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楠
(黑龍江東方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強調,專業課程教學要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培養他們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職業素質和身心素質。英語專業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即具備好奇心、求知欲、創新意識和抗壓能力;道德素質,即具備責任感,誠信、知禮、客觀、謙遜;綜合素質,即具備國際視野、人文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學指南》中指出,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強調培養的重點不是知識傳授,而是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近年來眾多研究專家與學者也紛紛指出思辨能力的培養是英語類專業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的方面。鑒于此,基于筆者所在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情實際情況,嘗試使用反思日志有意識培養本科第三批次錄取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學生思辨傾向發展進行研究。
以翻譯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主要講授翻譯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屬于專業基礎課,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前期的教學中,主要是對翻譯知識的傳授與講解,外加翻譯技能的訓練。很多情況下,仍然采取講練結合、對照參考譯文進行修訂、提升譯文質量的程序組織開展教學。教學過程更加關注字詞、句法等微觀層面,而對翻譯過程的思維活動情況關注不夠,評價方式傳統單一,最后評價主要看譯文質量的高低,而缺少對整個學習及翻譯過程中思維變化情況和對思辨能力的培養和評價。在漢英兩種語言與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上,主要以教師傳授為主,雖授課中常用啟發式及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歸納和總結,但對于學生的實際理解與內化掌握運用情況,仍主要以譯文質量為考查依據。
新時代下,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及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在當前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注知識傳遞和能力培養兩個方面,還應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的19級英語專業本科生兩個班,共計62人,所授課程為《翻譯基礎》,于第2學期開設,每班授課16周、共計32學時。學習本課程前,學生沒有學習過任何與翻譯知識及技巧有關的課程。課程主要講授基本的翻譯知識與方法,學生利用課程所學不僅可以進行單句翻譯,而且可以進行長難句的分析與翻譯。
1.在完成嵌入反思日志的過程性評價作業時,學生關注哪些問題?有何變化趨勢?
2.該變化趨勢能否表征為學生思辨傾向有所發展?
教師設計了內嵌翻譯反思日志的過程性評價作業,內容包括難度水平不等的單句翻譯、翻譯對比分析、一篇150詞左右的漢譯英短文翻譯,并要求學生在每一部分后撰寫翻譯反思日志。該作業每周課后布置,下周上課前提交,學生有一周的完成時間。教師在每周課后收取作業,對學生所寫反思日志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由于疫情期間進行線上教學,受各方面條件等的限制,教師實際上布置、每生實際上完成了12篇嵌入反思日志的過程性評價作業。
為回答上述問題,以周為單位,將收取來的嵌入反思日志的過程性評價作業進行整理分析。收取12周次的作業(每周1個主題,共計12個主題),每周(每個主題)收取作業62份。從每周的62份作業中提取學生關注的問題,并計算出該關注問題在每周總作業份數中的占比情況,匯總如下表。
根據上述表1中的數據,繪制出如下學生關注點按周次分布變化統計圖(見圖1)。

表1 學生在反思日志關注點的人數及在總人數中的占比情況匯總表

圖1 學生關注點分布變化情況
由表1和圖1可知,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過程性評價作業并撰寫反思日志的過程中,主要關注點集中在翻譯過程中的難點、解決方法、解決過程、對原文是否進行了評價、本次作業完成的收獲,以及對于今后的學習有何影響這六個方面。縱觀12周以來學生關注點的變化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在整個研究期間,學生都十分關注翻譯過程中的難點,關注者在總人數中的比重始終處于高位,基本維持在80%以上,后期略有下降。而其它五個方面,卻表現出了較為一致的變化趨勢,基本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小幅攀升”,從關注率不足20%逐漸上升到30%以上。
從研究數據來看,學生普遍關注翻譯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并且這主要集中在詞匯與語法方面,雖然在后期關注比例人數有所下降,但這與三表院校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基本素質的實際情況還是相符的。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遇到的首要難題還是基礎語言方面的。但比較可喜的是,研究中有部分同學對于自己在這方面的欠缺逐漸有了主體認知意識,思維的過程從單純關注詞匯與語法本身,逐漸上升到自我意識,看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并有意識地做出進行改變的嘗試。如有學生在第5周寫到,“……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詞不認識,有時句子長一點就看不懂,原來以為是材料本身難,現在意識到是自己的詞匯量儲備還不夠,語法也不過關,看來以后自己要加強背單詞了。”該同學在第8周又寫到,“看來背單詞有用啊!還得繼續努力!”不排除翻譯材料難度差異客觀存在,看到學生自我認知的變化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在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中,思辨能力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認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評價,學習者對認知過程的調整與管理,選擇自我管理、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多種策略。