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春華
摘? ?要: 湖湘文化飽含創新意識,是培養師范生創新素質的重要思想來源。以湖湘文化創新精神之當代傳承為方向,結合師范生創新素質培養之實際,分析湖湘文化融入高師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價值、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 湖湘文化? ?師范生? ?創新素質
當今知識時代,創新能力成為支配和主導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目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新教育的全面推進,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戰,教師要承擔起創新教育的責任。作為教師培養搖籃的高師院校,應把培養師范生創新素質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因為師范生的創新素質關系著國家未來人才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在漫長的歷程中,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是中華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寶,中華文化積累了豐富的創新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創新方法和創新模式,成為今天創新的不竭源泉,其中湖湘文化以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成為其中的代表。以開拓進取、求新求變、創新精神推動湖湘文化不斷發展,為開創崇尚創新的社會風氣提供思想基礎,可為提高民族創新素質提供理論指導[1],這是培養師范生創新素質的重要思想來源。本文以湖湘文化創新精神之當代傳承為方向,結合師范生創新素質培養之實際,探討湖湘文化融入高師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價值、困境和策略。
一、湖湘文化在師范生創新素質培養中的重要價值
湖湘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師院校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思想來源。
1.為強化師范生創新意識提供思想基礎。
培養創造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需要教育工作者著眼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在接受專業教育時應該培養青少年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強化師范生的創新意識是大勢所趨。湖湘文化中的“敢為人先”精神飽含開拓進取、吐故納新的創新意識,湖湘人士在思想觀念上的創新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從周敦頤開創宋明理學,到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湖湘學派,再到王夫之提出“趨時更新”的主張;從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到曾國藩創立湘軍、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個兵工廠,再到郭嵩燾作為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成為中國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外交人物;從譚嗣同力主變革維新,到黃興、宋教仁、蔡鍔在辛亥革命中為共和獻身,再到毛澤東同志、賀龍同志等為代表的革命人士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成立新中國,可以說湖湘文化中流淌著創新的血液,因此將湖湘文化融入師范生創新素質培養中,用湖湘歷史創新人物的思想與事跡,為強化師范生的創新意識奠定思想基礎,讓創新意識培養不再只停留于理論上的論證創新之意義,不再只用創業成功論證創新之重要,不再以為創新只是現在時局之需要……湖湘文化中名人創新事跡以客觀真實之歷史讓未來教師意識到敢為人先的重要性,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2.為激發師范生創新勇氣提供理論指導。
當今各類學校都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教學行為,一方面帶來教學的規范化,另一方面容易讓教師陷入循規蹈矩,缺乏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勇氣。教師如果缺乏教學改革的勇氣和膽識,那么培養創新型學生將難以深入推進。師范院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勇氣也是新時期創新教育不可忽視的任務。湖湘文化在這方面可為激發師范生的創新勇氣提供理論指導。湖湘文化中“敢為人先”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四層含義: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革故鼎新的變革意識、不懼挫折的冒險意識[1]。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和不懼挫折的冒險意識都和創新勇氣有關。教師應該有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有民族意識、家國情懷,并以這樣的情懷振興民族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湖湘文化蘊含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之關注民生到賈誼的憂國之心,從左宗棠的收復新疆到譚嗣同以生命維護維新變法,再到現代歷史上湖南人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湖湘有識之士的家國情懷、強烈的責任意識是歷久彌新。教師擔當著培養未來接班人的重任,必然應該具有這種責任意識,湖湘歷史文化可謂激發這種責任意識的源泉。
