人才的基地,因此要高度關注對高校民族聲樂的演唱教學觀念和模式進行革新與優化,推動民族聲樂教育的優質發展,為我國民族聲樂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
一、現階段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優缺點
1、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優點
(1)隨著時代的革新,我國民族聲樂融入了一些優質的西方美聲唱法,主要表現在:喉頭位置穩定、氣息飽滿;唱腔渾厚;音色優美;音調準確;音域寬廣;聲區統一等等。學習這種訓練方法,有利于高質量強化我國的聲樂唱法,還有利于完善我國傳統唱法中的一些缺陷,優化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等。
(2)重視吐字與發音方法的融合
傳統的民族聲樂十分重視語言的精準性和清晰度。特別是在戲曲中,尤為重視吐字準確、唱腔純熟。現如今,引進西方優秀的唱法,往往會存在吐字不清晰、發生不委婉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通過中國音樂人的不斷研究與分析,優化了其不足之處,提出了新型唱法,這高質量的解決了吐字與發音相融合的問題。
2、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缺點
(1)沒有較高的生源質量,教育方式存在"趨同化"現象。隨著音樂教學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國已培養出了許多的民族音樂人才,而現如今,高校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其沒有較高的生源質量。并且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期間"趨同化"現象嚴重,在進行教學期間,教師太過重視對共同性的打造,忽略了對個別差異性的培養,致使文藝創造中雷同的現象嚴重。這主要是由于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中過度重視技法的標準化、固定化,從而致使聲樂教學方式單一,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的發展,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模仿現象嚴重。現階段,學生們都非常喜歡追星,對于明星的服飾、掛飾、聲音等方面都會進行模仿。音樂學校的學生也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并非常喜歡模仿明星的聲音,將明星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于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就是單純的想要變成明星的模仿者,就會失去自己本身的特點。因此,高校在民族聲樂教學期間,教師不僅僅要重視共性發展,還要注重學生的自身特性發展,盡可能做到具體學生具體分析[1]。
二、民族聲樂多樣化教學策略
1、注重原生態民歌
聘用學生們熟知的原生態歌手為老師。現階段在高校中,大多數民族聲樂教師都是在學院制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學院制更加重視專業的培養,因此大多數民族聲樂教師對于民歌的風格與吐字等掌握的還不是很充足。從另一方面來說,原生態歌手能高質量的彌補這些不足之處,在進行演唱期間,能夠充分的展現出個人感情色彩,并且還能表現出民族性的特點。聘用學校們熟知的原生態歌手作為老師,不但有利于拓寬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還有利于為學生提供與民族民間唱法親密接觸的機會。
2、革新民族聲樂材料,完善課程設計
(1)革新高效使用的材料和教學內容。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是曲譜,沒有較為完善的錄音、錄像和圖片材料等作為課件。因此,要對教材進行科學選擇,不要受到曲譜的約束,提供較為豐富的錄音、錄像和圖片等材料。然后還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理論教材,理論教材主要處級的內容包含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呼吸、人體發生原理、呼吸器官及其工作原理等內容,并且還要包含各種不同風格的歌唱模式。除此之外,還要引薦歌曲的再創作理念、創作原則與模式等。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從各個方面學習全面的知識[2]。
(2)完善課程設計,優化民族聲樂教學。首先,要提高少數民族音樂的價值,引入多樣化的民族聲樂。其次,在實際的教學期間,要依據民族聲樂獨有的特點,創設民族聲樂課,不僅要高度重視對世界民族聲樂的探究與分析,還要尤為重視東方民族聲樂。最后,作為民族聲樂教師,不但要全面的了解與學習專業的聲樂知識與聲樂技能,還要高質量的對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細致學習。
3、優化音樂學知識結構
要想聲樂更好的表達出一種美感,不單單要依靠一定的技巧,還要要求演唱者融入音樂中,全面掌握音樂表達的情感。因此,高校民族聲樂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發音技巧,還要引導學生融入音樂,為學生提供深入民族生活中的機會,近距離的接觸民歌源地,充分體會民族風情,對歌曲結構有進一步的認識。民族聲樂教學要向多樣性方向發展,對理論與技巧進行多樣化的革新,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更出彩的民族聲樂人才。
結束語
總而言之,聲樂是一種用人聲演唱的形式,屬于直覺藝術,其最終感染力要靠演唱來體現。因此,高校民族聲樂教師要高度注重聲樂美學對聲樂演唱的促進作用,引導學生充分掌握聲樂演唱中的情感價值,從而促進學生成為更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
參考文獻
[1]韓萍.如何構建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教學[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
[2]鄢麗娟.構建多元化民族聲樂教學模式[J].藝海,2009,(06).
作者簡介:劉世鵬(1987.12.13)男,漢族,四川綿陽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