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興宇,羅 斌,端 婭
(1.昆明醫科大學;2.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 胸外科,云南 昆明 650000)
單孔胸腔鏡手術是目前胸外科主流的手術方式,已應用于胸外科大部分疾病的手術治療。自2001年就有MIGLIORE 等[1]報道單孔胸腔鏡手術應用于胸膜活檢。直至岡薩雷斯等[2-5]報道的將單孔胸腔鏡技術應用于肺葉切除及肺袖狀切除。而膿胸、包裹性胸腔積液等疾病因難以定位,引流管容易堵塞,積液包裹不利于引流以及肋間隙狹窄甚至胸廓塌陷等原因,導致該疾病行常規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引流效果差,可能出現貧血、休克、心衰、呼吸衰竭等多種并發癥。若患者能耐受手術,行胸腔鏡下纖維板剝脫術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法。經過研究證實,單孔胸腔鏡下纖維板切除對比傳統多孔胸腔鏡手術,能取得同樣的手術效果,而且手術創傷更小,患者術后疼痛也減輕,并發癥更少[6],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科自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經CT 或B 超檢查提示為包裹性胸腔積液、膿胸的患者62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9 例施行單孔胸腔鏡下纖維板剝脫術,將該組病例作為觀察組;33 例實施常規胸腔閉式引流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
觀察組29 例患者在全麻下行單孔胸腔鏡纖維板剝脫術,麻醉滿意后常規消毒鋪巾,選擇腋前線第4 肋間或腋中線第5 肋間做長約3cm 左右切口,在單操作孔下以電鉤、超聲刀、吸引器等機械將纖維板完全剝離切除,將包裹性積液或膿液完全清除;沖洗滿意后留置26 號胸管引流,術后予抗炎對癥治療。對照組33 例患者在局麻下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選取B 超定位點為置管點,局麻滿意后,做長約2cm 手術切口,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及肌層,直至胸膜或纖維板,血管鉗鈍性突入,見胸液溢出后予26 號胸管引流,術后同樣予抗炎對癥治療。
觀察并記錄2 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引流量、置管引流時間以及手術效果。總體手術效果評判標準如下:①完全緩解(CR):臨床癥狀緩解≥4 周,胸腔積液徹底消失;②部分緩解(PR):臨床癥狀緩解≥4 周,積液減少≥50%;③穩定(SD):積液減少<50%;④進展(PD):積液增加。總有效率=(CR+PR) /病例數×100%。
2 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見表1。觀察組患者施行單孔胸腔鏡下纖維板剝脫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但術后引流效果、拔管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效果比較,見表2。觀察組患者施行單孔胸腔鏡下纖維板剝脫術,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2 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 出血量 引流量 置管天數觀察組 29 97.2±6.6 84.4±19.8 902.2±72.9 4.11±0.5對照組 33 32.6±1.7 15.7±2.8 769.1±104.7 7.47±0.6 P<0.05

表2 2 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n(%)]
胸腔鏡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胸腔鏡技術由多孔發展為單孔即可操作,創傷越來越小,該項微創技術適用于胸外科疾病的多個方面,例如胸腔鏡下探查、活檢、手術等。胸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將早期曾被認為的纖維板形成是胸腔鏡手術的禁忌,目前已將其納入胸腔鏡手術適應癥,而且有效地清除壁層纖維板,可以緩解肋間隙狹窄,改善胸廓塌陷[7]。而且,包裹性胸腔積液若是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化膿性包裹性胸腔積液,也就是膿胸。膿胸,或者說化膿性包裹性胸腔積液的治療是以消除病因、閉合膿腔、恢復肺功能為基本原則[8]。單孔胸腔鏡手術可在微創條件下,直視完成對包裹性積液、膿液、壞死組織的清理,引流膿液,短期即可消除病因,是膿腔閉合;對比傳統開胸手術,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降低了開胸造成的胸壁、肺組織的創傷,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此外,加上單孔胸腔鏡手術對纖維板的剝離,可改善患者術后肋間隙狹窄,降低肺不張、胸廓塌陷的發生幾率,有助于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綜上所述,單孔胸腔鏡纖維板剝脫術適用于包裹性胸腔積液、膿胸等疾病,其收益明顯優于其他傳統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