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語 王燕平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燦爛而又輝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卷上,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我們畫上了濃墨重彩、閃耀光芒的一筆。近年來,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人們對民族音樂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琵琶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之一也得到了密切的關注,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涉及眾多領域,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與軟件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琵琶的傳播與發展也面臨改變,如何將以琵琶為代表的民族音樂與現代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探索出緊跟時代步伐的發展方向,成為琵琶演奏者與學習者的一個挑戰。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既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
(一)琵琶的傳播價值
琵琶,作為民族彈撥樂器之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其廣闊的音域和鮮明的音色為大家所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音樂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琵琶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曲目,還可以在現代流行音樂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2018年的《國樂大典》中,琵琶“四大天王”之一方錦龍老師用琵琶演奏出十幾種音色,所以,中國的民族樂器屹立于世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深厚,傳播價值不可估量。現代科技的發展為琵琶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數字化技術在琵琶藝術傳播中的實用價值
現代媒介直接影響著琵琶的創作、傳播和流通,相互起著不同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新一代的琵琶創作方式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創造出越來越多自由和多樣化的音樂,現代媒體是通過現代應用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傳播各種信息的一種新方式,它對琵琶以及整個民族音樂產業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網絡媒體、電視媒體和其他具有完整視聽功能、交互性強的傳播媒介與音樂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在音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音樂觀念、音樂制作方法、音樂表演方法的全面創新,促進了音樂的廣泛傳播,與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相比,現代音樂傳播媒介具有更加多樣化的特征,這些差異有效地豐富了音樂傳播的方式,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基于現代媒體的音樂藝術包裝也有力地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當音樂與數字化技術相互交融,跨學科發展趨勢逐漸擴大,藝術與科技的聯系日益密切,音樂與智能化技術的對話不斷增強,使得音樂藝術出現了新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利用大數據算法,應用于音樂的旋律性創作、音樂演示、樂器音效、音樂會以及數字音樂等方面,給音樂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改變。
藝術與數字化技術融合的實例:
1.MIDI音樂制作技術推出于1983年,現代音樂大部分都是用MIDI加上音色庫來制作合成的,2020年2月22日,推出了MIDI2.0版本,MIDI2.0對MIDO1.0的功能進行了擴展和升級,MIDI2.0的更新將推動整個行業推出更智能、更具表現力的MIDI連接設備,同時也保持能與目前市面上數以萬計的使用MIDI 1.0設備間的通訊,通過音軌的編輯來合成音樂旋律,它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音樂制作的成本,提高了音樂制作效率。在MIDI音樂制作中就有琵琶等民樂的音效,極大地方便了一些音樂制作者對于民族樂器音效的需求,現在很多音樂制作也是在追求中西方音樂的融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族音樂在數字化時代不被忽視,并且進一步促進大家對民族音樂的認識。
2.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樂器也逐漸趨向媒體化發展,利用智能配件、光學觸控及智能系統程序,研發出AI琵琶,以及相關的教輔系統,為琵琶初學者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自學框架,通過AI唱譜、AI智能糾正錯誤、AI智能化打分等多元化形式,寓教于樂。除此之外,還相繼出現了智能吉他、數字化機器人演奏樂器等技術成果,與科技融合加快了民族音樂的發展,同時也改善了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學習音樂。
3.跨媒體智能音樂生成系統,結合了樂理規則推理方法,大數據算法和MIDI音樂數據,具備自動學習、推演及總結的能力。“在音樂創作領域,以科技手段為核心的音樂創作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品種,也豐富了人們的聽覺乃至視覺世界”[1]。通過一些智能軟件大家可以學習音樂的節奏、和弦、風格還可以預測音符的走向,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量化地生成音樂片段,現在有技術公司也相繼推出一些相關的第三方軟件,如琵琶樂器APP、琵琶調音APP、音樂合成軟件、AI音樂學院、琵琶模擬APP等智能音樂系統,這些智能軟件的出現,方便了很多音樂人士。
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學習,可以模仿很多音樂演奏,比如在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Robo Game機器人大賽上,便有機器人通過電腦編程演奏了動聽的琵琶曲,新的演奏方式給人們帶來不同以往的視聽感受。不僅僅是琵琶或者民族樂器,還有很多新興的人工智能應用處于開發或者實驗推廣階段,科技與音樂的融合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種融合會讓更多的人接觸音樂并且動手創造自己喜歡的音樂,無論是琵琶的發展,還是音樂產業在行業中的發展,都已經離不開科技的支持。