教師應該有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英雄氣概。創新之路往往是艱辛而困難的,難以一帆風順,這時需要有不懼挫折、不畏艱辛的精神突破舊的局限,挑戰新的高度。想要有這樣的創新勇氣,要先培養這種不畏艱辛的品質。湖湘文化的“敢為人先”就蘊含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勇氣和氣概。湖南人的一大特點是霸蠻,這種霸蠻特性包含不避艱險、歷盡艱辛、披荊斬棘、百折不撓之精神,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歷盡千辛萬苦仍然矢志不渝,憂國之情澎湃于內心而不減。曾國藩一生中遭遇許多挫折,如科舉失敗、長沙之辱、靖港首敗、九江大敗……用他對逆境百折不撓、不畏艱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成就了傳奇。創新之路并非坦途,充滿各種挫折和挑戰,教師創新意識的培養融入湖湘文化的“霸蠻”精神,為創新之途做好精神動力儲備。
二、湖湘文化融入高師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困境
1.湖湘文化與創新教育理念的結合有待加強。
首先,一些高師院校創新教育理念不強。傳統觀念對基礎教育中教師的理念認知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授上,認為中小學生因知識儲備還不豐厚,不具備創新能力,學習任務主要在學習掌握知識及鍛煉相關實踐能力方面。抱著這樣一種理念,高師院校的創新教育和其他類大學一樣,雖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只在意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開設創新教育方面的課程,沒有將創新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貫穿于以后的職業教育中。
其次,湖湘文化的創新精神在創新教育中被忽視。目前湖南高師院校的創新教育側重于創新思維訓練與創業精神培養,在創新精神培養上引用的素材多為創業成功事例,缺乏湖湘文化的引入。一些高校地域文化課程是以選修課或講座形式開設的,重點會放在講授湖湘文化的各類別知識上,沒有從創新的角度關注,往往與創新教育沒有交叉和融匯。可以說,湖湘文化與創新教育理念的結合需要大大加強。
2.高師院校創新素質培養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首先,創新素質培養沒有系統、科學的規劃。當今高師院校都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創新部分以創新思維鍛煉為主要內容,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方式,這種形式的創新教育較單一,沒有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和培養計劃。創新素質教育主要涵蓋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和教育。如果只有一門課程進行創新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創新精神、創新人格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全面的過程,不僅是課堂教學,還應覆蓋于實踐教學、教育實習、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從時間上應貫穿大一到大四,以至于從教后的繼續教育中。
其次,創新精神考評體系缺乏。目前高師院校的創新教育是以創新創業課程形式展開的,這門課程以考試或者考查方式考查學生的創新教育接受情況。即師范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考核是通過課程考試進行的,但創新素質所包含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是綜合性的思想意識,會反映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不適合只用書面考試的方式考察,應該有多樣化的考查方式。一些師范院校把重點放在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考查上,創新素質的考查并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相關的量化考查體系。讓學生對創新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只愿意把精力投入和績點、獎學金掛鉤的考查內容上。
這些問題的存在讓一些高師院校的創新教育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更多地停留于形式,沒有普遍、深入地展開。
三、湖湘文化融入高師院校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策略
1.學習湖湘名人思變求新之理念,培養創新勇氣。
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學圍繞考試內容展開,教師的考核以學生的成績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教師的教學自由,損害了其創新熱情。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大綱上的教學內容成了一些教師習慣性的作法。培養教師的創新勇氣是培養創新素質的基礎,湖湘文化中的敢為人先之精神,正是培養師范生創新勇氣上佳的素材。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無論是在學術創新上,還是在救亡圖存的創舉上,都敢為人先,走在時代前沿,這正是創新勇氣的代表性事例。
將湖湘文化融入高師院校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首先應該組織學生學習湖湘名人的創新事跡,參觀他們的紀念館、故居,讓學生感受其敢為人先的勇氣,并將其潛移默化為自身的品質,追求獨立之人格,在教學上追求教學自由精神,破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教育觀念,不隨波逐流,形成教學創新勇氣。
