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峰,陳文忠,韓志遠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廣州 511457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所形成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2]。目前臨床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堅持抗血小板、降脂、β-受體阻滯劑積極的介入治療及硝酸酯類藥物治療的原則,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臨床應用效果顯著[3]。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均是臨床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常用藥物,尤其是替格瑞洛逐漸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4]。該文為進一步明確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特將該院2019年11月—2020年5月接診的156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治療,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心血管內科接診的156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藥物禁忌反應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8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均經過臨床癥狀、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查結果及心電圖等確診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簽署了相關的治療知情書;無藥物服用禁忌;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患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治療依從性差者。
研究組患者中男56例,女22例;年齡43~76歲,平均(64.8±7.3)歲;病程1~5年,平均(2.9±0.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55例,女23例;年齡44~75歲,平均(64.5±7.2)歲;病程1~5年,平均(2.8±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常規接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100 mg(國藥準字J20130078)治療,1次/d。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接受氯吡格雷75 mg(國藥準字H20000542)治療,1次/d。研究組接受替格瑞洛(國藥準字J20130020)治療,初始劑量控制為180 mg,此后按照90 mg服用,2次/d。兩組均接受為期1個月的治療。
比較治療總有效率。顯效:臨床癥狀如胸痛、胸悶、心絞痛緩解程度≥50%,心電圖檢查顯示恢復正常;有效:胸痛、胸悶、心絞痛癥狀有所改善,但ST-T波臨界未發生改變;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指標包括頭痛、嘔吐、心律失常、低血壓。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與持續時間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比較(±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組別心絞痛發作次數(次)治療前 治療后持續時間(min/次)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78)對照組(n=78)t值P值7.55±2.76 7.56±2.78 0.023 0.982(4.32±1.11)*(5.87±1.07)*8.879<0.001 8.43±2.22 8.46±2.26 0.084 0.934(3.76±1.54)*(5.87±1.78)*7.917<0.001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就心電圖影像下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特征表現來說,主要有ST段抬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5]。ST段抬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無論是臨床治療還是預后控制均存在很大的難度,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更多的是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對于這類疾病目前臨床主要給予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硝酸甘油、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6]。李文芳等[7]人在研究中指出,按照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病機制來說,在治療時應該以抗血小板、抗凝和調血脂治療為主要。在研究中,其所選用的依諾肝素屬于臨床新型的抗凝藥物,其最為顯著的優勢便在于可以發揮持久和強效的抗凝與抗血栓作用,無論是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預防還是治療中均有顯著的作用。通過聯合使用依諾肝素和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現患者的心功能、血清學指標均有明顯的改善。
該次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59%)高于對照組(82.05%)(P<0.05);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臨床效果優于氯吡格雷。分析原因是:阿司匹林是目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對改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心肌缺血和預防血栓發生具有積極意義,臨床常采用雙聯抗血小板療法治療。對照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的基礎上接受氯吡格雷治療,雖然這種治療屬于臨床較為常用的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方案,會很大程度上降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病死率。但往往有些患者對氯吡格雷的反應性較低,這導致無法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樣持這一觀點的還有李英爭等[8],在其研究中發現,研究組總有效率(94.29%),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4.29%)(P<0.05),與該次研究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后,會轉換為血小板活性藥物,部分患者對其反應較低。替格瑞洛屬于臨床新型的腺苷二磷酸受體拮抗藥,其優勢之一便在于可以有選擇性地抑制P2Y12受體活性,而且還可以與P2Y12發生可逆性的結合,以此實現預防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目的[9]。與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不需要在肝臟轉換作用下發揮藥效,本身的活性便足以發揮藥效。而氯吡格雷不僅必須在肝臟轉化作用下才可以發揮自身療效,而且具有較高的易變性。有研究指出,有15%~30%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對氯吡格雷沒有反應,還會增加支架內血栓的發生率[10]。除此之外,陳金煥[11]在其研究中指出,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后,可以在短時間內發揮療效,吸收速度很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擴張患者的冠狀動脈,進而實現增加血流的目的。在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上,發現兩組患者均有出現頭痛、嘔吐、心律失常、低血壓常見的不良反應。但總體來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表明無論是替格瑞洛還是氯吡格雷均有較高的安全性,在服用過程中不會導致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可以保證患者治療安全。張海龍[12]在其研究中發現,試驗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藥物后,出現了眩暈、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了腹瀉和頭痛,但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7.14%和16.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樣表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治療中均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