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萍,張 義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六醫院 神經內科,云南 開遠 661600)
腦梗死是腦部血液循環因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梗塞、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的動脈病變造成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造成相應的腦神經損傷。阿替普酶通過與纖維蛋白結合,可將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是臨床急性腦梗死常用的有效溶栓藥物[1]。但關于阿替普酶在不同時間窗應用的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尚不充足,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觀察患者發病距溶栓的時間在3h 內及3~4.5h 進行對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6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本次96 例患者均符合該診斷標準。本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患者發病距溶栓時間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8 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在3h~4.5h 內進行阿替普酶治療,觀察組患者在3h 內進行阿替普酶治療。對照組48 例患者中,男26 例,女22例,年齡45~68 歲,平均年齡(55.8±6.6) 歲;觀察組48 例患者,男25 例,女23 例,年齡47~65 歲,平均年齡(54.9±6.7) 歲。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80 歲;②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 評分) 4~24 分;④經顱腦CT確診腦梗死;⑤患者或家屬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CT 下大腦中動脈供血范圍消失>1/3;②血壓≥180/110mmHg;③3 個月內顱內出血既往史;④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⑤血糖值<2.8mmol/L或>22.2mmol/L;⑥神經功能障礙患者。
對照組患者發病距離溶栓時間是在3h~4.5h內,觀察組患者發病距離溶栓時間是在3h 內。均使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 KG,S20110052) 進行溶栓治療,總劑量0.9mg/kg,最大劑量90mg,先在1min 內靜脈推注總量的10%,余下的阿替普酶劑量使用生理鹽水稀釋,勻速靜脈滴注,時間要控制在60min 之內;24h 后經頭顱CT 證實無出血后,給予阿司匹林(100mg/片) 口服,50mg/次,1 次/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mg/ 片) 口服,1 次/ 片,1 次/d,共治療10d。
對比2 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臨床有效率以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NIHSS 評分:量表共11 個部分,最高分42 分,最低0 分。正常是0~1 分,輕度缺損是2~4 分,中度缺損是5~15 分,中重度缺損是16~20 分,重度缺損是21~42 分,神經功能受損程度隨著得分的升高而愈加嚴重。
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根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治指南[2-3]進行評估。NIHSS 降低在91%~100%之間屬于痊愈;NIHSS 降低在46%~90%之間屬于顯著進步;NIHSS 降低在18%~45%之間屬于進步;NIHSS 降低/升高<17%歸為無改變;NIHSS 升高>18%屬于惡化??傆行?(痊愈+顯著進步+進步) /總人數×100%
使用SPSS26.0 軟件分析相關數據。NIHSS 評分用(±s) 表達,比較用t檢驗分析;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用%表達,比較用χ2檢驗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2 組患者NIHSS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d、7d、10d 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NIHSS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t觀察組=5.636,9.752,11.884,P=0.000,0.000,0.000)、(t對照組=4.025,7.855,9.327,P=0.000,0.000,0.000);觀察組患者治療7d、10d 后NIHS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1 NIHSS評分比較(±s,分)
注:a 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7d 后 治療10d 后治療前觀察組 48 5.58±1.82a 4.18±2.12a對照組 48 6.39±1.74a 5.52±1.87a t 2.228 3.284 10.75±3.19 10.58±3.26 0.258 P 0.796治療1d 后7.56±2.28a 8.33±2.09a 1.724 0.087 0.028 0.001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87.5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0.83%,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治療期間,觀察組3 例患者出現腦出血,并發癥發生率6.25%,對照組4 例患者出現腦出血,并發癥發生率8.33%,2 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經費希爾精確檢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1.000)。
根據2019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4-5],我國腦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缺血性腦卒中約占其中的66.4%。目前腦梗死急性期的病死率約為5%~15%,致殘率約50%,死亡的原因包括嚴重的腦水腫和顱內壓的增高、吸入性的肺炎、感染等[6]。腦梗死患者的腦組織因血氧供應不足,造成缺血缺氧,嚴重損傷梗死灶周圍的細胞,損傷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嚴重者甚至壞死,無法恢復,造成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與患者學習、記憶部位海馬體結構受損有直接關系[7-8]。腦梗死患者急性期時病情進展較快,臨床患者較多表現為肢體、語言、意識多方面的障礙。動靜脈溶栓實驗(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stroke,NINDS)證明,3h 內的靜脈溶栓治療是最為有效的,因此早期救治在腦梗死的治療中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臨床上溶栓方式較多,本研究使用阿替普酶進行腦梗死患者急性期溶栓治療。盡量多的拯救患者的缺血性半暗帶,改善預后[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3h 內應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7d、10d 后NIHS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在發病后3h~4.5h 進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治療后NIHSS 評分也較治療前下降。但是2 組患者治療1d 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可能與治療24h 后患者病情仍在變化,兩組患者病情均未穩定,NIHSS 評分有偏低的可能。路峰等[10]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溶栓越及時,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遠期預后越佳,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阿替普酶屬于第三代溶栓藥物,在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凝固性方面效果極佳,并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通過減少側支循環阻力來改善患者的微循環,逐漸恢復缺血半暗帶的細胞功能,特異性較好,溶栓效果佳。李娜等[11]研究結果顯示,阿替普酶保護神經元的作用較為顯著,因此可降低患者NIHSS 評分,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當患者發病時間較久后,腦組織中的缺血半暗帶已壞死,溶栓治療難以恢復已梗死部分的血管血流,因此部分對照組患者NIHSS 評分改善遠不及觀察組。
綜上所述,腦梗死發病后在3h 內溶栓可明顯降低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效果明顯更好,所以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患者,在無出血傾向的情況下,盡早進行阿替普酶溶栓,有助于提高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