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平
經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 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
如果用四季更替來比作中國所處在的經濟周期,那么今年三、四季度將是冬季的尾聲,2022年一季度或將迎來新的春季,那時中國經濟將會是“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從“三駕馬車”的數據來看,上半年出口依舊保持強勢,同比增長28.1%。這表明,雖然全球疫情已實現一定的初步控制,作為最終需求國的發達經濟體也已開始逐步復工復產,但中國依舊是全球制造能力最為全面與穩定的國家。因去年“低基數效應”減弱,出口在下半年雖增速會邊際放緩,但仍將維持在高增長水平。
可預計,伴隨著下半年全球其他資源國經濟的逐步復蘇,出口將難再支撐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核心動能將從外在出口轉為內在的投資與消費。而內在動能投資與消費才是中國經濟實現雙循環戰略中國內大循環的核心“痛點”。
下半年起,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邏輯與關注點將重新聚焦于投資與消費。預計伴隨著下半年的穩步恢復,至2022年,投資與消費將恢復至疫情前的常態化水平。
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5%,一季度同比持平。其中,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1%,漲幅比5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4%。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5.1%,漲幅比一季度擴大3.0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同比上漲8.8%,漲幅比5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關于中國6月份PPI同比上漲8.8%,卻為何還要進行降準,“用寬松治理通脹”的討論十分不專業。
首先,中國6月份PPI同比上漲8.8%,但是CPI僅同比上漲1.1%,CPI即便剔除因豬肉的主要拖累影響也僅同比上漲1.9%,距離2%~5%的溫和通脹水平具有一定空間。這背后顯示了上游通脹向下游傳導不暢,中下游中小微企業處于發展“停滯期”,終端消費疲弱。經濟正被通縮的強大引力所深深吸引,而不是通脹。
其次,市場中出現“用寬松治理通脹”的不專業討論,本質是過于關注經濟短期周期的變化,而忽略了經濟長期增長的問題。
可以預計,下半年伴隨著投資與消費的改善,央行貨幣政策將更加“以我為主”,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性、有效性,通過不搞大水漫灌的正常貨幣政策,進行結構性的寬松,使得中國經濟逐步走出潛在通縮困境。
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 900億元,同比增長12.6%,6月份環比增長0.35%;2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3.5%,2年平均增長14.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9.7%、12.0%,2年平均分別增長17.1%、9.5%。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表現最為強勁的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7%,這也是上半年中國經濟的最大亮點。自2020年實施新基建戰略,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放在了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首位后,中國科技創新正在全面崛起。
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正處在關鍵的轉型換擋期,能否快速沖破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能否從要素與基礎投資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
可預計,伴隨著新技術基礎設施環境的不斷完善,中國科技創新的效率將實現大幅提升,這也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