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種業? 馬業? 基因? 創新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高科技核心產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籌碼。國家和自治區高度重視種業工作。保種工作是“一家賠錢,百家受益”的工作。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再次明確了種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同時也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近期陸續出臺關于推進種業發展的政策,“種業翻身仗”路徑逐步明晰。馬業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馬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屬動物種業應樹立“馬業發展、種業為先,種鑄基石”的理念。內蒙古應立足于馬產業現狀,以保障馬產品優質安全生產、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瞄準內蒙古馬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和“科技興蒙”戰略的重大需求,圍繞內蒙古馬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和短板技術,突出重點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基于馬產業行業痛點,通過對馬的養殖業和種業的創新及示范,以保障馬產品優質安全生產、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統籌規劃、夯實基礎、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重點突破一批馬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賦能以生產環節為主體的產業鏈各環節,使得馬產業得到高效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構建內蒙古自治區馬產業標準化養殖及種業創新技術體系,促進內蒙古馬產業高質、高效、綠色發展。提高馬產業生產標準化、多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馬業生產效率,效能、效益、有效促進內蒙古馬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馬業種業創新技術研發及示范
種業技術創新工程的核心是基因服務種業,如何實現基因的發掘利用是這一工程的重中之重。馬的種業在“十四五”期間應圍繞基因組數據挖掘(合作創新模式—創新服務種業)、基因工程育種(自主儲備模式—技術支撐種業)、全基因組選擇(自主應用模式—經典助力種業)對內蒙古特色馬遺傳資源進行收集評價、保護利用、種質創新、建立馬綜合資源庫,實現這些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與產業的無縫對接,構建研發與轉化的一體化種業高新科技創新體系。同時建立種質和遺傳物質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完善自治區種質和基因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平臺。為自治區開展有效市場監管和產品質量監控,保證良種的質量安全和使用效果服務。
(一)馬養殖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提升馬業科技支撐能力,著力突破制約馬業高質量發展的養殖關鍵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開展馬新型綠色飼料添加劑研發、飼料資源高效利用、精準營養與調控、標準化及生態養殖技術研發、重要疾病防治及快速檢測技術研究,構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科技支撐體系,保障馬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具體包括:馬專用新型綠色飼料添加劑研發技術、馬精準營養與調控技術、飼料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技術、馬屬動物標準化及生態養殖關鍵技術、馬屬動物重要疾病防治及快速檢測技術。
(二)馬特色產品研發及示范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馬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加快現代馬業轉型升級,充分開發蒙古馬資源,提升馬業經濟效益,提高牧民收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促進民族團結,鄉村振興,弘揚“蒙古馬精神”的重要舉措。馬奶具有白蛋白高、微量元素豐富、脂肪低、糖低等保健品的顯著天然特性。酸馬奶不但具有保健功效,對一些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直到現在仍然用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等的治療,且療效顯著。因此,具有保健功效的天然乳制品,如酸馬奶必將成為今后功能性綠色保健食品和蒙醫蒙藥等醫藥領域一個新的發展趨勢。而這一新趨勢,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高產奶馬專門化品系的培育、高產奶馬群體的繁育和飼養、傳統及新型馬奶產品的生產開發及推廣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和短板技術亟待解決。立足于內蒙古馬產業現狀,瞄準內蒙古馬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和科技興蒙戰略的重大需求,圍繞高產奶馬基因組選育技術、馬產奶性狀主效基因的篩選、泌乳性能的調控機理、高產乳用馬智慧養殖關鍵技術、馬奶產品工業化多樣生產關鍵技術和醫學論證等方面,實現奶馬種業工程及乳用馬高效繁育體系建設和推動我國乳用馬良種群體快速擴繁,支撐內蒙古馬奶產品多樣化加工和工業化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保障馬奶產品優質安全生產、促進現代馬業高質量發展。
馬的全身都是寶,馬奶、馬肉、馬脂、孕馬血清、馬皮、馬鬃、馬尾、馬胃液和孕馬尿等都是可以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寶貴原料,國內外正在積極開發天然、綠色、營養、保健和醫療性食品等高附加值馬產品。應圍繞內蒙古馬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以馬產品“產出高效、質量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提高創新能力,實現現代科技引領馬產品開發綜合技術,如馬生物激素的研制及開發利用、馬乳制品的多樣化生產及產業化研究、馬皮毛制品研發及產業化和馬(驢)肉、馬(驢)油和馬(驢)胎盤產品開發。
