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梅

財政政策是國家從宏觀層面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財政政策一般分為政府改變稅率或稅率結構、政府改變支出兩類,在新時期我國一直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在為實現“六穩六保”任務目標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和新的特點,表現出穩中向好的經濟新常態,因此我國各領域的財政分配活動都要將現行的財政政策作為嚴格遵循的準則,才能有效提高就業水平,從宏觀層面減少經濟波動,防止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從而促進國內經濟平穩持續增長。
一、前言
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仍然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經濟形勢穩中向好。2020年我國GDP同比增長2.3%,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這完全得益于我國在新時期實行的一系列務實有效的宏觀財政政策舉措。隨著國際形勢日趨嚴峻,我國的財政政策也要隨著經濟形勢做相應的調整,表現出新的特點。本文分析了新時期我國財政政策的特點,探討了企業如何更好的適應財政政策進一步優化的策略,希望能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使相關企業能夠把握好財政政策時度效,將財政政策轉化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新時期我國財政政策特點分析
(一)更加科學精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這意味著我國將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為經濟的恢復提供基礎動力,但同往年不同的是,新的財政政策在操作上將會更加精準有效、有的放矢。我國充分發揮財稅政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保障作用,過去的一年我國發行了抗疫國債1萬億元,主要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疫情防控物資的相關支出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確保了疫情期間的“六穩六保”工作,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堅強的保障,我國還新增了3.萬多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務,在重大基礎設施、民生服務等領域做了大量的投資,有力提高了我國應對疫情沖擊的抗擊能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我國實施了精準的財政政策,給脫貧工作提供了民生兜底保障,為產業扶貧項目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中,我國及時制定了幫助企業紓困的若干政策,而且創造性的建立了財政資金直達項目的機制,實施了7批28項減稅降費政策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了積極成效;在保障民生穩定就業方面,有針對性的實施了相關財稅政策措施,堅決守住“保民生”這一底線,重點落實就業優先的政策,實施了減負穩崗、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就業創業扶持等措施,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積極幫助畢業生就業,有針對性的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跨省就業,全力保障了全國就業大局穩定。
(二)更加積極有為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大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的經濟發展任務非常之艱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堅持統籌謀劃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工作,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應對新實行的調節力度,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經濟運行狀況大幅好轉;進一步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源泉,大力支持產業創新發展,有效扶持小微企業,不斷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采用獎補結合的方式為中小企業落實相關資金30億元,通過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部署新要求,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同其他國家財經方面的合作協作,以扎實的財政管理基礎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為提高全國財政收入,解決收支矛盾,在嚴峻形勢面前,我國多措并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為市場主體保駕護航;進一步完善關稅制度體系,有效緩解中美經貿摩擦,盡最大可能維持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穩定;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逐步放寬貸款申請條件,將個人最高貸款額度大幅提高。
(三)更加務實高效
在財政預算編制上,我國始終本著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基本原則,下大力氣推進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大幅壓減了中央本級支出,持續減少“三公”經費開支,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比例在50%以上;以提升經濟質量效益為目標,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專項行動,通過啟動“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創新項目,采取“先實施、后撥款”的模式先后實施了一批重點行業的技術創新項目,極大的鼓舞了企業大膽創新的信心和決心,使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實現科技成果的高速轉化;統籌國家專項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使資本資源向高質量發展制造業集聚,大力支持集成電路、新型材料、現代信息技術等產業,深入實施首臺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使企業的產業鏈向著高端、尖端方向延伸,助推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大對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的支持力度,通過安排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著力擴大消費市場,建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增強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力度;重點關注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向,根據市場發展形勢及時做出調整完善,使外貿外資基本盤更加穩固,充分激發全球經濟貿易領域新動能,通過運用關稅等手段,逐步構建多元化、穩定化的對外貿易主渠道。在政府性融資擔保方面,大幅拓展擔保覆蓋面,顯著降低了擔保費率,通過印發績效評價指引進一步強化了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小支農的正向激勵,有力推動小微企業和“三農”有效融資增信。
(四)更加持續有力
新時期我國的財政政策具有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持久性等特點,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除了重要作用,近期從中央到有關部委釋放出的信號來看,2021年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以此來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首先是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規模,支持擴大國內需求,為應對疫情及時出臺相關政策,保證中央儲備肉財政經費支出,全力保障重要農產品和農資應急供應鏈條,確保肉、菜、蛋等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保障了豬肉、蔬菜、雞蛋等農產品保供穩價;研究形成了關于現代國際物流供應鏈發展的相關政策,使我國在國際物流供應鏈中實現了質量效益持久提升,保障了國際物流安全暢通、疫情防控物資及主要產品運輸安全。其次,可持續是更好地實施政策、有效防范風險的需要,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持續增大的情況下我國財政政策力度始終保持在科學合理范圍內,始終兼顧穩增長、防風險需要,通過合理確定債務規模,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從而保持財政運行可持續,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的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