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盈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韓國是我國重要的貿易鄰邦國家,史書上早就記載了中韓的貿易歷史,第一次被記錄在冊的貿易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到了北宋時期,中國經濟日漸繁榮,同時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古代絲綢之路也進入了發展階段,加快了與當時的高麗國之間的貿易交流,兩國除了貨物貿易以外,還融入了文化性質的交流。直到明清時代,這個時候韓國處于朝鮮時代,更加重視農本主義,對商業不重視,導致兩國貿易交流減少。
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當年雙方簽訂了兩份貿易協定,包括《中韓民間貿易協定》和《中韓民間投資保護協定》。2015年11月30日,雙方簽署《中韓自貿協定》,該協議是目前中國所涉及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廣的自貿協定。2017年12月12日,“2017中韓數字貿易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次論壇主要就中韓兩國間的無紙化貿易,以及共同推動電商平臺的全球化戰略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又進一步促進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機電產品作為具有高技術的產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國的機電產品生產正在飛速發展,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對于韓國來說,機電產品的出口占據了總出口額的很大一部分,是支撐其國民經濟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對中國的出口額不斷增長。對于韓國來說,機電產品是其出口相對占據優勢的產品,目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也在增強,兩國之間既存在著競爭關系,也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表1顯示了自2011—2017年間中韓機電產品貿易情況,可以看出,中韓機電產品貿易總額在不斷增長,從2011年的857.1億美元到2017年的1195.4億美元,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中韓機電產品貿易增長率多年超過中韓總貿易增長率,但在2016年因為薩德事件的影響,中韓關系低迷,導致中韓機電產品貿易大幅降低,但總體上可以看出兩國貿易關系正在逐步向更加有利于雙方經濟的方向發展,雙方在機電產品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漸增強。

表1 中韓機電產品貿易情況(以中國為參照)(單位:億美元)
由圖1可以看出,中國對韓國在機電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著貿易逆差,甚至在2013年達到了466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雖然貿易一直在增強,但持續的貿易會導致嚴重的貿易失衡,不僅不利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而且還會引起貿易摩擦。中國正在逐漸改變貿易結構和加工貿易,所以研究中韓機電產品貿易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圖1 中韓機電產品貿易情況
對于產業內貿易的測算,最有名且常用的方法就是G-L指數,其公式如下。根據G-L指數公式:

可以分別算出從2010—2017年每年的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結果見表2。由表2數據可以了解到,2010—2017年產業內貿易指數從0.53開始一直上升,由于大于0.5,甚至在2015年后已經超過了0.6,因此說明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開始逐漸出現并有著強化的趨勢,并且雖然產業間貿易仍然存在,但產業內貿易開始逐漸排擠產業間貿易并占據主導趨勢。

表2 2010—2017年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測算結果
眾所周知,有兩種產業內貿易類型,分別為垂直型和水平型,通常來說,GHM指數是一種用來衡量產業內貿易類型的常用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j表示某一特定產業,分子和分母則分別表示某產品的單位出口價值和單位進口價值。根據數據可以算出具體數值,如表3所示:

