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慧
摘要: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民意識到由于城市的大力發展而帶來的一些環境、生態問題“雙修”理念也在這種大環境下孕育而生,即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理念從兩個方面出發為了最好的解決“城市疾病”,用更科學的方式改善社會群眾的生活環境,很好的為城市規劃提供了新的前進方向,推動了我國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的腳步。
關鍵詞:城市雙修;綠色設計;可持續
1.何謂“城市雙修”?
近幾年在我哥各大城市規劃會議中都涉及到“城市雙修”的循環可持續理念,其不僅是著力于修復生態環環境中問題,更是將“修”的理念貫穿其中,對城市進行翻修,提升城市的特色,也為城市注入新鮮的血液。
1.1“城市雙修”的意義
“城市雙修”理念雖說是我國提出,但可持續生態環境建設在全球已然不是新鮮事,甚至早在我國開展一系列生態建設時他們就已有成熟的規劃體系了。如德國埃姆歇河生態恢復與濱水空間更新發展,雖然德國埃姆歇河在1906—1920年間就曾經歷了改直、加深及渠化河道的階段,但自1981年起,EG委員會就致力于由渠化狀態轉變為自然河道的生態修復工作。埃姆歇河生態修復的項目,堪稱程碑式的示范項目極好的引領了埃姆歇河生態修復和景觀再生的前進方向。在那之后,出現了“雨洪未來更新”的可持續雨水管理項目、“可持續和可達的城市景觀”及“新埃姆歇河谷項目”等,都充分體現了筆者文中所提到的“城市雙修”的核心理念,這樣看來中西方對于生態的保護及修復再生都是極為關注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城市雙修”道路的基本落腳點
我國“城市雙修”的理念巧妙融合了國情,在城市與生態建設上做到了統籌兼顧,能夠形成更好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風貌,其都執行規劃的原則如下:首先落實“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以增加人民福祉為首要目的,在城區問題集中且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敏感區域進行修復,能夠進一步的關切到老城區內的弱勢群體的權益。其次是“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且系統的制定“城市雙修”的執行規劃路線,在落實的過程也要高效精準。最后是“尊重自然”,落實發展理念與自然和平共處,為生態修復奠定良好的基礎,預防邊修復邊破壞的情況發生,保護優先,科學推進。
2.2“城市雙修”的全球化探索
(1)“修復”的國內外案例分析
國外選取項目位于美國,占地28英畝,是該區域業主對于所許下土地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承諾的堅定不移。曾經為了支持快速發展的城市基礎建設,這里幾乎是消耗殆盡,而通過Design Workshop的跨學科設計團隊的生態修復設計成功地將這片似乎已無可救藥的區域轉變成了不懼惡劣天氣與短暫生長季節的挑戰,它極具生命力且富有高山生態系統,幾乎是煥然一新(圖1)。數十種植被群落重新來到這片區域,包括山楊林、針闊葉混交林、艾灌林、草甸、濱河植被等等,重新重建了場地內重要野生動植物與棲息地之間的聯系,也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項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多方面的生態修復,始于對周邊環境狀況的深度分析,包括植被群落、物種結構與密度以及微氣候皆被列入研究范圍之內,并貫穿始終,影響著整體方案的確定。完整的基地分析還顯示出了當地從十月到四月發生的極端氣候變化,如日光暴曬,盛行風,溫度波動以及擴大的冰雪覆蓋面積等。此外,一項針對區域內山地森林植物群落的研究顯示,十種各具特色的植被類型被引入或是回歸到了這片地區,包括松林、混合針葉林、楊樹林、濱水楊木、濱水柳木、干草甸、濕草甸、自然出現的莎草濕地、山地灌木叢和開闊水面等。這樣周密深入的設計很難不達到如此好的效果。
國內選取項目位于中國魔都上海,名為楔形綠地城市設計及景觀概念規劃。設計團隊在場地制造出一個生態棲息地。不僅僅在植被上加以修改,還幾乎是重建了水生系統,最重要的是通過改善水體系統使得整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圖4)。項目全方位的進行了場地的嚴密布局,從空間、種植、盛行風、及地形等方面提高了整個空間的生態改善作用,包括提升區域空氣質量、通過微氣候循環來緩解魔都上海的熱島效應問題等等。在社會群體共鳴方面,項目也嵌入多種模式的公共設施,設有公園以及較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將區域之間的聯系加強,各個地區更加緊密的進行發展,促進了區域之間的平衡可持續發展。該項目的全面化使其能夠很好地融入城市之中,是一個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總和區域,不僅從氣候生物等生態角度出發進行深度的專業探究,還不乏公共交通等綜合娛樂場地,將生態與群眾需求較好的融合在一起,成為城市中新的風景線,促進了群眾與“城市雙修”之間的關系,使其接納程度也有所提高。
2.3設計人的設計引申
(1)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較大
目前全球城市建設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的污染是巨大的,我國如今較為嚴重的空氣和水污染問題,均是發展較快的工業所帶來的弊端。政府目前進行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措施,如:加大高污染企業的監管,緊縮高污染產業的規模;或將高污染產業轉移至二三線城市。但這些只可解一時之憂,近幾年“城市雙修”理念才是能從根本上緩解環境問題,為快速發展的城市提供修養身心的棲息地。
(2)新老城區規劃的差異性
“城市雙修”理念實施的范圍在我國來說是應該更廣泛的。由于我國地廣人稀且東南西北跨度較大,城鎮發展有較大差異,所以理念的統一實施程度也是較難的。我國的雙修理念不僅要顧及到區域差異,還要顧及到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差異,在統一化的規則面前就根據我國的國情是比較難做到的,故我國實行“城市雙修”理念的難點也在尋找系統化的規劃方式上。
(3)社會群體的共鳴性
社會群體不僅是建設城市的一份子,更是享有城市公共資源的主體。在“城市雙修”理念的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考慮到適用人群的福祉。在生態修復上讓社會群體感受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在城市修補上更要結合地方特色營造具有歸屬感的空間改造項目,這樣才能最大化的引起社會共鳴,得到社會群體的大力支持,對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現場推進都有著不言而喻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翯.基于“城市雙修”理念下的生態地區城市設計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33):136-137.
[2]王敏,葉沁妍,汪潔瓊.城市雙修導向下濱水空間更新發展與范式轉變:蘇州河與埃姆歇河的分析與啟示[J].中國園林,2019,35(11):24-29.
[3]郭微.基于城市雙修理念下的規劃設計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8(03):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