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廈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目的在于提升貧困戶地區的造血能力,實現貧困戶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產業扶貧入股資金更是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重要使用方式。經過本人對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審計,分析產業扶貧入股資金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改進建議。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扶貧是一項偉大的利民舉措,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更是一項偉大的的成就,在扶貧工作中,全國上下各單位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總要求全面落實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不斷加強扶貧工作力度,以發展扶貧特色產業為重點,構建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同時大力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脫貧攻堅大環境,多方位、多渠道開展扶貧工作。經過本人對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審計,淺談產業扶貧入股資金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相關的建議。
一、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概念及運營模式
產業扶貧資金是指專項用于直接促進扶貧開發對象發展生產和增收脫貧的資金,包括各級財政安排的扶貧開發專項資金、定點扶貧單位自籌專項資金和社會扶貧定向幫扶資金。
產業扶貧入股資金采用“貧困戶+村委會+公司(合作社)”的合作形式,與把扶貧產業資金投資入股到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采取按投入扶貧本金及約定的比例進行每年分紅的形式,把扶貧產業入股資金的收益分配給村委會,村委會經過對貧困戶進行綜合考核后將收益進行二次分配,幫助貧困戶創收致富。合作帶貧企業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主要方式為:(1)政府將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的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每年按投入扶貧資金本金及約定的比例支付扶貧幫扶收益,合作期限滿后返還本金;(2)根據用工需求,優先安排貧困戶參與,實行同工同酬;(3)技術培訓:對貧困戶進行技術培訓。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目的在于提升貧困戶地區的造血能力,實現貧困戶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產業扶貧入股資金更是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重要使用方式。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實屬不易,但是由于脫貧成果的不穩定以及脫貧貧困戶的抗風險能力仍較弱,鞏固脫貧成果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未來幾年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監管、效益的兌現、合作期滿后本金的回收以及本金回收之后如何利用,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和關注的;另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如何探索出農村產業發展的經濟內生動力,確保脫貧的貧困戶不返貧,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因此,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正確管理和使用,對于持續改善和提升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和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產業扶貧入股資金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帶貧企業對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政府將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公司(合作社)后,由于鄉鎮的公司(合作社)規模較小、管理能力薄弱、內控制度不健全,部分公司(合作社)將收到的產業扶貧入股資金轉入個人賬戶或大額提取現金后進行開支,資金使用不規范,且部分支出沒有相關的審批程序,支出未取得正規的財務憑據,產業扶持資金存在流失風險。
部分產業扶貧入股合作的公司(合作社)沒有獨立的財務人員,財務核算工作由兼職的財務人員擔任,由于兼職財務人員對公司(合作社)業務不熟悉,賬務核算不清晰、不完整,難以準確反映公司(合作社)的經營狀態,不利益對合作公司(合作社)效益的監管和評估;部分公司(合作社)將產業扶貧專項資金與自有資金合賬核算,未對扶貧資金開通專管賬戶,未實施專賬核算,不能完整提供產業扶貧資金的具體支出內容,也不能準確反映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本金余額。
(二)產業扶貧入股資金投入效益不明顯
集體經濟是產業扶貧的重要主體,也是產業扶貧項目落地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目前農村產業發展普遍面臨才人短缺的難題,既缺少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經濟管理、市場營銷、電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與鄉村產業發展相契合的本土實用技術人才;同時鄉村地區尚未建立完善的資金投入機制,金融服務能力不夠,難以促進產業的發展。
鄉鎮集體經濟總量小且分散,可選擇的開展產業扶貧入股合作的企業不多。目前大部分的產業扶貧入股資金投向鄉鎮的小微企業,以及合作社,項目引入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然后這些合作社及小微企業再將產業扶貧資金投向的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但農產業市場不穩定,常常會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品牌、缺產業鏈等難題,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經濟效益低,對產業扶貧的發展難以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在推動產業扶貧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統籌層面的問題,部分項目傾向于利益短期化,或投入項目時一哄而上造成市場過剩,造成產業扶貧入股資金的投入效益難以體現。
產業扶貧入股資金除了投向市場經濟的公司(合作社)外,另一部分產業扶貧入股資金投入村辦企業,但村辦企業未能充分發揮產業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首先由于鄉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部分村辦企業經濟收入來源有限,經濟項目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部分村辦企業依靠出租集體土地等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規范化經營,另村辦企業普遍缺乏人才、資金、技術及管理團隊,大部分村辦企業收入規模小、收入不穩定,且缺乏對企業運營成本的管理,常常企業運營成本很高,造成企業經營虧損嚴重;其次村辦企業的前期基礎建設費用全部靠產業扶貧資金在投入,公司的流動運營資金嚴重不足,當產業扶貧資金分批回收時,可能會導致村辦企業的流動運營資金不足,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難以實現持續發展;最后,當大量的產業扶貧資金下沉到村集體時,集體經濟組織中很多職能是由村委會代之行使,村級組織和村干部在發展集體經濟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但目前村干部整體文化程度不高,從事經濟、技術和管理的工作經驗嚴重缺乏,使得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時缺乏必要的辦法和措施;部分村干部發展的意識不夠強,缺乏創業的精神,難以帶動大量產業扶貧資金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