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
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目標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而“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農村土地問題,做好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關系到我國農業問題的平穩發展。本文通過調查某地區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開展情況,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主要開展形式,改革特點和存在問題,并研究了相關解決措施,以期能夠為我國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創新改革提供發展方向。
股份制改革是近些年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改革的新模式,但凡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都開始積極鼓勵當地進行集體土地股份制改革,在進行集體固定資產分配過程中能夠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優化固定資產分配收益,進一步提升土地規模經濟效益。在開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過程中,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一、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一)以土地資源入股
如果是以農村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在農村當地建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那么在當地股份合作社中已經入股的土地資源,大部分都是進行對外租賃以及對外發包為主。在對外租賃或者是對外發包過程中,通過土地資源獲得的相關收益,需要根據當地承包土地入股的土地資源數量,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這樣當地的農民能夠獲得更加穩定的經濟收益或者是分紅。
(二)土地作價入股
土地作價入股是把土地資源、資金和技術資源進行入股,這些都屬于十分重要的入股要素。在當地設置股份合作制度之后,成立股份合作社,把入股的土地資源都投入到土地經營過程中,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益。在這個過程中,土地作價入股可以分成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單純的使用土地資源進行入股,這也是在當地建立土地合作社的重要基礎條件,建設土地合作社后能夠把土地作價折股,然后投入到不同的股份制企業當中,通過企業的運行經營獲得利潤。利潤的分配要按照當初農民入股的份額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確保資源劃分符合分配制度要求。第二種屬于土地入股、技術資源入股以及資金資源參股的方式,這種入股形式建設出來的是聯合股份合作社,或者是可以直接建設成為股份制企業,企業實現統一運營,獲得的收益按照股份進行分配。例如某地區屬于糧食生產大縣,在當地建設糧食生產合作社,采用了多種形式共同組建糧食生產合作社,其中入股的土地資源占據了五千多畝。另一地區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社之后,把當地一千五百畝土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了當地龍頭企業中,實行土地股份制經營,量化到農戶折合成為股份。農戶按照股份參與到土地租金收益當中接受分紅,這樣土地實現了集中利用,有利于規模性經營的開展。
(三)村社區經濟股份合作實行土地股份量化
部分農村地區實行農村經濟股份制改革后,能夠實現集體資源量化管理的目標,需要在當地村社區中成立經濟股份合作社,以貫徹落實土地股份制改革相關政策。在農村地區貫徹落實土地股份制管理之后,可以單獨成立屬于當地的股份合作社,也可以利用當地已經具備的股份合作社來開展各項工作。但是獨立成立的土地合作社屬于社會股份合作社的二級機構。農村地區的土地股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宅基地的使用權,以及其他集體在建設中對于土地的使用權等,這些都屬于土地使用權力。
二、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作用
(一)土地股份制改革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在貫徹落實土地股份制改革過程中,以土地確權、戶籍改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以及農村金融體系等工作的開展,推動土地股份制改革,以期能夠促進我國城鄉統籌發展。例如某地區開展土地股份制經營,入股面積達到了五百畝以上的人家,每家每戶可以領取三萬元的補助經費。可以按照當地的收益分成相關條件要求,享受養老保險補貼以及土地流轉一次性補貼等優惠。通過開展土地股份制改革,能夠優化農村地區的各項資源配置,促進我國現代化城鄉同步穩定發展。同時當地的城鄉統籌發展,也能促進土地股份制改革的貫徹落實。
(二)土地股份制改革促進土地規模流轉
農民以土地入股,實現了土地規模流轉。農戶在承包土地入股之后,一般都不能單方面決定隨意退股,能夠有效實現長期化、規范化、統一化的土地流轉,保障了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同時也能夠打破土地轉包以及土地返租和倒包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例如一部分農村地區在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時候,為了能夠鼓勵當地農民支持土地股份改革,制定出現金獎勵機制,農戶選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土地流轉模式,能夠獲得一定的現金獎勵。在現金獎勵的推動下,當地農民都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大力支持,實現了土地資源大規模的高效流轉。
三、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現存問題和風險分析
(一)缺少政策法律支持
在農村地區實現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能夠創新當地集體資源和資產管理模式。據調查顯示我國一部分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并沒有涉及到資源型資源。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農村地區建設土地股份合作社,用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行入股,這樣形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進程十分緩慢,需要不斷地完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范圍、條件、程序等,利用嚴格的法律讓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更加規范統一。
(二)股權設置和固定界定存在矛盾
據調查顯示,一部分地區在進行農村土地股份制過程中,是按照股份制改革在冊的成員數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但是在實際的貫徹落實中還存在較多的糾結點。例如股份制改革居民選擇了不同的補充方式,而在發展過程中土地價值不斷提高,選擇股權補償的居民分紅不斷提升,高于現金補償額度,選擇現金補償的居民會選擇重新獲得股份分紅,帶來一定的社會矛盾。需要詳細調整當地村和社區集體了解當前股份分配方式存在的不完善之處,并借助于政策和法律規定確保農村土地股份制貫徹落實更加規范。
(三)合作社經營管理壓力大、風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