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洋

社會網絡是一種通過構建人際關系增加社會資本的方式,也是傳遞社會資本的重要媒介。在農民的融資行為過程中,社會網絡無疑會對其資金可得性和借貸規模產生一定的影響。鑒于此,本文試圖從社會網絡理論中信息異質性視角出發,并結合理論雙軌制對農民融資行為展開深入地研究,以期為緩解農村資金供需矛盾和推動農村金融市場穩定發展提供些許的幫助與指導。
一、引言
中國屬于一個比較典型的“二元經濟”體制國家,農村金融市場分割長期性存在。農村金融抑制現象愈加嚴重,利率管制和信貸約束明顯。另外,農業生產具備成本高、收益低和風險大等弱質性特征,要素投入規模不經濟,農業的整體投資環境較差。因而,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農業弱質性和金融抑制等因素導致我國農村資金不足,并呈現單向流動,即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城鄉資金流動比例失衡。具體而言,農村資金以其“流動性偏好”在金融、財政和價格剪刀差三類渠道中外流,往往最終流向城鎮或第三產業的資本陣營,造成嚴重的農村資金非農化現象。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2006-2015年的十年間,通過金融渠道的外流資金規模就高達2萬億元,給農業投融資帶來嚴重的資金缺口,弱化了金融支農能力;對普通農民而言,進一步拉大城鄉收入差距,切斷經營性收入的資金來源,降低整個社會的資金配置效率。
目前,在這樣一種農村資金外流的約束環境下,勢必會導致微觀個體行為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時受到較大信貸制約,面臨著農村資金供需矛盾產生的一種融資行為約束。鑒于該背景,本文認為農民融資難之題需從內部資源得以突破,亟待從社會網絡或社會資本視角展開融資行為的可得性與規模效應研究,并結合融資過程中利率雙軌制存在及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緩解農民融資難之題。
二、社會網絡理論
格蘭諾維特認為,社會網絡關系的強弱決定獲取信息的性質及個人達到目的的可能性。在社會網絡理論中,強關系以其較高同質性加速農村資金的流動性,弱關系則由于信貸約束以及交易成本,致使農民融資可得性較低,存在嚴重的門檻效應和資金配給現象。社會網絡關系信息異質性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緩解農民資金規模約束,但受制于農民的社會資本;同時,信息異質性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資金供需雙方談判成本可能較大,需要雙方關于資金可得性和資金規模進行綜合考量。除此之外,弱關系融資渠道一個較大的弊端就是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融資成本上升,因而信息異質性往往加劇資金匹配的難度,提升資金交易成本,進而對農民融資行為產生門檻性的影響。
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民一般對正規金融機構存在認知偏差,抵押擔保意識匱乏,同時信貸產品、金融服務也多與這一類需求不相適應,即生活型資金需求、小額度資金需求以及低信用高風險資金需求致使資金到不了農民手中。對正規金融機構而言,農村市場主體集中在分散的小農民和小微企業,貸款項目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風險成本和監督成本都比較城市居民過高,使得正規金融機構僅僅只有政策支持上的零星貸款。關于這一點,正規金融機構亟需完善抵押擔保信用體系建設及風控、激勵補償機制,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降低正規金融機構面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沖信息異質性帶來的成本風險。再從社會網絡來考察,雖然農民和城鎮居民、大中型企業、正規金融機構都屬于異質性的網絡關系,但是由于馬太效應的存在,城鎮居民資金可得性普遍較高。然而,考慮到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存在,使得這一部分資金缺口理論上具備了合理性,因為非正規金融機構作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補充,以其較低的信息異質性占據比較優勢。相關研究表明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存在替代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為農民的融資行為問題解決提供了思路。
從農村社會資金流動的方向來觀察,當考察信息異質性為基礎的社會網絡融資渠道時,不同社會網絡渠道的融資可得性和融資規模也會更加明顯地適應著農民資金需求得以滿足。具體而言,雖然信息異質性社會網絡渠道包含諸多不確定因素,致使農民融資不可得,但是其一旦處理好交易成本與風險控制,在相比信息同質性融資渠道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功能,即信息異質性能夠傳遞的社會資本是多元的和廣泛的,體現在農民融資行為中便是融資規模這一優勢。因此,考慮不同社會網絡融資渠道時,得出信息異質性加速農村地區資金流動,這是研究社會網絡對農民融資行為的一個重要假設前提,亦即融資可得性和融資規模都呈現隨著社會網絡關系強弱而變化的特征。從本質來看,社會網絡具備兩層含義:一是是否存在信息異質性,也就是資金的借貸難度;二是信息異質性的程度能夠在多大范圍內發揮多大的作用,即借貸資金的規模效應。其中,前者屬于“融資難”問題,后者則屬于“融資貴”問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信息異質性與資金流動的關系,所以在上述討論已經假設資金獲取的難易程度,而對借貸資金需求的農民來說,資金成本將不得不考慮。資金價格通過利率水平反映,與信息異質性共同組成借貸渠道的可得性。換言之,進一步研究利率在信息異質性影響資金需求的作用,利率對信息異質性影響資金需求的中介效應明顯。這樣的話,考慮利率在其中的具體作用,不得不關注我國農村當前的利率雙軌制問題及其變革,會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融資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利率雙軌制
長期以來,利率雙軌制一般被視為一種過渡的制度安排。在這種規范下,農村金融市場同時存在著兩種合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處于分割的資金市場;其中一個是利率受到政府管制的資金市場,另一個則是完全市場化的資金市場。可以發現,利率雙軌制是民間金融普遍而長期存在的一個必備條件,進一步影響了農民融資行為。當傳統銀行融資渠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金融倒爺隨之出現,銀子銀行和民間金融逐漸發展壯大。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在我國完善,并逐步深入農村市場。市場經濟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市場經濟資本的逐利性促使嚴重的資本外流,二是市場經濟逐步放緩利率管制。這兩大影響將會對農民融資行為產生不小的干擾作用。
近年來,利率市場化要求全面放開農村金融市場的存貸款利率上下限。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但是農村金融機構卻依然處于強管制之中。進一步地,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2015年,要求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再設置存貸款利率上限。至此,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斷地深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存貸款利率上下限逐步放開,金融自由度顯著提升。特別地,對一些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高利率造成資金流動性愈加頻繁,因而使得農民資金需求能在一定程度得到由于信息異質性基礎不足造成的短缺現象。總而言之,利率雙軌制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形成機制。在此機制下,農民融資行為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小幅度環節,但是仍存在著社會網絡信息同質特征下資金規模不足的問題,這一點需要市場在資金可得性和規模效益上進行權衡,推動農村金融市場更加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