(三)注重馬屬動物種業人才團隊與平臺建設
內蒙古應該加快建設馬屬動物科學、馬屬動物產業和馬屬動物文化重點領域創新團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合作基地、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野外臺站等)等團隊與平臺。通過這些高水平的創新團隊與平臺創建,凝聚并穩定一批優秀的內蒙古種業創新群體,搭建起良好的種業創新環境和完善的人才培養平臺。
(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馬屬動物新品種培育
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成立和管理種業協同創新中心、校地企共建綜合試驗站、校企地共建特色產業基地、校企鄉共建科技服務點等平臺,根據國家和自治區加快發展現代馬屬動物種業的戰略部署,立足全區、面向全國,圍繞馬屬動物等種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加強種質資源收集利用、品種選育與改良等領域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突破種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凝練形成技術標準,促進技術集成創新,提出種業科技領域戰略性研究方向,推動內蒙古種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述團隊和平臺作為馬屬動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以推動內蒙古種業協同創新與新品種推廣轉化。
(五)設立馬屬動物育種專項,加快種業創新
內蒙古應該為落實《“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有關現代農業技術的戰略部署,促進內蒙古動植物育種及相關產品開發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自治區現代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設立動植物品種培育(選育)專項資助項目。
二、內蒙古馬屬動物種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馬產業分散,聚集程度不高。內蒙古馬屬動物種業市場還屬于初級發展階段,種子企業進入市場只有幾年時間,數量極少,馬屬動物種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科研投入不足,以產銷為主,經營產品同質性強,相互模仿程度高,致使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是馬屬動物品種選育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不強。選育品種多,但突破性品種很少,大部分品種是低水平重復。內蒙古現在能在國家層面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極少。
三是重商業化育種輕基礎性研究。長期以來,我們的馬育種單位種質資源的挖掘利用嚴重滯后,在科研方面主要追求“短、平、快”。大多數都用于商業化雜交育種,種子資源收集改良、育種技術研究創新等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投入不足,導致技術創新形成困難,育種項目多在低水平重復,無法形成競爭力。
四是政策扶持少,投入少。目前內蒙古出臺扶持馬屬動物種業發展的政策相對較少,在經費投入上更少,有些經費投入也沒有投到創新主體馬屬動物種業保護單位。
五是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個別管理部門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卡脖子”問題,給企業增加各種限制性條件,市場上侵權套包等假冒偽劣違法現象還很多,影響了正規馬育種者的快速發展。
六是遺傳改良的基礎條件不足。馬育種缺乏有效規劃與指導,主要品種育種方案不健全,品種登記、外貌鑒定、生產性能測定和遺傳評估等基礎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多數原良種場、保種場專業技術力量不足,種公馬總體性能有待提升,核心群群體規模小。基層良種推廣力量不強,人工授精等實用技術普及率和成功率偏低。原良種場、保種場、科研院校和技術推廣部門相互協作的育種體系尚不健全。
七是地方馬種選育程度不高。地方馬種普遍缺乏持續選育,專門化品系選育滯后,馬種資源開發利用不足,適應多用途市場消費需求的產業化生產格局尚未全面形成。多數地方品種生產性能不佳,馬匹調教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地方品種數量呈減少趨勢,個別品種已處于瀕危或瀕臨滅絕狀態。品種登記與利用體系銜接不夠緊密,馬種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
八是盲目引種雜交現象嚴重。一些地區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更換父本品種,短期內雖然起到了提高生產性能的作用,但帶來了種群遺傳背景混亂、雜交目標不明確、育種手段單一和生產性能停滯不前等問題。
三、內蒙古馬屬動物種業發展建議
一是加強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增強種子產業競爭力,主體是企業,核心是品種,關鍵是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堅強后盾和潛力所在,種子企業應當逐步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走育種、繁育、推銷一體化的道路。一方面,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在種質資源利用、育種技術方法、新品種或新品系培育、產業配套技術等方面實現創新,使企業向科研、生產、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從事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應加大對行業中潛力企業的扶持力度,培養引領型企業。一要加強分類指導。支持馬屬動物育種企業向育繁推一體化、專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引導馬屬動物育種種業企業向育種公司、制種公司等專業化方向發展。二要促進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借助科研單位研發優勢實現雙贏,形成育、繁、推一體化的機制,有利于做強做大種子企業,同時提高馬屬動物育種種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三是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要打好“種業翻身仗”,良好的發展環境是首要條件,而種業知識產權則是種業發展環境要素中的最重要一環。農業農村部與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簽署了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進一步加強行政和司法協同,從行政執法、司法保護、行業自律等環節完善保護體系,構建全鏈條保護格局,嚴厲打擊侵害種業知識產權行為,鼓勵支持原始創新,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有力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將加大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抓緊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明確司法裁判規則,依法懲治各類種業侵權行為,推動解決舉證難、侵權賠償額低等問題。作為內蒙古農牧業的主管部門,自治區農牧業廳也應該加大市場管理力度,打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侵權等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變管理為服務,真正實現“放管服”。
