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芳
共享發展理念立足于新的時代背景,在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基礎上孕育而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其蘊含著豐富的時代內涵、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來,我國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集中體現,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價值追求。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時代內涵
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指導,繼承中國傳統“大同”思想及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階段的發展智慧,針對現實問題而誕生的,是時代的產物,具有科學的時代內涵。
在發展的歸宿上,強調全民共享,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凸顯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全體人民都有權利分享發展成果;在發展的廣度上,共享發展理念致力于全面共享,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對于生活的期待值不斷攀升,片面的物質層面的需求已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而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旨在滿足人民生產、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以提升人民幸福感;在發展的深度上,創造性提出“共建共享”,明確了“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堅持了我國的分配制度,反對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使“共享思想”得以落地;在發展的速度上,“平均”并不是共享的表現,“均衡”才是人民所期待的;同時,“共享”是一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全體人民舉國同心、共同參與的過程。
二、共享發展理念的時代特征
“共享”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實現了這一觀念的目標化、體系化,在價值旨歸、發展思路及實踐思維方面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
(一)堅守為民初心
“人民”始終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主體,滿足人民需要始終是我國發展理念的價值追求。習近平指出:“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民始終是發展與共享的主體,轉變了以物質發展為主的發展理念,關注人的發展,實現由“重物”向“重人”的轉變。
就內在遵循而言,共享發展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原則,始終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主力軍,是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享有者;就價值旨向而言,實現“共享”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毛澤東同志曾說:“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著眼于人民的需求,蘊含著共享發展的意味;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正確判斷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指明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科學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強調了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致力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其后,江澤民同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并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胡錦濤同志更深化這一思想,提出“全體人民共享成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共享思想的內涵,突出人民在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發展更多關注人民物質層面的需要。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滿足人民物質需求,更關注人民的全面發展,鼓勵發揮個體的創造性,激發個體參與建設的積極主動性,以期實現人民整體和個體的發展需求,具有濃厚的人文性關懷。
(二)堅持整體推進
“共享”作為新時代的發展理念之一,是新階段的發展思路指引,在參與主體、共享的區域與內容方面呈現出整體性。
就參與主體而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全體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自覺創造的偉大事業”,缺一不可。十八大之前,受現實條件制約,我國發展理念更加重視發揮黨的領導作用,以創造人民自由發展的條件,人民主體力量的發揮相對較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明確社會發展、國家富強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尊重、發揮人民的力量,真正做到依靠人民,實現了人民享有向共建共享的轉變,夯實了全民共享的基礎。
就共享區域而言,建國以來,生產落后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聚焦于生產力的提高,鄧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幫助和帶動后富”,主張通過“重點突破”的方式逐步實現最終目標,推進了沿海地區的迅速崛起,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到了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實現平衡發展、充分發展成為更為急迫的任務,這就要求發揮“先富”的帶動、輻射作用,以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共享”,實現全國的平衡發展,提升整體綜合實力,實現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
就共享內容而言,處于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共享的內容也更加的豐富。建國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滿足人民生活物質、文化需要成為了主要任務;改革開放逐步改變了這一現狀,人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單一的經濟共享已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轉化為更重要的一方面。因此,鄧小平提出“物質精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十八大以來,共享的內容更是不斷豐富,領域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突出問題導向
共享發展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產生有著重要的時代使命,不僅形成于現實發展的需要,更是以解決現實的問題為落腳點,具有針對性、實踐性。
思想是時代的聲音,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發展要求。建國初期,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鞏固新生政權、維護社會穩定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變我國落后的現狀,加快經濟的發展是當時的主要任務。然而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人民物質需求得到很大程度滿足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人民之間的貧富差距,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制約著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其次,新時代社會矛盾出現新的變化,呈現出利益性、交互性、全面性等特征,人民期待公平正義,社會提出均衡發展,時代要求全面發展,共享發展理念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