表3 2010—2017年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
根據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從2010—2017年,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依然是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模式的主要類型,同時也夾雜著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說明中韓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仍然處于兩種模式。
隨著新經濟模式的出現,包括經濟全球化的急速覆蓋全球國家個體,也帶動了兩國間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但是很多元素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進步和發展,下面從企業和國家兩個層面分析:
1.貿易逆差
機電產品是兩國貿易的重要產品之一,每年成交額巨大,因此機電產品成為韓國對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技術飛速發展,導致中國對于機電產品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致使韓國對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迅速上升;而韓國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中國,因此其對于機電產品的各方面的要求也會非常高,但中國很多企業還處于發展階段,不能滿足韓國企業的要求,導致中國的某些機電產品并不能出口到韓國,此時就會出現貿易逆差。產業內貿易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差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貿易差額越大,說明兩國之間的貿易越不平衡,因此產業內貿易出現的也會越來越頻繁。
2.產品差異
不同的國家,文化以及信仰也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會體現在消費者購買偏好上,因此消費者是會不斷追求差異化產品的,但是一個國家資源有限,不可能生產出全部的差異化產品,并且有的消費者還會追求進口品,這就導致大部分差異化產品仍需要從國外進口,同樣,本國具有生產優勢的產品也會相應向外出口,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因此可以看出,一種產品差異越大,越容易引起產業內貿易,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
3.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也會影響到產業內貿易的出現,并且先進的技術是規模經濟的前提之一。但對于中國企業,一方面是規模很小導致效率的低下,還有雖然規模足夠大,但在國際上并沒有競爭力;另一方面,韓國機電產品的跨國公司可以直接向中國出口機電產品,但中國一些企業面向的消費者大多數仍然是國內,并沒有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市場轉向國外。
4.技術創新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競爭,絕大部分體現在科學技術之間的競爭,發達國家如韓國生產的產品通常屬于高技術產品,特別是如機電產品這種走在技術發展前沿的產品更是如此,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強勢貿易競爭力,某種產品技術的創新會提高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5.外商投資
外商在投資機電產品方面,如果是以市場為導向,主要為了加大機電產品在東道主國的市場份額而進行投資,機電產品在東道主國內進行營銷時,會以東道主國家的消費者偏好為主,以當地客戶為服務目標,并且根據東道主國的市場行為特征開展各種營銷活動,這就會導致總公司的產品被分支機構生產的替代品所取代,致使產業內貿易水平降低。而如果外商的投資是以更好的分散化生產和加工貿易為導向,而在加工過程中,會進行專業化的分工,并且該過程會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分布,這就會加快產業內貿易的產生與增長。
1.國家整體貿易規模
如果國家貿易規模增大,不僅能夠給貿易同伴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并且會對產業內貿易領域產生不同于以往的異質化效用,會對產業內貿易產生顯著正相關作用。從國內市場的視角而言,國內消費者規模也會增大,對差異化產品的要求也會加大,這就會增大貿易國家差異化產品的進口量,就能夠增加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2.市場因素
一個市場中某一產業壟斷性越強,該產業的企業數量就會很低,生產出不同種類該產品的能力就會相對較弱,在產品差異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該產業需要進出口的需求就會不斷上升,這就正向促進產業內貿易。一國的經濟規模在很大方面會決定市場規模,在規模經濟的影響下,會更加促進差異化產品的生產,接著進一步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通常來說,兩國之間的市場規模與生產差異化產品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市場規模相差較小才能促進生產者愿意生產差異化產品,繼而就會增加產業內貿易發生的概率可能性。
3.直接投資
韓國國內市場狹小,同時資源匱乏,致使生產成本很大,相反,中國市場則很龐大,國土資源豐富,并且擁有著數量巨大的勞動力,想要拓展市場的決心導致韓對華的直接投資逐漸增大,同時,中國要追求經濟技術發展就要引進一些外資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愿意在中國設置加工貿易,但是在華的韓國企業仍然選擇從韓國本土進口機電設備和零部件等,但這些公司生產的最終產品大部分直接投放于中國市場銷售,只有小部分返銷韓國,中國從韓國進口的機電產品貿易額隨著韓企對華投資的增長而增長,產業內貿易也越來越頻繁。
通過對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分析可以看出,機電產品是韓國的出口優勢產品,但中國在機電產品出口方面的優勢也在逐漸增強,兩國之間既存在著競爭關系,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合作空間。雙方在機電產品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漸進步。雖然由于中國正在逐漸改變貿易結構和加工貿易,逆差仍然存在。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并不均衡。
1.企業層面
首先,企業要加大在機電產品生產方面的科研投入,充分重視機電生產技術研發能力。對韓國出口的機電產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由于這類產品國際競爭力比較激烈,因此,我國的企業在生產機電產品方面很容易受到沖擊。隨著近些年來我國機電企業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機電產品質量有所提升和改善。中國在機電產品的中下游環節生產低附加值和非核心技術的部件,而韓國主要在機電產品的上游環節占據優勢。因此形成了我國和韓國在機電產業內部上下游生產環節上的分工。而基于此,我國企業應該主動提高我國機電產品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形成機電產品出口種類多元化。有能力的企業可以憑借其深厚的經濟實力大力招攬技術性人才,將資金主要應用于先進技術的研究;相對弱小的中小型企業因為資金等自身能力的限制,可以選擇與科研機構或是其他企業共同發展技術,也可以選擇購買一些技術再研發。
此外,品牌化經營也是必不可少的。企業應打造擁有產品特色的品牌,樹立獨特的產品形象,使其更加具有國際化特色。企業應該實現規模經濟。在提高企業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成本,建立機電產品乃至其他產品的規模經濟優勢,推動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的有利發展。
2.國家層面
對于兩國生產的產品在技術創新和科研能力方面相應的提高,因此會使得兩國產業內貿易不斷提高;受到消費水平和需求的影響,對于產品的重疊需求出現差異。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相結合,不斷提高我國機電產品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將擁有低附加值的部分機電產品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同時保留擁有高附加值的機電企業,提高我國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外,在引進外資時要慎重,注重質量,注重高新技術的引進和鼓勵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外資的質量,引導中韓機電產品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向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轉化。
要科學應對,減少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促進兩國的產業內貿易發展。當然,需要幫助企業提高自身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技術的有效提高合理跨越貿易壁壘,同時也要提高國內企業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對于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保護本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不斷拓展信息通道,建立高效的信息庫,及時提醒國內企業政策的變化,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