四是支持有創新能力的種業企業快速發展。支持在科企合作、品種選育、營銷推廣、產業鏈融合等方面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快速發展。一是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在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設立重大科技項目。例如:設立馬屬動物育種專項,對有能力開展馬屬動物育種的企業進行支持,在儀器設備、人才培養、育種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五是設立后補助或獎勵基金,鼓勵企業持續投入科研創新。對育種、品種推廣成果顯著的單位進行獎勵。例如:對審定通過后在市場上累計推廣一定數量的品種進行獎勵,鼓勵企業持續投入科研進行創新的積極性。
六是創立種業發展專項基金。設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通過“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參與”,搭建種業基金平臺,使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發揮聚集效應,支持自治區種子企業的發展,如山東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安徽省種業發展基金等。通過專業的股權投資機構和種業知名企業(專家)聯合成立種業發展專項基金,利用社會資本,參股或控股種企,扶持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政府在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七是縮短品種培育年限,加快品種審定步伐。目前內蒙古主要動物品種年限很長。自有知識產權品種很難通過審定進入市場。我們應該縮短馬屬動物培育年限,在品種審定中把握好生產風險,盡可能多審定一些品種服務于內蒙古畜牧業生產。
八是構建種業創新戰略聯盟,成立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和特色畜種的產業技術體系。成立馬屬動物種業創新聯盟、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和特色畜種的產業技術體系,為科研院所和企業提供服務平臺,整合全區資源,開展技術創新,重點解決“卡脖子”問題。目前,內蒙古農業大學已經做好了聯盟成立各項準備工作,聯盟成員由科研、教學、企業等各個方面單位組成,近期將召開成立大會,聯盟將為自治區打好種業翻身仗做好服務。
九是遴選國家馬核心育種場。制定國家馬核心育種場遴選標準,采用企業自愿、省級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推薦、遺傳改良計劃領導小組組織實施的方式開展遴選工作。
十是組織開展品種登記。組織開展馬匹品種登記,制定馬品種登記技術規范,建立登記信息系統數據庫。逐步形成完善的品種系譜材料及紙質與電子檔案,并動態跟蹤種群變化情況。
十一是建立生產性能測定技術規程,開展種馬生產性能測定。制定實施種馬生產性能測定標準和管理規程,以核心育種場為主開展場內生產性能測定。根據各地特點,測定內容選擇生長發育、運動、產肉、產奶、繁殖等性能,測定方法確保科學、規范、統一。在馬優勢區域建設國家馬生產性能測定中心,負責對種馬的生產性能進行抽測。制定種馬后裔測定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制定馬遺傳評估方案,建立馬遺傳評估體系。建立全國種馬遺傳評估中心。品種內開展核心育種場間遺傳關聯度評估,建立持續的場間遺傳聯系。
十二是完善馬繁育體系。支持種公馬站和馬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站點建設,按要求使用經性能測定且遺傳評估優秀的種公馬。依托各級馬良種補貼項目,加快普及馬人工授精技術,將優良種馬精液迅速推廣應用,帶動商品馬生產水平全面提升。
四、結語
我國馬業已經進入多元化的現代馬業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全面提升自主培育能力是新時代對我國馬種業提出的迫切要求,政府、協會、企業和科研推廣機構等社會各界應緊密協作、共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馬種業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曉,崔建藏,李高成.淺談我國種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農業科技通訊,2011,(6).
[2]李志勇.央地聚焦兩方面政策打好“種業翻身仗”[N].經濟參考報,2021-06-08.
[3]王文林.我國種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農業,2013,(2)
[4]金京花,劉彤,張強,金國光,全成哲;,薛洪亮.淺談我國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水稻,2014-11-15 .
[5]李飛.推進行政執法和司法緊密銜接 合力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N].農民日報,2021-05-28.
[6]李國梁.農業農村部、最高人民法院簽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N].中國食品安全報,2021-05-29.
[7]王曼,李金榮,楊博文.張家口市種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種子世界,2018,(7).
[8]張心壯,白東義,芒來,王文興,黃博光.蒙古斑點馬不同部位肉品質及營養成分的比較分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2).
[9]畢建華.我國玉米種子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種子科技,2012,(12).
[10]張偉,汪寶卿,劉開昌,趙海軍,趙紅軍,王翠萍,張立明.新形勢下我國種業發展的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