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娜 陳國華 陳維鳳 馬廣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疊加的現實情況下,國家提出了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型發展戰略建議。特別是在擴大內需層面,更加注重國內內循環。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更為區域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發展時代。高速鐵路已成為全新經濟增長點,它能夠助推沿線地區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而協同帶動區域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并邁向新臺階。江蘇省制造業目前存在諸如傳統制造業占比較大、結構性供需矛盾突出、產業融合力度不足等問題。這時,高鐵時代的來臨就能“倒逼”制造業優化升級,擺脫目前困境。故本文正是基于此,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試圖分析高速鐵路對江蘇省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助推作用,并提出避免高鐵帶來的不利影響下的具體對策。
一、引言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蔓延,經濟受到極大影響,長期萎靡不振,據預測至少未來五年外部經濟形勢會非常嚴峻。在此情形之下,僅憑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已不再現實,必須要充分擴大內需、增加經濟增長極,最大程度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及內需潛力,全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絕對不是臨時之計,而是國家長期戰略。未來五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窗口期”,應以打造雙循環產業鏈和密集高鐵網、拓展經濟帶為抓手,引流聚能、夯實根基、提升效能,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
截止至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擁有世界上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的國家。為保障科學技術與先進生產力的融合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協同發展,同時新時期也對高速鐵路的建設與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當前,全國多地已建成1小時、2小時高鐵圈,江蘇省緊隨其勢,已建成“三縱四橫”的高速鐵路網,并打造“1.5小時高鐵圈”。
二、江蘇省高鐵建設及沿線制造業現狀
(一)江蘇交通不再“散盤”,蘇北地區邁進高鐵新賽道
交通是城市大動脈,特別是鐵路建設是連接省內、省外其他城市的重要途徑之一。截止至2020年底江蘇省高鐵總里程已達到2000多公里,預計2025年將超過3500公里。如表1所示,蘇北地區已搭上高鐵快車,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連淮揚鎮鐵路被譽為“江蘇省高鐵脊梁骨”,已于2020年12月11日正式開通運行,這就標志著蘇北地區終于擺脫無路無網、常年只能靠大巴、火車與其他地區相連的狀態,開啟高鐵快車新時代。伴隨著高鐵數量的不斷攀升,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流動速度,完善城市間基礎設施的同時,更是為沿線地區為經濟助力,在縮短距離的同時又減少運輸成本,高鐵的時空壓縮效應正日益顯著。
(二)江蘇省制造業現狀
制造業是國家擴大內需、穩定外需的壓艙石,更是地區發展的基礎作用力。一方面,從近五年的數據來看,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制造業生產總值一直處于全國領先的位置,且逐年增加趨勢迅猛;平均來看,制造業創造的生產總值已占到四至五成,基礎性和根基地位明顯。
另一方面,江蘇省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已經積極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建立了南京高新區、蘇州高新區等18個國家高新區,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設區市全覆蓋的省份。物聯網、新材料、軟件、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行業已穩居全國第一,其中物聯網產業已形成以無錫為核心,向全省范圍內輻射的成熟產業布局;同時以蘇州、南京兩地物聯網產業發展帶動其他各地市協同發展,經測算,該產業年均增長達30%以上。
三、高鐵開通將給江蘇省制造業帶來全新挑戰
高鐵帶動產業發展,產業又會影響高鐵布局。我國現已進入“中國制造2025”關鍵戰略期,新時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理順國內工業產業的總布局和未來的深入發展,不斷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高速鐵路作為城市基礎設施之一,對于相關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一般反映在其輻射范圍上,能直接刺激范圍內城市經濟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形成高鐵經濟帶。同時,產業狀況建設良好,經濟發展程度也不斷提升,對于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有利于建成高效鐵路網。但是,高鐵隨之而來的“過境效應”、“虹吸效應”、“錯配效應”等對于沿線制造業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一)仍以傳統制造為主,“過境效應”顯現,先進制造業水平未得到提升
截止至2019年,江蘇省內制造業企業中的先進制造業企業數量占44.56%左右,其中產業先進性部分占19.81%,技術和管理先進性部分占24.75%。從數值上看,江蘇省制造業總體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前列,但不論是以原料采掘為主的采掘、冶金、化工、裝備等行業,還是以輕工為主的紡織、服裝、食品等行業,仍處于傳統制造業行列,多數企業沒有與數字化接軌,科技化水平不高,雖然承接投資項目有國際化趨勢,但代加工產業多見,自主創新型制造企業數量較少。
高鐵能帶來優勢資源流入的同時也為本地優勢資源提供了更多流出渠道,“過境效應”顯現,諸如只通過乘坐高鐵完成通勤或是短暫出差等情況更加多見,不會對本地經濟、社會產生過多影響,對于先進制造業水平的提升等均未發生大幅改變,聚集效應等多種可預見的機遇更不會出現。
(二)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虹吸效應”加劇地區差異,結構性供需矛盾升級
長期以來,江蘇省傳統制造業企業產量與社會總消耗量嚴重不匹配,產能過剩,無法與地區優勢產業相結合。結構性供需矛盾一方面表現為無效供給過剩:傳統產業占比多,供給差異性不明顯,工業消費品領域變動缺乏彈性;另一方面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高技術層次產品短缺,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個性化需求。這樣不僅會創造無用價值,還會對環境、制造業轉型升級等起到制約作用,與其他地區水平進一步擴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的中長期部署,江蘇省急需探索出一條解決結構性矛盾之路。
高鐵帶來的“虹吸效應”使得本地優勢資源更便捷地流向發達地區,快速擴大地區間差異,造成本地雖開設高鐵但資源仍未聚集的局面,甚至于本地優勢資源大范圍向鄰近其他地區快速聚集,進一步加劇制造業結構性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