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霞
【摘要】自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為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的順利開展,線上技術和服務平臺應用等應運而生。因疫情防控需要,學生居家學習,在這期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成為學校和教師需要落實的工作。
【關鍵詞】疫情;小學生;心理健康;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項工作的管理相對比平時嚴格了很多。尤其是城市學生,生活、學習都有一定的限制。在長期性的限制環境里,學生的心理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尤其是小學生,好動性強,愛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想參加課外實踐活動,但現實情況不允許。再加上學生對疫情的嚴重性了解和掌握得不到位,使得學生覺得整天無所事事。后期,雖然通過信息技術建立了線上教學的渠道,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外部環境的渴望。同時,由于長時間的環境限制,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受挫,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基于此,守護好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且關鍵。
一、疫情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一)學生情緒不穩定,心態不平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本身就蘊含著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而學生是比較敏感和感性的,可以輕易察覺家長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也會在無形中將一些生活、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給了孩子。這樣,就造成了學生情緒的不穩定,同時,長期化的封閉式生活,禁錮了學生的天性和自由,導致學生出現心態不平衡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和形成,造成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確保學生的心態平衡和心理健康。
(二)學生的心理疏離感和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疫情期間,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方面的管理較為嚴格。因此,學生整天生活在家中,其人際交往和溝通只能依托手機、電話等設備來實現,但是利用信息技術的通話,并不能切實地增進學生的多元互動和身心自由。這就導致了學生心理疏離感和陌生感的提高,進而導致了學生思維的鈍化和靈性的弱化。這給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和心理健康策略,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指數的提升。
二、疫情中守護學生心理健康的做法
(一)“停課不停學”,充實學生生活
疫情期間,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保證學生的課程學習,全國各學校都采用了線上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學實踐工作。通過微信群、釘釘群給大家發送課程教學安排和課程資源包等,讓家長準備信息技術產品,落實學生的教學實踐工作。為了保證線上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確保學生能夠正常參與到課堂的教學實踐之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跟進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某些課程,也要求家長監督學生的學習,適時幫助、提醒,以保證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停課不停學,讓學生沒有過多閑暇時間擔憂和焦慮,按照正常上課的節奏開展線上課堂的實踐學習。由于原本生活被高度還原,所以學生還是遵照以前的方式進行生活和學習。構建學生熟悉的場景,是緩解兒童情緒不穩定、心態不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搭建學校和家庭的聯系平臺,互聯互動,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疫情期間,學生接受教學的場地發生了變化,家庭場所成為學生學習的地點。為了保證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學校倡導建立教師和家長的聯系平臺,從而推進教學實踐工作。切不可因為疫情,讓學生產生了學習上的倦怠和行動上的不足。因而,教師通過與家長互動的平臺開展視頻家訪等,及時地了解學生近期的生活情況、學習中存在的難點、心理方面的狀況等,這樣有利于教師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實踐工作。同時,教師在線上教學實踐工作的推進中,結合課程內容穿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內容,通過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克服心理困難,提升心理健康指數。
(三)班主任借助班會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
為了能夠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學校規定每周開展一次班會課。因此,班主任根據主題進行精心地備課。疫情期間的班會課,班主任會讓每個學生進行發言,闡釋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然后,班主任用筆記錄下來,后期通過家訪或者打電話的方式,幫助學生調整心態、解決問題。班會課的開展,讓學生感受到了被關心、被關愛的溫暖,尤其是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交談,更能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讓學生的心理建設防線更高,在面對問題時,其心理預防和應用能力更好。
(三)依托談心、對話交流等方式,緩解學生心理上的疏離感和陌生感
疫情期間,為了讓學生心理上的疏離感和陌生感得到降低,適當的談心和對話交流是少不了的。這種談心和對話交流并不僅僅局限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還可以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元化談心和對話交流路徑。教師和學生的談心、對話交流是以平等的關系推進的。教師在這過程中,以朋友的角色和學生平等地進行對話和交流,讓學生在友好的氛圍中闡述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教師結合學生的講解,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從而提早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而搭建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教師的作用也很關鍵。教師引導班上心態樂觀、積極向上的學生,多與情緒稍微負面的學生一起聊天、分享生活點滴。朋輩群體的交流是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同輩群體中,學生之間會有意識地學習和進行適度的模仿,這對于心理建設效能低的學生來說,具有正向作用。
(四)通過家訪,切實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
疫情期間,空間上的隔離讓教師和學生之間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因此,為了準確了解學生當下的狀態,教育局倡導教師以“入戶普訪”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在家訪之前,教師先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得家長的同意,并做好防控措施和體溫測量工作,然后對每個學生開展家訪工作。長期不見面的學生看見教師,既興奮又開心,嘰嘰喳喳地向教師講述疫情期間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看著學生的樂觀、歡愉,教師也會覺得很欣慰。同時,通過家訪也更讓筆者堅信,作為教師,傳道授業只是一個方面的內容,另一個方面的內容就是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的有效培養,讓學生成為德藝雙馨、心理健康的人。
三、結語
疫情期間,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非常重要。弗洛伊德指出,兒童時代的經歷和經驗,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就可以看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筆者主要通過以上四個路徑來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震.促進區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區域心理教研員的視角[J].現代教學,2020,453(8):23-26.
[2]郭艷彪.中小學心育名師是怎樣煉成的——參與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程培訓項目有感[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30).
[3]張漢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研究特征描繪——基于1994—2019年相關論文的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9).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