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誼,聶信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醫院骨科,新疆北屯 836000
臨床上,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下肢骨折疾病,此病以中老年為高發人群。股骨轉子間位于股骨大腿的近端,股骨髖關節的部位,是股骨近端從骨質強度轉化的一個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該部位骨質疏松特別明顯,骨質的強度下降,導致在較小的暴力、外力下,就容易發生骨折。此類患者若不及時治療,長期臥床容易發生壓力性損傷,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1-2]。手術治療可以復位并穩定骨折端,可以縮短患者臥床時間,減少臥床并發癥等。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的主要手術方式包含解剖鎖定鋼板(AL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盡管兩組治療方式都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在手術切口、預后等方面差異較明顯,其中PFNA的效果更佳[3-4]。所以,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11月—2020年4月該院收治的86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觀察ALP和PFNA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86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58~87歲,平均(73.18±8.52)歲;受傷時間2~8 d,平均(4.31±1.28)d。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59~89歲,平均(74.32±7.46)歲;受傷時間2~7 d,平均(4.02±1.08)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CT或X線確診為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對該研究知情同意并配合;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認知障礙者;意識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長時間臥床肢體能力喪失者;不愿配合研究者;存在髖關節手術史者;臟器功能異常者。
1.2.1術前準備全部患者術前進行患肢脛骨結節骨牽引,實施圍術期準備,治療對手術造成影響的內科疾病,同時對手術風險進行評估。
1.2.2手術方式對照組:ALP。麻醉后,患者在牽引床上保持仰臥位,常規鋪巾消毒。從大轉子至股骨外側行一長度10 cm切口,將骨折遠端組織和大轉子充分暴露,直視下復位骨折端,盡可能將小轉子及其以上內側支撐結構復位,如有需要采取克氏針臨時固定骨折處,使其保持復位狀態。獲得滿意骨折位置后,在股骨大轉子和股骨干外側選取適合的解剖鎖定鋼板緊貼住,采取復位鉗對其臨時固定。利用鎖定螺釘導向器于鋼板近端穿過股骨頸將3枚導針鉆入股骨頭。利用C型壁X線機透視,確定前傾角和頸干角良好后鉆孔,將3枚鎖定螺釘打入,確保螺釘長度位于股骨頭軟骨下1 cm。骨折遠端采用皮質骨螺釘固定,在確定鋼板螺釘正確后置入引流管,切口縫合。
觀察組:PFNA?;颊呓o予仰臥體位,合理內收患肢,實施閉合復位。C型臂X線對復位骨折處透視,滿意后鋪巾常規消毒,在大轉子頂點約3 cm左右外側作一5 cm切口,向近端延伸,將大轉子尖端暴露,選取進針點為大轉子前1/3處,導針置入,經X線機確認導針處于股骨髓腔內,順著導針進行擴髓,將長度合適的PFNA主釘插入,對骨折位置進行調整。在骨折位置和主釘位置透視滿意后,主釘緊密連接瞄準器接口,并同保護套筒連接,將股骨頸內導針插入。明確導針深度和位置后進行擴孔,將螺旋刀片和插入器連接,敲擊至標記好的深度。透視證實后將螺旋刀片鎖定,后將螺釘打入遠端再鎖定,將尾冒擰入近端,置入引流管,切口縫合。
1.2.3術后處理結束手術后,利用抗生素對其治療,預防感染,治療5 d左右;術后12 h采用低分子肝素鈉進行抗凝;術后2 d將引流管拔除。病情允許進行康復訓練。
①術中及術后觀察指標:去拐行走時間、負重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
②并發癥:疼痛、切口感染、鋼板斷裂、螺釘松動。
③治療效果:利用髖關節功能量表(Harris)評價,共100分,其中優、良、可、差分別為不低于90分、80~89分、70~79分、<70分。治療有效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術后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和術中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和術中觀察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骨折愈合時間(周)12.33±2.00 20.76±2.36 17.869<0.05術后引流量(mL)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101.68±28.47 147.39±31.58 7.049<0.05 5.33±1.47 11.45±3.24 11.279<0.05 151.38±49.27 221.63±59.39 5.969<0.05 61.58±9.38 98.37±3.65 23.968<0.05負重時間(d) 去拐行走時間(d)16.36±3.72 32.27±4.02 19.048<0.05 70.06±6.82 92.38±7.02 14.954<0.05
治療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現階段,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老年人發病率較高的疾病,老年人發生股骨轉子間骨折因素很多,如骨質疏松、外部沖擊、跌倒等,該部位是骨囊性病變的好發位置,也是老年人病理性骨折發生處。股骨轉子間骨折大約占老年髖部骨折的50%。此病同患者自身基礎性疾病、身體素質等存在一定的關系。發生股骨轉子間骨折后,積極的采取手術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在過去因老年患者身體情況不允許手術而采取保守治療的,盡管存在一定效果,但是,病死率、致殘率、臥床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患者12個月內死亡率高達30%,所以,需對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5-6]。于是目前對于大多數的患者手術治療是首選。此方式可使患者的癥狀得到有效改善,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降低并發癥、也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并且在康復后對其生活和行動等不存在明顯的影響[7-8]。臨床手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方式主要包括ALP和PFNA兩種,第一種由于需要將鋼板置入,在術中需要行較大的切口,增加了術中出血量,同時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而第二種需要將固定釘置入,同鋼板置入比較,此手術方式手術切口相對較小,較少的手術時間,并且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也是明顯更少[9-10]。
該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股骨轉子間骨折采取PFNA治療利于患者髖關節功能較快康復。分析原因可能為PFNA中使用的主釘彈性較高,可對壓迫產生的應激力有效緩沖,同時主釘高度吻合股骨,可同股骨大轉子有效兼容,不但對手術操作非常有利,同時使周圍組織血流順暢;螺旋刀片的成角穩定性較好,在對骨質打入后變成四邊形骨質隧道,且具有直徑較粗的優勢,可避免刀片自旋,降低出現擺動的概率,進而實現較好的支撐和穩定作用,便于術后康復。ALP利用的是髓外固定,拉力螺釘的把持力較低,在固定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中強度有限,增加了螺釘同鋼板鎖定位置的受力,從而增加支撐力,進而出現股骨頭塌陷的情況,出現螺釘斷裂,發生手術失敗的情況。同時觀察組術中和術后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PFNA在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中效果良好,可使手術中的切口長度有效縮短,同時對于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更有明顯的減少,并且不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利于其術后康復,縮短病程,減輕痛苦[11-12]。該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7.67%、6.98%均優于對照組的69.77%、34.88%(P<0.05)。在高彥杰[13]研究中,以80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40例患者給予PFNA治療,對照組40例采取ALP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結果表明,PFNA在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中臨床效果更好,加快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治療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股骨轉子間骨折采取PFNA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