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唐祺 肖艾妤 常哲實
(上海海關學院 ,上海 201204)
新疆自貿區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新疆絲綢之路陸上核心區的建設,形成橫跨亞歐大陸的貿易友好中心,表明中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動者、助力者,更好地推進我國與鄰國共同發展。
新疆自貿區的建立可以吸引對固定資產領域的投資,加速產業集聚,促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自貿區的政策優勢可以吸引外資投入,企業入駐數量增加,逐步形成產業園區,增加就業崗位;集聚復合型人才,創造創新環境,優化海關治理服務能力,促進地區經濟模式和海關服務雙建設,推動新疆地區邊境貿易的自由化發展。
新疆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促進互補貿易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外向度,促進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圈;密切與中亞五國的經濟貿易聯系,利于我國快速獲得稀缺資源,掌握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通過貿易發展繁榮經濟,改善生活,穩定民生,向世界展示新疆的繁榮,維護新疆地區的戰略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對外開放的主要策略為擴大出口、引進外資[1]。但是新疆地區2016年、2018年出口貿易額均出現下降,同比減少10.1%、7.3%,出口貿易出現不穩定的特征。2018年,外商在新疆地區簽訂協議投資項目125個,合同外資金額156510萬美元,實際使用金額20626萬美元,外資使用率約13.2%。可見新疆地區的政策具有一定優勢,能夠吸引較多外資,但是由于產業園區建設較少,投資項目建設進度緩慢,外資使用率較低。
201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6.2億元,增長34.5%,汽車出口9.4億元,增長74.3%,醫藥品出口4.7億元,增長110.8%。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需要上百家跨國企業之間的貿易合作,新疆出口貿易結構正在逐步優化。以機電產品、金屬制品為例,2018年哈薩克斯坦機電產品進口占總進口37.8%,其中,從中國進口25.9億美元,占從中國總進口的39.7%;金屬、化學制品進口占總進口的16.6%,其中,從中國進口7.5億美元,占從中國總進口的11.5%。由表1可知新疆與中亞五國的進出口貿易額2016-2019年均超過60%。

表1 新疆從中亞五國進口額在總進口額中的占比

表2 新疆對中亞五國出口額在總出口額中的占比

表3 新疆各口岸進出口情況
1.政治環境(Politics)
2020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閉關鎖國”,封閉孤立的運行[2],反而需要更深層次的開放才能保證雙循環的順利進行,通過自貿區可以將國內國外的經濟市場有效連接。新疆自貿區的建立可以將中國與中亞五國甚至歐洲等國外多個經濟體連接起來,促進國內國外充分循環。
2021年“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構建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建立新疆自貿區可以彌補我國西部自貿區網絡缺失的空白,完善自貿區網絡,擴大我國的自貿區的輻射范圍,推動“十四五”規劃關于自貿區建設方面邁出第一步。
2.經濟環境(Economy)
自中國2013年建設上海自貿區起,中國已經逐步從沿海到內陸建立廣東、福建等21個自貿區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設立自貿區的比例已達67.7%,經濟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快,新疆地區建設自貿區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利益。
新疆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根據2019年新疆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3597.1億元,同比增長10.3%;區內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全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為3361.6億元同比增長5.2%;對外貿易合作不斷深化,2019年,新疆進口貿易額56.7億美元,同比增長55.7%。出口貿易額180億美元,同比增長9.1%;貿易需求較為穩定,2020年貿易和投資大幅減少的國際大背景下,新疆口岸進出口貨運量依舊保持在6000萬噸以上,同比增長1.7%。
3.社會環境(Society)
對于目前新疆乃至中國需求量較大的鉻、鐵、錳等資源,在中亞五國中儲備豐富,在世界儲備中所占比重分別是51.4%、4.9%、13.5%,且大多數處于未開發狀態,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新疆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中亞五國與我國新疆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方面極為相近,兩地人民自古至今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3],貿易基礎好。
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新疆近幾年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快。2019年,全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9.18億元,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19.42萬公里;新建續建10個機場項目,新疆地區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等四個石化加工基地、塔里木超深油氣生產基地相繼建設完工。同時,北方鋼鐵國際物流園等各類工業園區、產業園的建立使得新疆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
4.科技環境(Technology)
近幾年,新疆積極開展科技周活動,出臺《關于強化實施科技興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4]。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科研經費支出643135萬元,同比增長11.4%。實施“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依托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等45所高校,經濟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等102個科研所,努力創造科研產出[5],共發表科技論文21109篇,獲得重大科技成果302項,專利申請獲批數9658個,同比增長16.2%,同時新疆根據所得凈收入對科研轉化成果進行獎勵,科技創新的氛圍不斷改善。
1.發展模式
新疆地域廣闊,單獨的口岸申報不能支撐自貿區的發展,無法輻射帶動新疆全面發展。目前在已有的自貿區中,上海新增臨港片區成功進階為一區多園,各個片區形成金融、科創、貿易等多功能集群,聯動發展效果良好,帶動長江經濟帶的全面發展。
2020年哈薩克斯坦貿易和一體化部發布消息,計劃與烏茲別克斯坦在邊境建立類似于中哈合作中心的經貿中心,已經簽署相關協定。中哈邊境合作中心成功的經驗和優異的發展成果得到了中亞各國的認可。
借鑒已有經驗以及新疆經濟發展現狀,新疆自貿區的建設可采取一區四園、以點帶線、帶面的發展模式,以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為核心建設區,以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喀什綜合保稅區、烏魯木齊綜合保稅區為輔助建設區,作為輻射拓展。中哈邊境合作中心打造新疆乃至未來中國中西部的經濟驅動點,利用政策優勢,打造未來中亞地區的硅谷中心,以一點帶動三線的發展,烏魯木齊、喀什、阿拉山口根據中心區的需求、各自的發展情況,分別打造高新科技、能源加工、物流制造高地,促進產業鏈的集聚,避免同質化競爭,將烏魯木齊、喀什、阿拉山口綜保區逐步升級為自貿區片區。初級產品經過喀什、阿拉山口綜保區的深加工、工業制造后轉至中心區中哈邊境合作中心進行出口貿易,以烏魯木齊綜保區內的高新科技為依托,四地融合發展,優勢互補,帶動新疆地區全面發展,實現新疆經濟發展的新騰飛。
2.功能定位

