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李拔敏,楊春東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腎內二科,廣東高州 525200
尿毒癥是指由于腎臟功能不可逆衰退至終末期的一種臨床病理狀態,患者多會出現明顯的維生素代謝紊亂、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現階段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僅少部分患者可通過腎臟移植改善生存質量。血液透析是當前醫療體系下最為普遍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血液引流達到清除體內代謝廢物的作用[1]。血液灌流臨床上又稱為血液吸附,指將血液引入固態吸附劑從而實現清除內外源性毒素的目的[2]。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臨床專家認為在血液透析治療的基礎上加入血液灌流能夠增強毒素清除的效果,進而更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和生存質量[3]。目前關于兩種方案聯合應用的臨床研究資料較少,該文以2015年1月—2019年12月該院科室收治的65例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討其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該院科室收治的65例符合研究要求的尿毒癥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所有病例對象均符合WHO制訂的關于尿毒癥的診斷標準且臨床預期生存期超過6個月,排除合并有全身感染性疾病和不滿足隨訪調查要求的患者。研究組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41~70歲,平均(56.9±6.2)歲;病程1~6年,平均(3.7±1.2)年;體質量49~72 kg,平均(56.9±4.1)kg。對照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49~75歲,平均(58.5±7.7)歲;病程1~8年,平均(4.1±1.5)年;體質量51~75 kg,平均(57.3±6.2)kg。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遵循了患者的知情權,統計學軟件對比結果顯示兩組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單獨接受血液透析,透析機型號:710207T,透析器型號SurEFlux-150G,3次/周,持續時間4 h/次,持續治療6個月;參數設置為:血流速度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速500 mL/min。研究組患者在血液透析的基礎上加入血液灌流,血液灌流器型號HA130,通過串聯的形式將血液灌流器連接在透析器前端,持續治療2 h至灌流器吸附能力充分飽和后將其取下,后持續血液透析治療2 h,1次/周。
研究組患者的腎功能相關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各數據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BUN(μmol/L)Scr(μmol/L)β2-MG(mg/L)BUA(μmol/L)研究組(n=34)對照組(n=31)t值P值15.62±1.52 20.38±2.19 10.254<0.001 319.76±36.13 447.35±42.58 13.062<0.001 23.70±2.35 29.13±2.91 8.308<0.001 355.78±39.59 491.36±45.27 12.879<0.001
研究組患者的脂代謝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各數據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脂代謝指標比較(±s)
組別TC(mmol/L)TG(mmol/L)ApoA1(g/L) ApoB(g/L)研究組(n=34)對照組(n=31)t值P值3.76±0.53 4.19±0.61 3.040 0.003 4.11±0.39 5.87±0.52 15.523<0.001 1.21±0.20 1.38±0.23 3.186 0.002 0.91±0.10 1.16±0.21 6.214<0.001
研究組患者的GSM、EI、ED 3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各數據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指標比較(±s)
組別GSM EI(×10-5AU) ED(×10-8AU/m2)研究組(n=34)對照組(n=31)t值P值53.25±7.13 48.17±5.77 3.132 0.002 0.08±0.01 0.12±0.01 16.107<0.001 0.84±0.10 1.53±0.19 18.552<0.001
尿毒癥缺乏特異性治療方針,臨床上主要通過清除患者體內的毒素和代謝物,來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其生存質量,因此正確的血液凈化方法對于臨床效果的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是當前醫療體系下最為常用的血液凈化方法。從長期的臨床應用來看,血液透析可通過對流和彌散的方式清除溶質,是大多數尿毒癥患者選擇的一種血液凈化方式;但是透析器的孔膜略小,對于中大分子物質的清除能力相對較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價值[4-5]。相反,血液灌流對于中大分子物質的清除能力效果更加理想,但對于磷酸鹽、電解質和水分的清除效果極差,單獨治療的局限性極為明顯。基于兩種治療方案的特性,為了追求更理想的治療效果,越來越多的臨床專家傾向于將兩種方案聯合應用。
研究對兩種方案的聯用效果進行了病例對比分析,首先對兩組患者的殘余腎功能進行了比較,尿毒癥患者體內的蛋白質和尿毒素等代謝物無法正常排出體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腎小球過濾功能下降[6-7],臨床表現為高BUA、Scr、BUN血癥,各項指標與患者的腎功能損害程度呈比例,而β2-MG指標則能夠客觀反映患者腎小球過濾功能的負荷情況[8-9]。經過對比,研究組干預后6個月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血液透析聯用血液灌流能夠有效提升尿毒癥患者的毒素清除效果。其次,尿毒癥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是脂代謝障礙,血液凈化治療的主要目的除了清除體內毒素的同時,去除脂代謝產物[10],因此通過脂代謝指標的評價也能夠客觀反映血液凈化的效果,經6個月的隨訪調查,脂代謝指標中三酰甘油(TG)(3.76±0.53)mmol/L、總膽固醇(TC)(4.11±0.39)mmol/L以及載脂蛋白指標ApoA1(1.21±0.20)g/L、ApoB(0.91±0.10)g/L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宋金久[11]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后三酰甘油(1.12±0.68)mmol/L、總膽固醇(3.19±1.06)mmol/L均低于血液透析單獨治療,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提示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相對于血液透析單獨治療而言,在清除脂代謝產物方面效果更加確切,同時研究也對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6個月GSM值更高,而EI、ED兩項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血液透析與血液灌流聯合能夠更好地緩解尿毒癥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綜上所述,尿毒癥現階段還缺乏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腎移植手術的普及率較低,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血液凈化方式延長尿毒癥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存質量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相對于單純的血液透析治療而言,在血液透析的基礎上聯合血液灌流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借鑒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