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江 李增奇



摘要:以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韓家園林業局天然林為研究對象,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明確舞毒蛾分布及其發生發展規律,掌握防治技術。
關鍵詞:天然林;舞毒蛾;分布;發生發展規律;防治
1前言
1.1 韓家園林業局資源概況
韓家園林業局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南坡、小興安嶺山脈過渡帶的西北部,橫跨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125°9 22至127°10 00、北緯50°45 12至52°19 46。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350米。總面積80.2萬公頃,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森林覆蓋率72.6%。森林植被以寒溫帶明亮針葉林為主,興安落葉松在植物群落中占優勢。混以白樺、山楊、蒙古櫟等,部分地域分布樟子松、云杉。林下灌木多為赤楊、興安杜鵑、紅瑞木、榛柴、胡枝子、越橘、繡線菊等。地被物為大葉樟、小葉樟、鹿蹄草、莎草等。
2舞毒蛾調查研究的目的
根據舞毒蛾的生活習性,主要取食危害以楊、樺樹為主的闊葉樹,韓家園林業局的闊葉樹主要是樺樹和楊樹,所以,調查研究舞毒蛾發生發展規律及時提出防控指導意見非常有必要。
3調查工具、材料與研究方法
3.1 調查工具、材料
GPS、捕蟲網、鑷子、毒瓶、廣口瓶、試管、放大鏡、照相機、望遠鏡、展翅板、標本盒等。
3.2 調查研究方法
3.2.1在韓家園林業局十個森林資源管護區內,在以楊、樺樹為主的闊葉林地進行踏查和設置監測調查標準地進行調查,調查舞毒蛾發生發展以及危害情況。
3.2.2采用望遠鏡觀察葉部危害程度,同時采用震落法初步調查舞毒蛾發生情況。
3.2.3在蟲口密度達到輕度發生以上的,設立監測調查標準地,標準地內的隨機選取20株樣樹進行踏查,調查蟲口密度、有蟲株率。
3.2.4調查時間:2018——2020年,每年的5月中下、旬。
3.2.5統計匯總分析調查結果。
4結果與分析
4.1 調查結果
4.1.1 2018年調查結果
2018年監測調查舞毒蛾面積37萬畝,發生面積1萬畝。其中:輕度發生:8000畝;中度發生:2000畝。見表1、表2。
4.1.2 2019年調查結果
2019年監測調查舞毒蛾面積35萬畝,發生面積9500畝。其中:輕度發生:6400畝;中度發生:3100畝。
4.1.3 2020年調查結果
2020年監測調查舞毒蛾面積34萬畝,發生面積5000畝。均為輕度發生。見表2、表3。
4.2 分析
4.2.1三年監測調查106萬畝,發生24500畝,發生率為2.31%。其中輕度發生19400畝,中度發生5100畝。平均有蟲株率94.4%,蟲口密度21。發生趨勢逐年遞減,由2018年的1萬畝到2020年的5000畝,三年遞減50%。發生程度越來越輕,2018年有中度發生,到2020年沒有中度發生。寄主由成林向幼林發展。
4.2.2 舞毒蛾生物學特性
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鱗翅目,枯葉蛾科,毒蛾屬。
寄主:楊,柳,榆樹,落葉松,樟子松,櫟,樺,薔薇科植物等。
分布:全局。
4.2.3分析原因
第一,系統全面的監測調查,發現舞毒蛾發生危害,及時進行防治,是舞毒蛾發生趨勢下降原因之一。
第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有害生物天敵的棲息環境不斷改善,使得林業生態環境更趨于平衡。舞毒蛾做為食物鏈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始終存在而危害卻不能造成林業經濟損失,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