除了感受湖湘名人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外,還應學習這些偉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革新思想,讓師范生以對國家教育事業負責及培養天下英才的社會責任感思考教育的使命、教育創新的重大意義,激發作為一個教師的熱情。在湖湘文化中,石鼓書院、岳麓書院在宋代已聲名遠播,此后從明至晚清,書院都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湖湘許多文化名人受業于此,又在湖湘講學,如郭嵩燾曾為岳麓學子,有傳道濟世的社會責任感,曾在長沙城南書院和思賢講舍講學,深具改革意識,作為清朝首任駐外大使,力主開眼看世界,然走在創新前沿的郭嵩燾卻被國內守舊派所不容,對此郭嵩燾胸懷對國家的責任坦然以對:“謗毀遍天下,而吾心泰然。”成為超越所處時代力倡革故創新的先驅。他在教育改革上是新式教育的重要倡導者,最早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學習外國語言文字,晚年回鄉創辦思賢講舍,增開西學課程。此外,參與教育改革的湖湘名人還有左宗棠、曾國藩,再到百日維新中湖南一系列新式學堂的建立,可以說湖湘大地在近代教育改革征途上一直走在前列,都是培養師范生教學創新的思想源泉。
2.創建湖湘文化協同育人基地,涵養創新人格。
湖湘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湖湘文化融入師范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是如此。要引入社會湖湘文化保護和傳播的組織機構,讓他們參與到高校創新教育人才培養中。
高師院校與社會上的湖湘文化保護、研究組織機構形成合作關系,在校內設立湖湘文化協同育人基地,基地將湖湘文化與創新教育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感受湖湘文化中培養創新素質,訓練創新思維。基地可以通過空間環境設計布置、設立湖湘文化創新社團、開展各類活動協同育人。一是空間環境設計布置,可以在基地里面建設湖湘文化展廳,介紹湖湘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名人的創新事跡,設立湖湘文化名人雕像、陳列湖湘文化中革新事件的歷史文物等。二是在基地設立湖湘文化創新社團,以學習、探討、研究、宣傳湖湘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創新事跡為宗旨,組織社團成員定期開展活動。三是以基地為平臺,開展文化協同育人的各類活動。例如可以開展以湖湘文化的創新精神為主題的各類講座,舉辦湖湘文化創新精神演講比賽,舉辦宣傳湖湘文化創新精神寫作比賽,舉辦湖湘文化創新精神話劇演出,聘請湖湘文化研究機構人員為基地兼職工作人員,同時定期邀請中小學從事創新教育的教師來基地,共同探討從中小學創新教育實踐出發如何融入湖湘文化創新精神,實現高師院校與文化機構、中小學校協同育人。
3.開展研究湖湘文化的各類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首先,可組織學生分類湖湘文化,細化為若干類別,如湖湘文化等文化產品,分為詩歌、戲曲、繪畫、湘繡……讓學生對比發展歷史再分為傳統模塊、當今模塊、創新模塊,這種區分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在傳統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對比中,感受創新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繼承,激發對這些傳統模塊的創新意識,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創新模塊。
其次,組織學生對每一類文化產品及其模塊進行學習、研究,設置相應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與創新設計等創新素質和能力。如對于湖湘戲曲文化可以設計學生文藝演出活動,對湖湘繪畫藝術可以開展湖湘名人書畫展覽、學生書畫競賽,對湖湘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研活動,調查傳統民俗現狀、保護情況和創新情況。學生通過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鍛煉和培養了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創新素質。
再次,在前面兩類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已經對湖湘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學生進行學術沙龍、學術講座等活動,交流分享對湖湘文化的認識、感受,探討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發展。組織學生進行湖湘文化的整理和傳播活動。如整理湖湘名人故居資料庫、整理湖湘名人創新事跡資料庫,在網絡上開設公眾號、微博等宣傳湖湘文學藝術、飲食文化、民俗風情、今天的創新發展等。通過這些交流探討和整理、宣傳活動,培養學生以創新發展的視角看傳統湖湘文化,在發現文化和解決問題中鍛煉創新思維和培養創新意識。
4.加強湖湘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創新氛圍。
校園文化環境能夠營造良好的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師范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創新氛圍。首先,校園環境景觀的湖湘文化植入,設計和布局校園環境時應充分利用湖湘歷史文化。從校園建筑到景觀的設計,從校園景觀的命名和裝飾到校園公共空間的裝飾與布置,都可以引入這些地方歷史文化。大致可以引入的地方歷史文化有地方歷史名人、地方歷史建筑、地方紅色文化、地方歷史特色文物、藝術品等類別。這些融入湖湘文化元素的實體,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校園文化景觀的湖湘文化植入,師范高校可以選擇湖湘文化有代表性的創新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景觀中:一是將創新元素以剪紙、照片、工藝作品等藝術作品等形式裝飾于校園公共區域、樓棟大廳、樓梯走廊、教室墻壁等;二是在校園繪畫、各類標識、平面墻壁的圖案繪制中植入湖湘文化創新元素;三是直接將湖湘文化創新元素應用到校園建筑和道路的命名中。讓校園文化景觀體現出追求創新的價值導向,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參考文獻:
[1]孫敬睿.湖湘文化中的敢為人先精神及其時代價值[D].衡陽:南華大學,2013.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湖湘文化融入高師院校師德教育研究”(XJK18BDY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