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貪功冒進、貪大求快的企業失敗是“找死”,那企業蒙眼不看外面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對于變化的嚴重性估計不足,不能適時地應對變化,有效推動組織變革,是謂“等死”;而企業內部管理混亂, 產生自身的創新“黑洞”,管理者通過各種手段,致使企業資產流失嚴重,可謂把企業活活“拖死”。
這種情形產生的“死亡之谷”,是眾多大型企業失敗的常見原因。
7月5日,“方正系”的方正證券公告,方正集團收到北京一中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批準方正集團等5家公司重整計劃,并終止重整程序。
這意味著,這家國內最大校企的重整計劃終于塵埃落定:設立新方正集團,中國平安成為公司實控人。
上個世紀80年代,北大順應興辦校企的大潮創辦了方正,憑借王選院士的激光照排技術獨步天下,傲立潮頭。這家“最牛校企”在鼎盛時期坐擁3 606億元資產、年營業額1 333億元,旗下擁有6家上市公司。
但2019年底,方正集團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利益相關方訴訟不斷,打得熱火朝天。債務危機前,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方正集團賬面總資產3 657.12億元,總負債3 029.51億元,凈資產尚有627.6億元。但2020年,方正集團資產總額約622.57億元,負債總額約1 469.7億元,負債超出資產一倍,資產劇烈縮水。不堪重負的方正集團不得不重整,曾風光無限的巨頭徹底倒下。
把方正集團拖入泥潭的原因有很多,喪失技術領先地位、無序的多元化擴張是呈現出的主因,而嚴重的內訌、頻繁的人事動蕩、理不清的利益輸送是腐蝕方正創新基因的關鍵。
首先是糾纏不清的股權歸屬,激烈的“奪權之爭”一直讓方正動蕩不安。在創始團隊王選和張玉峰出局董事會后,北大校辦產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魏新引入赫赫有名的資本操盤手李友進入方正。在李友擔任方正CEO后,勢力逐漸擴大。以他為核心的高管團隊帶領方正在多元化之路狂奔,也漸漸走向危險。
方正集團2004年發起的改制,讓方正一大筆股權的歸屬成了“謎案”。
但2017年6月9日,中央第十三巡視組向北京大學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明確指出,北大校辦企業管理混亂,廉潔風險突出。方正集團官網的一則新聞中則寫道:方正集團個別原高管通過各種方式巧取豪奪,侵吞巨額國有資產。國家審計署《北京大學所屬校辦企業經營管理情況專項審計調查報告》指出,方正集團改制涉嫌審計報告造假和資產低評,通過認真自查校辦企業改制和股權轉讓中存在的違反程序、低評凈資產、“自賣自買”等重大違法違規問題。
在圍繞這些利益糾葛產生的一系列訴訟、人事更迭、監管調查甚至搶奪公章和營業執照等“戲碼”中,方正集團不僅喪失了技術領導地位,也逐漸失去有序的管理和斗志,被債務壓得翻不過身。
如今,方正集團重整成立新方正集團,斬斷與歷史遺留問題的關系,避免風險傳導,迅速恢復正常經營。分別看上其醫療板塊、地產板塊業務的平安和珠海國資,期待著方正再次浴火重生。
診斷書
方正集團身上背負著太多陳年舊案。很多野心家懷著自己的目的來到方正集團,或盲目擴張,或瓜分利益,讓以科技為先的方正偏離主航道,成為資本操盤手,最終留下一聲嘆息。
首先,方正集團改制不徹底,依然在北大的光環之下,試圖獲得更多融資和項目的機會;其次,方正集團資產構成復雜,內部控制和信托責任缺失,使別有用心者得以在復雜的企業架構的掩蓋下完成資本騰挪,“榨干”方正。2016年審計發現,方正凈資產減少325億元,有233億元流向體外公司。已知方正集團的體外公司多達105家,其中30家不能獲取財務資料。
復盤方正謎題,有助于深刻理解企業治理失范、企業所有制不清晰、金融機構套貸等違規行為,警示深刻。
2021年2月5日起,蝦米音樂正式關閉服務,一款被一代人認為是青春記憶的App黯然離場。
很長一段時間,蝦米音樂仍處在音樂行業平臺鄙視鏈的最頂端,一向以專業性、文藝性著稱,滿足了人們對一個優質音樂社區的想象。創始團隊用死磕細節的態度強化內容編輯,以唱片公司的思路來做網絡音樂。他們重視小眾長尾音樂流派運營,建立起風格多元的音樂曲庫、全面專業的流派分類,讓每個聽眾都像是走進了一家精心維護的音樂圖書館。
但不論如何追求口碑、理解音樂,蝦米依然不能自己養活自己。
2010年,文化部整頓盜版網絡音樂,蝦米非但未能幸免,還被一眾音樂人聯合抵制,控訴蝦米音樂侵權上架獨立音樂人作品的行為。
昂貴的音樂版權大戰就此打響,蝦米音樂開始陷入財務危機。團隊意識到,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他們只能背靠巨頭才能存活。于是在2013年1月,阿里宣布以8 000萬元價格收購蝦米,劃入音樂事業部。
加入龐大的阿里帝國,讓蝦米擁有珍貴的資金、流量、技術和管理支持,可以盡情發揮自身長處,取得更長足的發展。蝦米推出針對音樂人的成長計劃——“尋光計劃”,發布國內第一張互聯網唱片《尋光集》,將蝦米的格調和氣質繼續推高,并在版權端和產品迭代上不斷發力,迎來高光時刻。
2016年,讓蝦米由盛而衰拉開帷幕。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突然宣布轉崗釘釘,而此時阿里音樂負責人高曉松、宋柯一門心推動天天動聽改造為阿里星球。阿里星球的壽命不長,卻給阿里音樂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天天動聽數年積累下的用戶大量流失,蝦米原地踏步,在版權大戰最焦灼的時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版權空洞。
好景不長。2018年初,阿里與騰訊版權轉授合作到期后再未續約,蝦米音樂大規模下架索尼、華納、周杰倫曲庫,王皓再次離開,蝦米徹底跌出第一梯隊,無力回天。
診斷書
“一手好牌被打得稀巴爛”,是用戶對蝦米音樂最心疼的評價。
誠然,激烈的版權大戰是蝦米敗下陣的主因,但阿里用人在和戰略上的失誤才是蝦米節節敗退的關鍵。阿里高層對蝦米的發展策略舉棋不定,管理層變動頻繁,使得蝦米在剛有些起色使就卸掉力氣,在最需要爭取版權的時候貽誤戰機,讓用戶和阿里都失去耐心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