表2 各片區主要面向國家、發展建設以及功能定位
1.互補性的經濟發展
已出臺政策大力支持設備制造、金屬制品、機電等制造業產品出口,加大對能源、礦產等方面的進口,擴大與中亞五國經濟的互補性。積極對接中亞五國,進行產業轉移,促進新疆以及中亞五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延長產業鏈。
2.高標準的貿易規則
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多方溝通,共同制定一個適用于中亞地區統一的國際貿易規則:包括貿易標準、產權保護、解決爭端機制、跨境數據自由流動等方面,減少貿易摩擦和投資爭端。
3.信息化的數據平臺
依托2018年烏魯木齊與騰訊在數字政府方面的探索建設,以5G、互聯網+、區塊鏈等高科技技術為核心,搭建智能化大數據平臺,對自貿區整體進行數據升級,打造信息化自貿區。

圖1 新疆自貿區以點帶線帶面模式框架圖
中國應與中亞五國在降低關稅問題上在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強溝通,降低準入門檻,逐步降低關稅,逐步提高貿易依存度,逐步實現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貿易的自由化。
新疆應該借鑒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經驗,在新疆自貿區內簡化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流程和手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打造區域性的離岸金融市場;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探索各領域開放[8]。搭建金融匯率交易金融平臺,建立預警機制,加強金融風險預警合作。同時,在疫情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針對國外因疫情采取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建立追蹤小組,密切關注其對新疆新興市場的影響并及時采取措施;完善信用債監管制度;精準防范金融重點領域,提高行為監管有效性。
一方面,新疆應與中亞五國商討共建一個快速通關審核機構,由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同管理監督。在中方與哈方的霍爾果斯口岸設立聯合查驗的卡口,進行跨國監管的先行試驗試點。另一方面,建立電子口岸,推進信息化通關建設;建立遠程監管、智能審圖等智能監管體系,建立企業信用積分機制,成立專門技術小組開展重點查處,縮短通關時間,促進貿易便利化。
研發適用于寬軌與標準軌的列車,減少中歐班列途徑的繁瑣步驟,強化鐵路相對于航運的時間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統一運輸標準,由國家層面交流制定形成一套基于鐵路運輸的比較完整的運行體系。加大對中歐班列的宣傳力度,借助2020年簽訂的中歐貿易協定,積極推動與歐洲國家展開在高新頂尖科技、紅酒等領域的貿易合作,實際解決中歐班列回程所載貨物較少的問題。另外,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國際航班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中歐班列的優勢,擴大規模,保證國際部分供應鏈的正常循環,減少疫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