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市登記機構一位領導詢問:1995年,張某和李某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協議明確:因張某未婚無子女,由李某負責照顧張某,待張某死亡后,張某所有財產均歸李某所有。如果李某沒有按協議要求照顧張某,則張某有權解除遺贈扶養協議,公證處對此協議進行了公證。2000年,張某的房屋被政府征收并拆除,安置房一套登記在張某名下。2016年,張某死亡。現在李某持經過公證的遺贈扶養協議、張某的死亡證明以及居民委員會出具的李某對張某盡了生養死葬義務的證明來我單位申請轉移登記。同事中有人認為:在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張某還沒有取得安置房的所有權,不屬于協議中提到的“所有財產”的范圍。且根據《民法典》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60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李某在張某去世后幾年才提出轉移登記申請,應視為已經放棄接受遺贈。問:一、遺贈扶養協議是否等同于遺贈?二、遺贈扶養協議中僅表示張某無配偶和子女,我們如果受理登記,是否要考慮張某有無第二順序的繼承人?三、張某的安置房是否屬于遺贈的范圍?李某是否可以取得該項遺產?
金紹達:遺贈扶養協議與遺贈明顯不同:遺贈是遺囑人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是遺囑人單方的法律行為,而遺贈扶養協議是雙方的法律行為;遺贈是無償的,不以受遺贈人為其盡扶養義務為條件。而遺贈扶養協議是有償的、附條件的,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遺贈需待遺贈人死亡之時才開始產生法律效力,而遺贈扶養協議自協議簽訂之日起就產生法律效力。
接受遺贈的表示并不一定就是辦理轉移登記,如向繼承人表示接受遺贈、辦理公證或實際占有房屋等都屬于接受遺贈的表示。本例中,李某對其沒有撫養義務的張某盡生養死葬的義務,其主要目的是日后可以獲得張某的遺產,李某在和張某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已經作出了接受遺贈的表示。因此,《民法典》關于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的條款,不適用于遺贈扶養協議。
按遺贈扶養協議辦理繼承時,無需考慮是否還存在其他繼承人。張某即使有其他繼承人,也應先按遺贈扶養協議辦理。在《民法典》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對《繼承法》的司法解釋中都規定: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因此,遺贈扶養協議優于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
張某和李某簽訂的協議中已經明確:待張某死亡后,張某的所有財產歸李某所有。因此,只要是張某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就屬于這一范圍,與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時張某是否擁有這一財產無關。
本例中,李某對張某盡了扶養義務,遺贈扶養協議也經過了公證,已經說明了協議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李某理應取得該項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