“在高新技術的助推之下,新媒體音樂項目正在成為影響和推動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新動力”[2]。新型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民族音樂產業跨領域發展。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音樂產業的蓬勃發展,音樂產業的發展也必須依靠數字化技術的支撐,兩者的跨界融合實現“科技+音樂”的共同進步。“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只有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提升,才能夠進一步認知文化產業的價值,如此一來,文化產業的市場推動力才會有效提升”[3]。
(一)音樂產業在數字化領域創新應用場景實例:
1.音樂會等演出
VR、AR、全息投影、4K等技術已在音樂演出中廣泛應用,互聯網實時直播技術還使用戶可以最大程度地享用和消費音樂資源,例如音樂會或音樂節,并為音樂產業找到更多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如今,用戶可以在計算機或移動設備上在線欣賞高清視頻,還可以進行線上互動,如《琵琶·虹》樂團的音樂會演出,將讀點藝術與現代藝術在舞臺上完美結合到一起,掀起了一場“琵琶”潮流。現場采用DV開場,用于播放樂團的排練花絮,MIDI也是為音樂會特別制作的,環繞式的聲場布局也賦予了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再如3D音樂會《中國十二生肖》現場運用了一系列當下新型的科技,“展示了12首民族聲樂藝術歌曲與計算機音樂、人工智能技術、新媒體藝術等結合在一起的創新性表達方式,還加入了虛擬主持人、機器人、人工智能伴奏、5G+VR/AR共享平臺、大型多媒體等‘吸睛元素,是中國首場高科技音樂會”[4]。民族音樂的表演和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和現代科技的融合也在探索實踐中逐漸走上正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已經為中國民族音樂產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是一個可以分為很多個細小門類的板塊,在音樂教育中,教學方式都是老師手把手教學,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音樂教育的普及速度。3D全息音樂會、AR樂器全方位講解、5G+4K遠程互動音樂教學等,這些新興技術與音樂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如“2019年北京國際音樂生活展暨國民音樂教育大會”上5G+4K遠程互動音樂教學現場上,一名頭戴耳機的小朋友與正處于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實現了琵琶合奏,音樂、手勢通過視頻展現完全合一,盡管雙方是通過視頻交流,但沒有網絡延遲問題,科技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琵琶教學方式。
3.樂器的智能化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音樂智能科技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樂器行業的運營模式和發展戰略,催生了新的消費景觀。依托互聯網智能平臺,眾多企業將樂器展示、品牌傳播、理念創新、娛樂互動等融為一體,打造新的樂器產業生態鏈,推動傳統樂器產業的智能化發展,人工智能與樂器之間相互結合,可以讓體驗者看到不同樂器的演奏方式。
音樂與科技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創新,音樂平臺之間的跨界合作促進了音樂產業的發展,構成數字音樂平臺布局多元化、全品類的長音頻內容體系,音樂產業與音樂科技的融合和創新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在數字化技術盛行的大背景下,以往的民族音樂形式已經逐漸跟不上潮流,民族音樂需要尋求一些合適的發展途徑。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應用在各個領域,而不是拘泥于現在的形式,受到現在非常流行的星空藝術館啟發,民族音樂可以建造3D立體的音樂藝術館。以琵琶為例,從琵琶種類的展示到知名樂曲的演奏、樂曲故事的可視化立體展現,全部用技術的手段多方位多角度3D立體智能化的展現,使觀眾擁有沉浸式的琵琶參觀體驗,極大地消除現在大多數展覽的枯燥性;“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數字化技術手段,讓琵琶藝術和各種信息形式相互結合,創造出新型的內容和形式。如電音琵琶、水晶琵琶在形制和展現方式上的革新和創造”[5]。
在未來,還有更多民族音樂與科技融合的新方式等待我們實現,如3D音樂藝術博物館、3D琵琶音樂會、3D線上琵琶教學等,這些新技術若能實現,將會使民族音樂的發展緊跟新時代的步伐,使大眾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方式發生新的轉變。
音樂是跟人的內心情緒、情感貼合最近的,它的抽象形式是最強的藝術表現,沒有那么具象,會更加接近人內心的情感。那么現代科技的加入,就會加入一些智能創作的成分,會幫助作曲家創作,或者加入一些智能呈現,科技的加入給民族樂器乃至整個音樂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只有在技術應用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盡可能地掌握主動權,更好地保護本國、本地區的民族音樂文化”[6]。科技的出現讓音樂變現形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在日后的發展趨勢中,只有文理交融,促進藝工融合,跨學科跨領域研究,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日益提升的追求,音樂已經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基于人工智能在音樂領域應用的進展與思考也會越來越多元化,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民族音樂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
注釋:
[1]廖家驊:《科技:音樂的一柄“雙刃劍”》,《中國音樂》2010年第1期,第173-175頁。
[2]李小瑩:《當音樂藝術遇上“黑科技”》,《音樂生活》2020年第3期,第23-25頁。
[3]鄢紅:《“互聯網+”模式下的中國文化藝術傳播》,《中國民族博覽》2020年第22期,第248-250頁。
[4]金姬:《用3D+5G,怎么玩音樂?》,《中國藝術報》2019年7月8日。
[5]張蕊:《新媒體視野下琵琶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民族音樂》2017年第6期,第11-13頁。
[6]楊曉:《大數據時代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困境及對策分析》,《中國民族博覽》2019年第3期,第161-162頁。
石金語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2020級在讀研究生
王燕平 教授,中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