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摘要:在現代中國,“農村”是一個重要而敏感的詞。如何盡快解決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實現農村又好又快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從現階段中國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出發,來進行思考和分析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農村;發展;問題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前三名。但這種快速增長也伴隨著擔憂。至少,當代中國農村地區的發展情況并不樂觀,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1.現階段中國農村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色農村經濟發生了舉世公認的歷史巨大變化。但長期以來困擾我國農村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鄉村農產品價格供給不足問題雖然已經得到有效緩解,但新型農業、農村集體經濟供給結構不合理、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增長緩慢等問題日益突出。雖然中國農村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總體上已進入一個小康狀態,但仍然存在有部分農村人民群眾實際生活質量不高。且盡管農村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質水平和農村醫療衛生專業服務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但我國農村群眾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社會事業的持續發展還是處于滯后狀態。雖然我們在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等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勞動工人和農民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農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并沒有完全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解決我國農業進入農村經濟發展新歷史階段的各種矛盾和困難,不能以舊的農業發展理論為指導,新的農村發展理論要堅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統籌推進城鄉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的基本方針,改變過去原有的在城鄉二元計劃經濟管理結構下逐漸形成的農村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2.現階段中國農村發展的思考
2.1大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集體產業化,調整我國農業集體經濟發展結構
盡管我國農業收入結構調整困難,調整發展空間有限,但我國農業生產收入仍然是中國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家庭過上富裕生活的重要收入來源。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多,人均糧食資源不足的農業發展大國來說,走產業結構調整的食品行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新道路,可有效緩解部分地區農產品供過于求的矛盾,并提高農業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根據當前市場對優質穩量多元化特色農產品的強烈需求,農業產品應由大量偏產向優質穩量快速提質發展轉變。隨著我國農產品的豐富,人民生產生活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更加可以提高農產品的主要品種和生產質量。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賣的是普通菜和低質量農產品,銷售服務不到位,優質蔬菜品種數量不足。有人如此總結地說道:"壞的不多,好的也不多。要盡快解決中國農產品賣起來難的問題,不僅僅是要好好賣,還要盡快賣好一個價錢,關鍵是要解決品種和質量問題。農業信息產業化建設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為廣大農民群眾帶來農業市場需求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和產品銷售信息渠道,這也是國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政策措施。推進新型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關鍵手段是通過做大企業做好生產龍頭,發展具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產品市場流通交易中介組織。他們為很多農民創業帶來了新技術,為農業市場主體帶來了農產品;通過它們可以推進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體制基礎上加快實現規模經營、集約化集體經營;通過它們把農民與農業市場有機結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形成一個農村企業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我國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直接決定了只有堅持走農業新型產業化發展道路,才能有效率地實現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保證全村農業經濟效益,增加全村農民收入,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創造有利經濟發展條件。
2.2 創新農業補貼機制,完善農業補貼制度
合理推進農業補貼扶持政策的實施是有效刺激我國農業產業自身健康發展的重要且關鍵步驟。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生產者的利潤水平可以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生產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改善農業人力資本資源結構。要充分激發相關農業生產補貼優惠政策對拉動農業經濟生產的正向效益,應著力保持相關農業生產補貼優惠政策的制度連續性和制度穩定性,提高相關農業生產補貼優惠政策的執行效率。實行商品市場價格定價和商品價格變動補償制度。當進口農產品進入市場價格下降時,應適當給予廣大農業技術從業人員適當的就業補貼,以有效保護廣大農業生產者的根本利益。一是要根據農業作物增值產量情況進行農業補貼,制定合理的農產品產量補助金額。二是建立創業補貼扶持機制,設立新型特色農業產品經營者專項創業補貼扶持基金,鼓勵新型農業產品規模化研發生產。三是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鄉村農業養老保險保障意識,普及鄉村農業養老保險優惠政策,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合法權益。四是切實加強對鄉村農業用地補貼的執法監督,防止貪污腐敗。
2.3精簡鄉鎮機構,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目前,鄉鎮機構人員數量多、農民負擔重。突出的表現就是人多、事情多、花費多。這給農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在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收入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使農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下降。因此,減輕農民負擔勢在必行,減輕負擔也是增加收入。要從政治上愛護農民、惠農;要精簡組織和人員,轉變職能。有效地實現黨中央的方針、政策,鞏固稅費改革試點的結果,迅速在全國實現它,并確保降低農民負擔不折返,要精簡機構人員,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支出,減輕財政負擔。
3.結語
一直以來,農村的發展是我國的重點和難點。農村聚集了我國的大部分人口,只有推動農村的發展,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舒星,胡碧玉.關于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2-55.
[2]劉海波.關于農村水產養殖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才智,201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