從學生關注的其它方面來看,通過撰寫反思日志,學生們記錄了研究原文、在翻譯中發現問題,采取所學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去解決問題,形成譯文,并進行總結和一定程度的反思這一系列思維活動的過程。思辨能力基本從自我無意識狀態,到開始有了覺醒。比如學生寫到,“不能上來就著急翻譯,要先分析原文的特點”,“體會到了什么叫做‘結合單元主題’進行翻譯”,“終于忍住全翻譯完再對照參考譯文,雖然有差距,但還挺有成就感”,“積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詞語的表達與翻譯”,“譯文要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特點”,“漢譯英時要遵循英語的特點,避免中式英語”等。在撰寫日志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并相應提出解決的辦法。通過撰寫反思日志,學生的質疑、求證、探究、分析、推理、運用知識等多種認知技能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另外,撰寫反思日志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不斷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也有很多學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欣賞自己的優點,通過撰寫反思日志,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問題,不斷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樂觀面對,主動尋求幫助,勇于接受新的挑戰。比如“發現自己還是有潛力可以挖掘的”,“查了三本字典,改了六遍”,“與同學討論能獲得不少啟發”等。有研究表明,思辨能力強的人大多好奇心強、積極樂觀、堅韌自信,開放包容。撰寫反思日志對于發展學生的一些情感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幫助,從而有助于發展其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個人情懷,為培養其家國情懷打下一定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在基于授課內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嘗試與探索。教師基于本課程講授的翻譯基本原理與技巧,在課程內容的設計與翻譯文本的選擇上,大力挖掘思政元素,滲透思政教育,在學生的思想意識方面進行積極引導,提升四個自信,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家國情懷。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增設課前五分鐘的“每日一詞”學生展示推介環節。學生展示推介內容為當前時政及文化領域熱詞的英文表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展示匯報。詞匯來源由教師指定為學習強國App上面的“每日一詞”推介、或者China Daily手機App每日新聞、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等國家級權威媒體上發布的相關內容。由學生介紹該詞匯的英文表達、該說法的來源背景、或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啟示等。這一環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熱詞的準確英文譯本,為日后從事翻譯實踐活動搭建語料庫。此外,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小組學生的思想意識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比如一組學生講述了在準備這個展示推介環節的過程中思維變化的過程。該小組介紹的熱詞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英譯法。小組學生首先自行對這個說法進行了翻譯,然后利用搜索引擎找到各種非官方的譯法。該小組又不斷求證,對比出十九大前后該提法英文譯法的變化,找到十九大報告英文版中使用的譯法,并反思自我翻譯時忽略的問題和進行的考量,最終向班級進行了匯報展示。這一過程充分說明學生的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達到了課程思政與思辨能力發展的雙重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另一方面,教師基于本課程講授的翻譯的基本原理與技巧,在翻譯文本的選擇上,大力挖掘思政元素,滲透思政教育,精心選取講述中國故事的翻譯文本,實踐所授的翻譯方法,實現了融隱性的思政教育于潛移默化。在語言輸出方面為學生搭建起腳手架,為解決學生不知如何使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提供解決方案。對于學生要完成的翻譯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習小組共同研究,對知識加以運用,完成翻譯任務。之后開展小組間的互評,從中學習其他小組的長處和優點,反思自己小組的不足,形成良性生生互動,助力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在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可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第一,通過撰寫反思日志,學生在完成翻譯任務的過程中,關注點逐漸從只關注語法詞匯等最基礎的層面,過渡到關注對翻譯知識與方法的體會、運用、與反思;從對任務本身的關注過渡到對翻譯過程的關注、對自我認知的關注、對學習策略的關注。
第二,通過完成反思活動,學生的思辨似傾向有所發展,反思活動融培養學生的個人情懷與家國情懷于一體,實現了從課程內容到課堂活動均始終牽著學生從思辨中求真知,從思辨中得提高,從思辨中獲發展。
第三,從整個研究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自我意識是不斷覺醒的,這一循序漸近、從無到有、從弱至強的過程正是學生思辨傾向發展的一種表征。
反思研究過程,也可以看出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一是沒有使用量表對學生思辨傾向發展進行精確衡量,沒能拿到學生思辨傾向具體發展到何種程度的相關數據。二是體現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引導學生譯前對原文進行評價,并引領學生對平行譯本進行比較分析,促進其思辨傾向的發展。另外,可以得到的教學啟示是,盡管學生普遍語言基礎薄弱,但并不是說針對這類學生就只能傳授翻譯知識、訓練翻譯技能,而放棄對思辨能力的培養。相反,在精選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及其它課程支持與配合下,大力夯實學生語言基礎的同時,同樣可以實現思辨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