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藝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和發展,金融人才的需求相應增加。不僅要求其具備專業的財務會計知識和管理知識,還要具備綠色金融的概念和知識。了解和掌握綠色證券,綠色信貸等知識,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綠色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可以有效地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
為了實現經濟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我國需要轉變為綠色經濟發展方向。它僅依靠政府的金融投資和政策指導功能,因此也需要資金來發揮其投融資功能。綠色金融可以引導資金流動,動員社會資源進入綠色發展領域,從而發展環保產業,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并在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的前提下最終實現穩定的經濟增長。
一、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機遇
(一)金融市場開放與貿易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開放政策逐步擴大。大多數外資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安定下來,標志著中國金融市場質的飛躍和嶄新面貌。我們的大多數產品都已被發達國家認可,并可以出口到世界所有地區。根據這一發展趨勢,跨國公司將在中國頻繁開展活動,綠色金融的全球化將導致各參與公司的戰略調整。因此,公司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優化和完善財務政策和財務管理政策。由于國內外貿易將涉及許多外貿資金交易和匯率轉換問題,因此綠色金融將以銀行貨幣流通為主要發展方向。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根據產業優勢,外資企業將對我國的保護性企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由于市場的成熟和穩定發展,大型金融公司將獲得更多的利潤,這將直接影響我國商業資本的流動。在這種發展背景下,如果公司缺乏完善的綠色財務管理機制,將影響公司的資本積累。我國行業需要建立競爭優勢,積極實施內部轉型,優化綠色金融機制的發展。
(三)稅收環境的變化
在金融市場上,為了防止企業之間的惡意競爭,參與貿易的企業需要嚴格遵循貿易階段機制。我國現行的金融法律法規,在實施的后期,制定和修訂應與綠色金融機制相結合。如果業務經理不學習和理解綠色財務機制,則他們可能會在實際操作中違反相關規定。并導致影響企業的經濟利益,甚至引發法律糾紛。當前,隨著各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在評估人才的工作能力時,他們主要關注薪水和前景發展計劃。國外大多數職位提供的就業條件將對人才更具吸引力。因此,在外部競爭中,企業需要提供充足的條件來留住人才,培養更多的新型綠色金融人才,并利用企業人才吸引外資,擴大企業影響力,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目標。
二、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綠色金融發展缺乏內在動力
當前,盡管金融業對綠色金融的發展有一定的熱情,但綠色金融的實施仍然主要由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外力驅動,而缺乏金融機構自身的內在動力。由于長期以來傳統的“高能耗,高利潤”發展模式,金融機構仍然對綠色金融概念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缺乏深刻的了解。許多銀行員工對綠色金融知識不深,不熟悉專業知識,缺乏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實踐經驗。因此,許多銀行非常謹慎,不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二)市場體系不完善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無法滿足各種環保企業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銀行信貸模式不能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市場不能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作用,資金利用率低。然而實際上,三方合作是無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單獨作戰。兩者之間沒有有效的合作機制,實踐中缺乏溝通,導致服務效率低下,重疊或不足。
三、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現狀
(一)資本項目開放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對資本轉移配額的要求將有所放寬,放寬資本項目外匯收支管理,放寬居民境外外匯資產規模控制。但是,無疑會增加資本項目管理的難度。如果大量資金長時間流入,但是資源卻無法得到有效利用,而銀行流動性的增加將會推動資金流動性的增加,導致融資價格的上漲,最終形成經濟泡沫,從而造成整個金融體系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導致資金垮塌。
(二)國際領域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
國際金融對中國金融同樣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波動。國際熱錢一旦涌入到我國金融市場,必然會對我國金融造成嚴重影響。如金融秩序出現混亂,投資者也會出現金融驚慌。另外,貨幣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的開放,將會給我國經濟以及金融監管帶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更嚴重的情況,無論是我國短期資本的流出和涌入,對我國金融安全同樣也造成了威脅。
四、簡析綠色金融發展面臨挑戰的應對對策
(一)提高投融資效率
實施跨國經營的企業首先會遇到各國貨幣,價值比例變動也將會帶來投資融資風險,使用衍生金融產品可以成功地避免匯率的額外波動。投融資成本是企業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重要保證,金融衍生品設計的靈活性使衍生合同能夠適應不同的經濟和金融形勢,為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達到盈利的目的,可以制定不同的規定。例如,在現貨市場上,獲利只能通過即買入后再賣出,很難獲利。當股價上漲時,使用股指期貨可以賺錢,下跌時做空也是有利可圖的。該方法是對管理者在企業經營中的績效和企業的績效進行評價,通過運營獲得的未來發展能力和其他因素可以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指數。
(二)解決民營企業金融服務效率問題
服務效率主要是銀行貸款審批的響應速度。一是縮短審批環節。對一定數額的民營企業開展信貸業務,其開辦審批權轉讓給分支機構。二是創新和優化審批流程。三是建立特殊情況快速反應機制。要加快中小企業首次申請貸款響應速度,1000萬以內滿足現有客戶臨時融資需求。除此之外,大中型企業的信用風險大多基于評分法,風險評級模型的特點是全面反映整個業務風險缺口。然而,由于規模小,小企業不具有抵御風險的能力。當商業銀行向他們提供信貸時,所有指標必須同時達到一定水平。為了辦理貸款業務,與評分風險評級模型不同,如果價格法的主要指標不符合規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其他指標也會被否決。科學的風險評估控制小企業的財務風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